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焉知三十載,重返北大荒》 讀後感

(2006-09-08 11:52:18) 下一個
注意這篇連載文章好幾天了,一直都沒有點入去讀,有好幾原因:

一則,零零碎碎地讀來不過癮
二則,這是作者的親身體驗,剖露了作者的真實內心。看題目可知這段曆史凝結了他的血淚,所以不大敢去碰,讓它躺在那裏冷卻一段時間再看也不遲
再則,怕作者描寫得不準確。這是個很難觸碰的題目,需要有極好的把握,才可描寫出曆史的滄桑沉重感,否則就滑入了衣錦還鄉的俗套了。

今天終於一口氣讀完了它,不禁要大拍一下桌子,喊一聲,讚!但也要狠狠地砸!

讚:
作者細細道來,主線明確,讀來順暢引人。文中可體會到作者的真情實感,沒有隱隱或明目張膽的衣錦還鄉的張狂。作者是位重感情的實在人。

砸:
挖掘與提練不夠,感覺如同走馬觀花般匆匆帶過,隻有零零星星的地方震撼人,所以通篇讀來不渾厚。

應該多說說北大荒人,對那片土地來說,知青隻不過是匆匆的過客,我覺得連“小半個”北大荒人也稱不上。對這片土地的愛、恨與無奈,知青如何有生於斯長於斯老於斯的北大荒人來得深刻!隻是他們少機會也不善於寫與說。

所以寫北大荒人可讓人感到時間的悠遠,生活的滄桑與命運的無奈,而知青的事寫多了有些輕飄的感覺,到底沒有生活的底蘊與時間的沉積啊。比起他們,知青是幸運的。

我,作為接待過知青的同齡人,見證過知青的生活,也曾極其羨慕他們,因為知道他們終要走的,也極其羨慕《蹉跎歲月》裏的知青們。這些令人同情的知青可知道,有多少人,一生出來就是蹉跎的,他們連喊蹉跎不蹉跎的權利也沒有。社會沒有給他們機會,他們象野草般,在窮鄉僻壤,一代又一代的春生秋滅。

所以,真正應流淚的不是知青,應是那塊黑土地與那塊黑土地上的人。知青隻是作為一個窗口,或一個喉嚨,在喊出自己不平時,也替他們,替這群認命也麻木了的人,喊出了原本他們不會,也沒有機會喊的不平,並讓世人了解他們。

在這點上,確實應感謝知青。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