舞蹈的意境是通過月夜中傣族少女蹁躚旋轉的舞動而展現的。少女足立小竹凳起舞,於身體重心歸一凳的“場景”,是“生活場景”藝術化的表現。一方麵適應了觀眾的認知需要,另一方麵也是藝術媒介不可能完全失去生活“真實”的需要。小竹凳是一方天地,一種生活的意象,舞者依托於此,戲水、顧影,更與水中月影結伴,一幅月夜起舞、氣若浮雲,明詩表指的美麗畫圖嫣然呈現在觀眾的眼前,令人稱麗。舞蹈是“ABA”模式,總體結構自然順暢、條理分明。女舞者由開始的慢板節奏中的幾次下腰——忽而後腰、忽而旁腰,極盡腰肢之柔軟的表現,突顯出舞者的高超技巧。接著,是舞的中段部,在快板急促的節奏下,舞者輕盈飄逸地托起小竹凳,使傣族舞既突出了快捷灑脫的風貌,又寓意出浪漫情節的線索,舞者手中托舉高高的竹凳似明月當頭,旋轉浮動;轉而竹凳又滾落在地,好似與少女嬉戲。在追逐竹凳過程中,少女特有的“三道彎”體態使腰部柔美綽約。舞蹈的結尾又是輕柔的慢板,舞者定格在端坐的竹凳上,雙眸凝視河水流動,體態映襯出秀美的瑰姿曲度。
若將《水中月》與刀美蘭的《水》作相比,該作品的舞蹈性更趨強烈,是一部淡化敘事,突出情緒寫照的“純舞”作品。尤其是舞姿的簡潔與流韻的順暢更現出當代舞蹈創作對審美現代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