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2)
從昨天看到四個輪胎省$100的廣告後,我就決定把原來打算到夏天再換的輪胎提前換掉。誰知道下次降價是啥年月。要等到夏天必須得換,又趕不上銷價,那不是要被宰!
到那連鎖店的網頁看了我這車能用的輪胎,價格從$50/個(40,000邁保修)到$91/個(80,000邁保修。)我自然是買$50/個的。
抄起電話,給公司旁邊的一家連鎖打電話。答曰:$50/個的沒貨,有$58/個的(也是40,000邁保修的)我說謝謝,掛了。
琢磨了一下,用低價招攬顧客,然後說沒有貨,讓顧客買高價的產品,是商家使用比較普遍的手段。估計這回就是這個情況。
從商家的角度考慮,都是40,000邁保修的輪胎,自然希望賣出貴點的。但如果顧客不願意買貴的,那賣便宜點的也湊合了,總比沒有銷售強。我這麽一掛電話,沒給人家一個明確的信息 --- 我隻要便宜的。信息時代,這是個巨大的錯誤!
又一次抄起電話,給附近的另一家連鎖打電話,答曰:$50/個的沒貨,有$58/個的(預料之中)。我說:“你能訂貨嗎?我可以等兩天。當然,我也可以再多問幾個輪胎店。”(言外之意,你不想要我的生意,也許別人想要。)
人家也是生意人,立刻明戲:“請稍候!”
接下來接電話的是經理:“您看這樣行嗎?我把$58/個的輪胎,按$50/個的價錢賣給你。”(這種靈活機動的店,應該給予鼓勵)
我確定了$100的減價仍然有效後,要了那經理的名字,給了他我的名字和電話,讓他在計算機裏給我預定好。
再一次抄起電話,給同一個方向附近的另一家連鎖打電話,如法炮製,得到同樣的報價,不同的是,這次我沒給他我的名字和電話。因為這個是我的後路。一旦明天第一個店不認賬(一般可能性不大),我就直奔第二家。不至於白跑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