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馬金泉談“關閉”

(2010-05-06 21:56:41) 下一個

在歌唱的高音技術中,有一個被中國的歌者們用爛了的詞——“關閉(close)”。長期以來歌者們用其做為成功的一個標誌去苦苦地追尋著,並用其做為一把無形地尺子去衡量自己的同行。“關閉”技術獲得者中有“獲得了歌唱的一切”之自豪感;而“關閉”技術的尋覓者及落空者則被數落為“沒上路”、“沒學出來”或“還不會唱呢”雲雲。

  我曾在給研究生講公開課時經常強調,我們現在施行的聲樂教育與歐洲聲樂藝術發展初期及中國戲曲藝術發展初期的教育狀況有著本質的區別,就是說中外曆史上聲腔藝術口傳心授的曆史早該成為過去,我們現在的學校藝術教育應該是在理論支持下的教育,也就是說,我們在實施教育的具體實踐中一定是有一個相對完善的理論根據,並在實踐的過程中使那個相對完善的理論更加趨於完善,而沒有理論指導的行動便是盲目的行動。那麽,在中國聲樂界人雲亦雲的“關閉”有沒有一個相對明確的定義呢?到底何為“關閉”?“關閉”一詞是何時為中國的聲樂界所用呢?
  “關閉”一詞是否為歐洲傳統唱法一術語?不是;
  “關閉”一詞是為何為中國的聲樂界所用?不知;
  “關閉”一詞是何時為中國的聲樂界所用?不明;
  “關閉”一詞有沒有一個相對固定的定義?不定。

  我為“關閉”一詞請教了數位聲樂界前輩與同行,回答與解釋如上述四則;我也翻閱了很多聲樂理論書籍,答案仍使人難於清楚。尤其是聲樂學生讀者,看了那些解釋很難明白“關閉”一詞說的是南還是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解釋“關閉”的著書立說者中,高音或曰“關閉”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或是根本沒有解決的人為數不少。在技術上搞清“關閉”而在理論上述不清者可諒;在技術上根本沒搞清“關閉”卻敢立論闡釋者可惡!

  1997年我在Bel Canto的故鄉意大利探訪時,結識了一位不太為中國人所知卻唱得很棒的男中音歌唱家、聲樂教授A.莫那科。老先生時年已愈花甲卻聲若鍾鳴,可中間不休息一氣唱十二首威爾第詠歎調且不省半個高音!我被他震撼、感動,年輕於他二十有一的我希望有一天能獲得他那樣的功力!他那越遠聲音越有穿透力的高音曾誘惑著我在米蘭時每次乘兩個多鍾頭的公交車到他家上課而不知疲憊。重慶聲樂教育培訓資源網從他那裏我知道了在意大利聲樂界close(關閉)一詞是不被使用的,當然不是因為“關閉”源自英文。代之與此的用語是passàggio——通過、過渡,由一個半音圓滑地向下一個半音、由一個母音圓滑地向下一個母音通過、過渡,沒有聲區的界線,也就沒有“坎”或曰由於換聲產生的“痕跡”;還有一個詞是coperto ——遮掩,將進入高音區的母音合適地“變暗”以使聲音加以“攏合”不要太“白”。我們應該清楚地記住這樣的聲音標準,即好的聲音應該是聽不出聲區轉換的特別是進入高聲區時。我總擔心這樣的情形會在中國的聲樂界長期滋長:在歌者們樂不思蜀地追尋“關閉”秘訣而又不知“關閉”為何物,卻盲目地追逐那個幻影或將本來很自然很舒服的聲音設成幾段“坎”並認其為“關閉”,那就可悲了。

  如同“帥呆了”、“酷斃了”等詞語一樣,既然被人們認同了、用慣了我們就要從正麵給予相應的解釋和引導。那麽,到底如何解釋“關閉”為宜呢?我想就我自己的體驗、考證並綜合前輩有關的解釋注[1]試就“關閉”一詞做如下定義:
“關閉”一詞源於英文close,意為閉合、關閉,被中國聲樂界引用為聲樂技術用語。為了聲音更加集中,高音更加易唱、悅耳,在“關閉”進行時要對所唱母音進行變化,將寬母音變窄、窄母音變寬,並適量調整真假聲的比例,讓聲帶正常閉合。我曾在《淺議聲樂、聲樂教育及其它》一文中說過,聲樂技術訓練所采用的一切手段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讓聲帶能在高中低聲區的行腔中正常地閉合,所以我認為所謂“關閉”技術特指高聲區的聲帶閉合技術。

  我們知道,一般說來人聲的自然聲區是有極限的,超出自然聲區的聲音為喊、叫,不經訓練的人唱至高音處也會如此。超出自然聲區範圍後聲帶就不能正常自如地工作或曰閉合了,為了讓聲帶在超出自然聲區後還能正常工作——閉合,我們就要尋求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就是改變那些在高聲區難以使聲帶閉合的母音,從而使聲帶達到正常的閉合、關閉。好,我們用母音變化的辦法讓聲帶達到閉合、關閉。這裏引用我在我的《關於“字正未必腔圓”說》一文中的一段話。 “i”和“e”是意大利語中五個元音中的窄母音亦稱“閉口音”;“a、o、u”是五個元音中的寬母音。為了聲音的統一,我們必須首先統一這五個元音。說話時“i”和“e”的口形都是嘴角向左右兩個方向拉開,如果用圖形來表示的話那就是橫向的嘴角有兩個向外方箭頭 ← → ,尤其是“i”母音。說話時的“e”和“i”發音時的口形幾乎一樣箭頭也是向外方進行,隻是略呈微笑狀。這時做為說話式的發音是非常清楚,但是在這種狀態下要想達到美聲所要達到的聲音共鳴幾乎是不可能的,唱出的腔是絕對不會圓的,特別是在高聲區。重慶聲樂教育培訓資源網這是就應驗了黎信昌先生所雲“字正未必腔圓!”反之,我們在發“i”和“e”時做一個逆向動作,讓本來應該向外方向進行的箭頭向裏走 →← ,此時“i”會出現德語“ü”的感覺;而“e”會出現德語“?”的感覺,這樣的發音狀態就是為了聲音不出現“擠”的感覺而行腔一定是圓潤的,這種做法在高聲區非常有助於“關閉”技術的完成。

  “a、o、u”被稱為寬母音亦稱“開口音”,在中低聲區它們非常容易被掌握但到了高音區就會顯得非常麻煩。前麵我們已經將窄母音變寬的方法說過了,現在我們要說得是如何將寬母音變成窄從而讓聲音很集中地唱出來。大家知道,在英語國際音標中有這樣一個發音音標[?]和[?:],千萬要注意的是絕對不是中國語中的[e]=[餓]!它們有什麽區別呢?區別就在於[?]和[?:]的發音在下齒根的中間部分,而[e]=[餓]則在喉部位置且很靠下。我們可以試驗將“a、o、u”中摻入若幹成分的[?],[?]在發聲中屬窄母音,比起“a、o、u”[?]的寬度是窄的,所以發音時聲帶能夠很容易地閉合。很顯然,聲帶閉合了、圓潤的聲音出來了、所謂聲音“關閉”的目的就達到了。對於人們常說的“關閉”得到的聲音應該是來自“頭腔”和“麵罩”,我必須強調的是:聲帶的閉合即所謂“關閉”是手段,而“頭腔”也好“麵罩”也罷,是聲音的一種效果。聲樂教師不能拿效果當手段去教;聲樂學生也不能拿效果當手段去練。對從事新民歌演唱的歌手注2]或學生(這裏特指女聲歌手,因為現在的“民族唱法”還沒有形成歐洲傳統唱法的四個聲部也沒有中國京劇那樣的生旦淨醜聲部體係)來講,“關閉”技術也是適用的。對於新民歌歌手的聲音審美,我不覺得她(他)們的聲音“緊”便是集中、“捏”便是甜美。另外,民歌一定不等於戲曲!所以,那種“拉直”聲帶的閉合、關閉與正常的“關閉”技術是相違的。在我看來她(他)們當中有一些人在演唱中其聲帶的閉合,特別是在高聲區的聲帶閉合是不夠正常、合適的。聲帶正常、合適的閉合、關閉應該是能夠發出剛柔相濟之聲的,而不是“緊”或“擠”的。而歐洲傳統唱法的 “passàggio”、“coperto”及被中國人慣用的“close”所追求的正是那種柔韌之聲,決不是讓聲帶超負荷閉合的“stretto”—— “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