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高興和沒頭腦

他殷勤,那是他剛愛上你; 他笨拙,那是他深深愛著你; 他從容,那是他已經厭倦你
正文

《庖丁解牛》與美學

(2006-09-21 20:35:28) 下一個

《庖丁解牛》與美學

我讀了很多遍《逍遙遊》 , 卻仍然不能夠完全理解其中的思想。我想,硬要針對一段自己並不能夠完全理解的文字談談看法,未免生硬,牽強。所以,我還是想寫一寫由《庖丁解牛》所引出的一些想法。

之所以對《庖丁解牛》很感興趣,反複閱讀,除了因為它講出了生活中的道理:在人們掌握了客觀事物的規律性後,對於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就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還因為故事作體現的意義在美學中也可以加以應用。

記得從大一開始,教素描的老師便反複強調:“大家一定要眯起眼睛畫畫,去看整體,看結構。“於是我也假裝眯起眼睛,其實不大明白是怎麽回事。一畫畫,就興致盎然地進入那些誘人的細節,也不大去想物體的結構。這樣的畫,縱然是有些許讓人感動之處,但整體看來,卻明暗不對,關係不好,沒有體量。兩年畫下來,在磕磕絆絆之後,才真正明白這眯起眼睛的意味。以至於養成了一種習慣,看畫展,買衣服,甚至是給同屋室友化妝時,都忍不住眯起眼睛看一看大關係。初始的假裝,在經過理解之後,變成了一種習慣。

細細想來,藝術的美大多在於抽象和簡化。這並非意味著簡單,而是強調不能拘泥於細節的摹擬,要去把握結構,是一種藝術的提煉和凝聚。中國畫常常強調寫意,就是這種抽象藝術的極高超的體現。國畫常以寥寥幾筆,就描繪出富有生機且耐人尋味的場景。宗白華先生說:“中國山水畫趨向簡約,然而簡約中包含無窮境界。倪雲林畫一樹一石,千岩萬壑不能過之。”中國書法也是如此,非常注重結構與整體。記得一練過書法的朋友曾說:“看一個人是否練過字,不是看某個單字寫得是否好,而是看整體。”中國字畫,總呈現出一種淋漓盡致的酣暢之感,感覺畫家或書法家像是信手拈來,毫不費力。然而,這種自由和灑脫總是建立在對事物的規律了然於胸的基礎上的。蘇東坡曾說:“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複有竹乎?故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而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竹的葉節是按照一定的結構形式生長的,繪畫時應以對這種結構關係的把握為中心。如果節節為之,葉葉累之,無疑是拘泥於細節,卻丟掉了整體,也就失掉了竹的神。這也讓人想起了美學中的格式塔原理。這一原理認為:事物的整體優於並且大於部分之和。當事物以特定的結構形式組合在一起時,馬上就產生了一種不同於部分之和的新質。“成竹在胸”正是強調要從整體的結構關係上把握竹。在掌握了這些規律之後,就可以“大巧若拙”,達到整體的和諧。這畫畫的過程就好像庖丁解牛,初“所見無非牛也”,看到的隻是事物的形象,處於普通的感性經驗階段;然後“未嚐見全牛”,這時已熟稔於牛的結構,開始超越普遍感性經驗;最後“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這時就可以完全揮灑自如,技已進乎道了。

《庖丁解牛》雖然隻是一篇寓言,但也已經在小小的故事中體現出了莊子的眾多思想:空靈,自然,寫意……中國文人那一份“寫意”情趣,受老莊人生哲學影響而成,本身就是“不為物役”與“與物周遊”的統一,不離不即,與自然在平等關係中達到了融合統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purge 回複 悄悄話 第一個留言,激動中。。。
多謝mm~~~~
豬豬笑了 回複 悄悄話 like this one, nice piece :)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