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胡曲: 病中吟

(2007-03-01 14:30:39) 下一個
二胡獨奏曲,又名《安適》或《胡適》,是劉天華的處女作,1918年在江陰組織“暑期國樂研究會”時首次向人傳授。1915年,作者遭到失業、喪父、貧困的厄運,積鬱成疾。病中拉奏二胡,借以遣愁,但又遭親朋鄰裏的非議,被視為不務正業,雖想有所作為,但感到處境惡劣,前途渺茫。在這種心境下,作者孕育了《病中吟》的旋律初稿,把當時鬱鬱不得誌的心情,人生安適的感歎,逆境中的掙紮和走投無路的痛苦,都傾注在樂曲中。但這並不是一首絕望的悲歌,而是有所期待的、感人至深的內心獨白。

  樂曲采用了有再現的三部曲式結構,另有一個尾聲。第一段用連綿不斷的長句法寫成的低回高轉的曲調,好象是傾訴不完的鬱悶,表現了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片段 1)。 第二段表現了一種要從苦悶的重壓下解脫出來的願望,以及誓與周圍黑暗勢力作鬥爭的抱負。第三段又短暫地再現了第一段中那種連綿不斷的曲調,似雖有鬥爭的要求,但又為現實所困扼而無能為力。尾聲中,鬥爭的意誌在不斷加強,似欲決然作孤軍奮戰;用突然加快的八分音符連續進行,強化了這種效果。當音樂的發展達到頂點時,旋律戛然中斷,情緒急轉直下,造成一種回腸欲斷的悲慟效果,全曲在宛如痛苦呻吟般的顫音聲中結束。作者在標題中提出的人生“安適”的問題,通過音樂的時而幽咽微吟,時而激憤高歌,時而深情傾訴,時而呻吟歎息,表現得淋漓盡致。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