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琵琶曲: 彝族舞曲

(2007-03-03 05:31:41) 下一個





王惠然作曲,以抒情優美的旋律,粗獷強烈的節奏,描繪了彝家同寨迷人的夜色和人們歡樂舞蹈的場麵。

  彝族舞曲:王惠然1965年創作的琵琵獨奏曲,取材於雲南彝族《海菜腔》、《煙盒舞》。以抒情優美的旋律,粗獷強烈的節奏,描繪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人們歡樂舞蹈的場麵,音樂富有濃鬱的民族特點,並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深受眾多音樂家喜愛,被改編成古箏、三弦、揚琴、阮獨奏曲及管弦樂曲。殷飆將它改編成吉它獨奏曲,1987年參加在珠海舉辦的中國國際吉它藝術節中得到國內外的高度讚揚,成為一首在吉它界中頗有影響的吉它名曲。
  〔一)以輪指開始,慢起漸快,猶如悠揚的笛音。接著從彝族山歌《海菜腔》發展而來的緩慢自由、色彩朦朧的旋律,描繪了恬靜朦朧的山寨美景。
        〔二)主題源自彝族民間樂曲《煙盒舞曲》,琵琶演奏時以推挽指法奏出柔美的滑音,旋律優揚,富於歌唱性,並伴以舞蹈性節奏音型,生動地描繪了姑娘們輕盈的舞姿。

  (三)與(四)主題旋律被簡化,速度突然加快,力度加強。運用掃弦技巧,刻畫了小夥子們跳舞的陽剛勇猛氣質,使舞蹈場麵更為熱烈。〔五)出現一小段以均勻音型陪襯的長音旋律。速度的突慢,對比鮮明。尾部又回到(四)段的快速度。〔六)段渾厚深沉的一連串排比短樂句,樂音堅實有力、熱烈紅火。尾部以音區的逐層提高把把音樂推向高潮。

  (七)與[八)再次呈現對比性的抒情段落。更加充分發揮了曲首悠揚的笛聲和歌聲,展現了一個更加恬美、朦朧的意境,表達一對對戀人互吐衷腸,情意綿綿的情景。

  (九)重複主旋律,漸弱漸遠,如同熱戀的青年男女沉浸於幸福之中,意境深遠。

  在此曲中,王惠然首創”四指輪“技法。即在傳統扣輪、挑輪、勾輪的指法基礎上,把右手大指分離出來,用食、中、無名和小指作輪。大指彈奏獨立的伴奏聲部,以奏出複調或和聲效果。

chinamedley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