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構造地貌

(2009-09-05 20:48:54) 下一個
structural landform
  由地球內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質體與地質構造控製的地貌。從宏觀上看,所有大地貌單元,如大陸和海洋、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均為地殼變動直接造成。但完全不受外力作用影響的地貌,如現代火山錐和新斷層崖是罕見的,絕大多數構造地貌都經受了外力作用的雕琢。故不論從構造解釋地貌,或從地貌分析構造,都必須考慮外力作用的影響。構造地貌分為3個等級:第一級是大陸和洋盆;第二級是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第三級是方山、單麵山、背斜脊、斷裂穀等小地貌單元。

第一級和第二級屬大地構造地貌,其基本輪廓直接由地球內力作用造就;第三級是地質構造地貌,或稱狹義的構造地貌,除由現代構造運動直接形成的地貌(如斷層崖、火山錐、構造穹窿和凹地)外,多數是地質體和構造的軟弱部分受外營力雕琢的結果。如水平岩層地區的構造階梯,傾斜岩層被侵蝕而成的單麵山和豬脊背,褶曲構造區的背斜穀和向斜山,以及斷層線崖、斷塊山地和斷陷盆地等。不同大地構造單元的地貌形態有明顯的差異。地台區以寬廣的平坦地麵為主,如非洲高原、蒙古高原、塔裏木盆地和華北平原。

地台區的山地也是寬緩的褶皺山和斷塊山,如中國太行山和魯南山地。由於剛性地塊的拱曲張裂,地台區常出現地塹型陷落盆地,如東非裂穀、萊茵穀地和中國的汾渭穀地。地槽區最主要的表現為狹窄帶狀、弧形轉折、延伸數百以至數千公裏的線性褶皺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和安第斯山脈等。它們都是年輕的地槽褶皺山脈。按板塊構造學說,大陸和海洋的位置,從石炭紀以來,尤其是中生代以來,曾發生巨大變化。現代大陸是由統一的岡瓦納古陸和勞亞古陸分裂而成的。地殼一麵在新生,一麵在消減。板塊邊界(海嶺、轉換斷層、深海溝和地縫合線)是地震和火山活動、構造和地貌演化的主要場所。

過去所說的地槽正是板塊俯衝消減帶——深海溝的位置。日本列島—琉球—台灣—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島弧—深海溝係正是典型的現代地槽。與板塊運動相聯係的新構造運動對現代地貌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由於印度洋板塊向歐亞板塊俯衝,使青藏高原從第三紀末到第四紀初強烈隆起,在第四紀時期上升了3000~4000米,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高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