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探索意大利美聲唱法的實質 (ZT)

(2010-06-05 12:41:38) 下一個

1 準確的起音:要求起音輕鬆、明亮、準確、圓潤。起音是良好發聲的基礎,是調整氣息及喉頭狀態以及集中共鳴的最基本手段。而要完成良好的起音,一定要正確呼 吸、喉頭穩定、思想集中、心理上作好充分的準備、聲門閉全、擋氣和呼氣通過聲門並振動聲帶這一對矛盾的恰如其分的配合。

2 ?聲區的統一:重視中聲區訓練和在一個音上的漸強漸弱訓練歌唱者在沒掌握歌唱技巧時,聲區的分野是明顯的,在聲區變換的地方往往會出現* 裂音或音色、音量上的不統一。但掌握了發聲技巧後,聲音就能上下統一,整個音域就像一個聲區一樣。因此,聲區的統一成了聲樂教學中的主要內容和教學成敗的 關鍵。

3 ?聲音的連貫性:美聲強調保持音質的一致、聲音位置安放不變,音與音的連接講究平滑均勻,音量漸強漸弱控製自如。在 訓練聲音連貫性的過程中,同時也向學生灌輸了對樂曲風格和對“美”的概念的理*。美聲(BEL CANTO)最重要的就是聲音的連貫性(BEL LEGATO),這樣的聲音使人感到演唱者感情投入,深刻,能牢牢抓住聽眾。要做到連貫性首先是聲區音色要統一;音波(VIBRAT0)要均勻。

4?聲音的靈活性:重視聲音的靈活性和花腔技巧訓練。這樣有利於發展音域,鞏固頭聲,使聲音鬆弛、*除喉音的擠壓,鍛煉氣息的控製,增強聲音的表現力,使聲音輕巧、靈活,起音敏捷、準確;更重要的是能延長演唱壽命。

5?優美的音質:美聲學派十分重視良好的音質,“追求音質,音量自然會有”。美聲唱法最可貴的和區別於其他歌唱發聲法的最主要的特征,就在於它豐滿、明亮、帶金屬色彩而又有致遠力的、鬆弛而圓潤的音質。這種音質含有較多的高泛音,音色明亮:具有充分的共鳴,音質豐滿。美聲唱法概念的曆史演變

十七世紀美聲學派的教學注重中聲區的音質,不片麵追求高音或音量,強調氣息的支持、正確的起音,放鬆、自然、優美、柔和而連貫的歌唱性。

十八世紀的演唱發展了花腔技巧、擴展了音域,但在聲樂理論和教學原則上則仍沿襲傳統,無新創見。

十九世紀是聲樂發展的新時期,經過多少代人長期探索,不斷改進,男高音獲得了高音技術“遮蓋”唱法。使原先被女高音獨占稱霸主角的歌壇局麵,改變為各聲部平分秋色的新局麵。

二十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聲樂教學、演唱實踐和理論研究,在繼承十九世紀傳統的同時有所發展。由於二十世紀科技發展迅速,為生理聲學、物理聲學的科學研究提供了條件。生理學家、語音學家,聲學專家和醫生們對聲帶的機能及振動方式作了大量的科學研究。盡管他們在研究過程中對某些問題還有分歧,但在下列幾點認識上是一致的:

1?演唱中低聲區時,聲帶以重機能狀態全長振動,振幅較大,聲帶厚度作波狀運動,也就是聲帶振動時聲帶較長、寬厚,發出的聲音音質較渾厚、雄壯。這就是美聲唱法中所謂的胸聲。

2?在演唱高聲區時,聲帶以輕機能狀態邊緣振動,振幅較小,也就是聲帶振動時聲帶體積(部分振動)、薄(邊緣振動)、窄(振幅小又頻率高),發出的聲音較高亢、嘹亮,有金屬色彩。這就是美聲唱法中所謂的頭聲。

3?在唱假聲時,聲帶比唱真聲時鬆弛並有梭形小縫,作輕機能狀態運動,假聲沒有金屬色彩的音色。 胸聲、頭聲、假聲三種不同的聲帶機能狀態,發出三種不同的音質,胸聲和頭聲同樣是聲帶拉緊的“真聲”,區別是:胸聲是作重機能狀態運動,頭聲是作輕機能狀 態運動;頭聲和假聲同樣是作輕機能狀態運動,區別是頭聲帶拉緊閉嚴的,假聲是聲帶較鬆弛有縫隙的狀態。這三種狀態都可以單獨使用,但在教學和演唱中使用的 是一種混合狀態,即混聲。在不同聲區、不同音高,混聲的比例不同。

4?聲音的漸強漸弱:十七、十八世紀的聲樂教師們很重視在一個單音上抑揚自如的訓練(MESSA DI VOCE),尤其是在過渡音及鄰近的音上。從現代聲樂科學研究來*釋實際上也就是聲區轉換的訓練。漸強就是從聲帶的輕機能狀態轉換到聲帶的重機能狀態;漸弱就是從聲帶的重機能狀態轉換到聲帶的輕機能狀態。

5?歌唱時保持吸氣狀態:實際上所謂歌唱時保持吸氣狀態有兩重意義:一是指呼氣時,兩肋及腰部四周要保持住吸滿氣時的狀態,不要一呼氣就癟下來。二是指喉頭位置不要下降過低或上升過高,:虧要保持在平易地吸氣時的適中位置上,不要改變喉頭位置和呼氣的通道。

6? 聲音“位置”或“焦點”:聲音的擴散,把聲音攏成了“音柱”。“音柱”的長短、粗細變化實際上是咽管的長短、粗、細和聲帶的長、短、厚、薄在變化,聲帶用 得長,則音柱直徑也就長,音柱就粗;聲帶用得短,則音柱直徑也短,音柱就細。音越高,則舌骨上提和喉頭下降的“對拉”力量加多,則咽管就拉成細長,反之則 短粗。所謂的“位置,或“焦點”的感覺,實際上就是喉部功能運動反射出來的*。

7?共鳴:人體發聲聲道可分成固定不變的和可 變兩大部分。聲帶以下的腔體如氣管、支氣管和胸腔等在聲帶振動發聲時起一定的共鳴作用,但不能控製和調整。同樣,鼻腔、蝶竇、額竇、鼻竇等腔體從理論上講 可能有極微量的共鳴,但也不能調整。因此,具有良好共鳴的聲音及母音的雛形是從聲帶到鼻咽之下的口咽部這段距離形成的。口腔隻是對母音的完善和完成起作 用,對聲音的共鳴起輔助性作用。對共鳴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咽管。

8?演唱中的器官調整:演唱和聲樂教學一直圍繞控製、調整聲帶的張力及閉合和聲帶的輕、重兩種機能狀態的轉換;控製、調整發聲聲道(即共鳴管)的長、短、粗、細形狀和體積,以及喉、咽、舌、口腔、軟口蓋、柱肌等腔體及肌肉的配合。 美聲唱法在它產生和發展過程中,逐漸成熟和完善並成為一個科學的聲樂體係,它能在世界聲樂史上達到一個光輝的頂峰,依靠的正是那些嚴格、準確的技術要求和訓練,還有那些動人的聲樂作品和傑出的歌唱家們爐火純青的高超技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