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米芾的苕溪詩卷

(2007-02-04 20:12:13) 下一個







《苕溪詩卷》米芾書,澄心堂紙本墨跡卷。縱
303厘米,橫1895厘米。全卷35行,共394字,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於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時米芾38歲。所書為自撰詩,共6首。卷前引首有“米南宮詩翰”五篆字。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諸友等詩,先臣芾真足跡,臣米友仁鑒定恭跋。”後紙另有明李東陽跋。

《苕溪詩》是米芾行書的重要代表作品。此帖是以米芾遊苕溪時的詩作書寫。開首有句“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襄陽漫仕黻”。此帖是米芾經意之作,全卷書風揮灑自如,痛快淋漓,變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書的典型麵貌。筆法清健,結構瀟麗,有晉王獻之的筆意。 其書寫風格最近《蘭亭敘》。吳其貞《書畫記》評稱:“運筆瀟灑,結構舒暢,蓋效顏魯公;書者,絕無雄心霸氣,為米老超格,妙書。” 

據鑒藏印記,知此帖曾藏入南宋紹興內府,明楊士奇、陸水村、項元汴諸家,後入清乾隆內府,並刻入《三希堂法帖》。清亡後,《苕溪詩卷》被溥儀攜至東北,偽滿覆滅後與其他文物一起散失,《苕溪詩卷》當時被古玩界稱為“東北貨”,在“東北貨”中,有很多通過各種渠道流出中國。《苕溪詩卷》回歸有一個離奇故事。19634月,一個東北小夥來到北京榮寶齋,用一粗布包裹,送來一堆破爛———皆為浩劫之後的殘破之物,有些碎片隻有指甲大小,沒想到竟有有心人收而藏之,紋絲未動。經過專家仔細拚接、撫平,竟然有大書法家趙孟府等人的國寶真跡37件,有些殘片與故宮所藏殘品正好吻合,終於合璧。一年後,即19643月,又是這位青年,拿著同樣的包裹送來與上次類似的一堆破爛,經過整理,拚湊書畫殘卷20餘幅。由於這位年輕人未留下真實姓名和地址,當榮寶齋後來赴東北準備以2000元再次酬謝時,竟未能找到其人。直到1990年,這個謎底才被揭開。原來,這些殘片是他的父親丁征龍194598日在長春街頭購得,在回家的路上,同行的三人中,有一個叫駱大昭的見財變歹,殺死他父親和另一個同伴。他的母親孫曼霞在事發12天後,終將駱大昭通過當局繩之以法。這個浸有鮮血的包裹便被孫曼霞仔細收藏18載,雖家貧而不市之,最後終於獻給國家。在這批國寶中,就有米芾的《苕溪詩》。《苕溪詩》回歸時已有殘傷,缺損數字,後居延光室影印本臨摹補完,重新裝裱。

釋文: 苕溪詩
  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襄陽漫仕黻。
  鬆竹留因夏,溪山去為秋。久賡白雪詠,更度采菱謳。縷會(此字誤書旁注卜乃點去符號)玉鱸堆案,團金橘滿洲。水宮無限景,載與謝公遊。
  半歲依修竹,三時看好花。懶傾惠泉酒,點盡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嘩。朝來還蠹簡,便起故巢嗟。
  餘居半歲,諸公載酒不輟。而餘以疾,每約置膳清話而已,複借書劉、李,周三姓。
  好懶難辭友,知窮豈念通。貧非理生拙,病覺養心功。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厭鴻。秋帆尋賀老,載酒過江東。
  仕倦成流落,遊頻慣轉蓬。熱來隨意住,涼至逐緣東。入境親疏集,他鄉彼此同。暖衣兼食飽,但覺愧梁鴻。
  旅食緣交駐,浮家為興來。句留荊水話,襟向卞峰開。過剡如尋戴,遊梁定賦枚。漁歌堪畫處,又有魯公陪。
  密友從春拆,紅薇過夏榮。團枝殊自得,顧我若含情。漫有蘭隨色,寧無石對聲。卻憐皎皎月,依舊滿舡行。
  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