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丹是地理學名詞,漢語譯為雅爾當,是維吾爾語“險峻的土丘”意。
億萬年地質變遷所賦予的地球外貌,又日夜不斷地受到大自然水流與風力的刻蝕,在許多地方塑造出千奇百怪的形態,形成了各種特殊的地貌,例如:河穀地貌、岩溶地貌、冰磧地貌、風蝕地貌等等。千姿百態的地貌造就了許多旅遊名勝,如舉世聞名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峽穀、中國雲南的石林、貴州的地下溶洞等等。甲秀天下的桂林山水也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
在羅布泊地區,有一種特殊的地貌形態,卻很少為世人所知,而它的魅力卻絲毫不亞於吸引了萬千遊客的許多世界名勝。
這,就是神奇的雅丹。淋漓盡致體現了大自然神奇塑造力的雅丹,為神秘的羅布泊增添了奇光異彩,而光怪陸離的雅丹本身也充滿了令人迷惘的謎。
雅丹,
維吾爾語原意為“陡壁的小丘”。現泛指幹燥地區一種風蝕地貌。河湖相土狀沉積物所形成的地麵,經風化作用、間歇性流水衝刷和風蝕作用,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溝槽)地貌組合。這種地質現象在新疆羅布泊東北發育很典型。世界各地的不同荒漠,包括突厥斯坦荒漠和莫哈韋沙漠在內,都有雅丹地形。
我國新疆地域遼闊,四周環山,在南北兩邊都有較大的山口。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冷空氣流經山口進入新疆北部,然後繞過天山東段,進入塔裏木盆地,在沿途各地造成長時間的區域大風。新疆的風,持續時間長(一年可達100天以上),分布廣,風力大,所以我們經常在天氣預報中聽到來自新疆冷空氣的消息。
作為“幹旱王國”的新疆,風力對地貌的塑造具有特殊的意義。雅丹、龍城、魔鬼城等特殊地貌類型就是風神的傑作。“雅丹”,又名“雅爾丹”,是維吾爾族對“陡壁的險峻小丘”的稱呼,這種地形在羅布泊周圍的雅丹地區發育得最典型,分布麵積最廣。19世紀末至此20世紀初,瑞典人斯文赫定和英國人斯坦因,赴羅布泊地區考察,在撰文中采用了這個詞匯。於是,“雅丹”一詞就成了世界上地理學和考古學的通用術語,專指幹燥地區的一種特殊地貌。
這裏盡是些形狀奇異、大小不等、由東北向西南排列有序的土阜、土丘。土丘又幹又硬、櫛次鱗比,有的拔地而起,如柱、如樹、如竹、如傘;有的匍匐在地,似獅、似虎;有的怪異,像神、像魔鬼;有的肅穆莊重,像城堡、像帳幔、像房屋;而在那“土丘林”的溝壑中,鵝黃色的沙堆,蜿蜒起伏,金波粼粼,猶如匹匹錦緞。每當雲影飄過,或細風撩起輕沙,土阜土丘似乎緩緩漂移,像船啟航,宛如鯨魚遨遊,撲朔迷離,給人以無限暇想。雅丹地貌猶如樓蘭王國的層層防線,使探險者不勝顛簸、跋涉之苦。雅丹地貌中最為壯觀的是“龍城”。在羅布泊古湖盆地東北部有一片風蝕最強烈的地區,土丘高峻似城廓宮闕,其形似龍伏臥,所以古書《水經注》中形象地稱之為“龍城”。這是一種最典型的雅丹地形。巨大的土墩台高達12至20米,側壁陡立,極難攀登。從側壁斷麵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沉積的層理;下部是厚厚的灰綠色砂層,最上麵是一層淡紅色的粉砂粘土層,這是由於碳酸鈣膠結得非常堅硬,而形成一個保護層,使土丘頂麵非常平坦。“龍城”的“建築物”造型多姿多彩;有的儼然是“城堡”,端莊凝重;有的似“城廓”,龍蟠虎踞;有的像高樓大廈,頂天立地。分布在這些蹊蹺地物之間的寬闊的條條風蝕凹地猶如條條大街小巷,顯得深邃、幽靜,別有意趣。置身“龍城”,頗覺眼前的“龍城”不是古城,勝似古城,更似大自然造就的迷宮,令你在感歎之餘不免生出幾分恐懼。
【雅丹一詞的由來】
雅丹,這個名詞,自本世紀被作為一種地貌形態的專有名詞載入各種教科書和地理讀物以來,已逐漸為人們所熟悉了,盡管
絕大多數人並不曾親眼目睹過它。而這種地貌形態為什麽叫做“雅丹”,人們卻很少去探尋,以為不過與“喀斯特地貌”一樣,是個舶來語。
其實,“雅丹”這個詞,是地地道道的新疆“鄉土貨”。
本世紀初,一些赴羅布泊地區考察的中外學者,在羅布荒原中發現大麵積隆起土丘的地貌,遂向作向導的當地人詢問地名,向導卻誤以為詢問這種地貌形態的當地稱呼,便答之曰“雅爾當”,即維吾爾語中“陡峻的土丘”之意。發現者將這一稱呼介紹了出去,以後再由英文翻譯過來,“雅爾當”變成了“雅丹”。從此,“雅丹”成為這一類地貌的代名詞。
繼羅布荒原發現雅丹地貌之後,在世界幹旱區許多地方,又發現了許多類似地貌,均統稱為雅丹地貌。即使在中國,雅丹的最大分布區也不是在它最早的發現地羅布泊地區,而是在青海省的柴達木盆地的西北部。在新疆,雅丹的分布也比比皆是,其中有名者如克拉瑪依市東北烏爾禾的魔鬼城、吉木薩爾縣北沙窩的五彩灣、奇台縣西南沙漠中的風城等等。
幹旱荒漠環境造就了雅丹的特殊景觀,而幹旱荒漠環境將雅丹封閉保護於其中,使人們難以窺探其麵貌,平添了雅丹的許多神秘。
【雅丹地貌的形成機理】
雅丹專指幹燥地區的一種特殊地貌。一開始在沙漠裏有一座基岩構成的平台形高地,高地內有節理或裂隙發育,暴雨的
衝刷使得節理或裂隙加寬擴大。一旦有了可乘之機,風的吹蝕就開始起作用了,由於大風不斷剝蝕,風蝕溝穀和窪地逐漸分開了孤島狀的平台小山,後者演變為石柱或石墩。旅遊者到了這樣一個地方,就象到了一個頹廢了的古城;縱橫交錯的風蝕溝穀是街道,石柱和石墩是沿街而建的樓群,地麵形成似條條龍脊,座座城堡的景狀。這樣的“城”稱魔鬼城,古書中又稱為“龍城”。在柴達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內部有魔鬼城,有的規模還不小,令人驚歎不已。
石柱(如前所述,有的石柱就是風成的)繼續遭受風的吹蝕而變成各種形狀。如果岩層近於水平且硬、軟岩層相間,軟岩層容易被剝蝕掉,硬岩層相對突出,象屋簷那樣,稱石簷。如果軟、硬層相間的岩層是陡傾斜的,那麽就形成鋸齒狀的雅爾當地形。
如果組成石柱的岩石下軟上硬,兼之低處的風攜帶的沙多且沙粒粗大,高處的風攜帶的沙少且沙粒細小,風的吹蝕和磨蝕作用在石柱的上部和下部表現出明顯不同的結果:下部變得很細,象磨菇把,上段則成了蘑菇傘,形成蘑菇石。最後的結果,蘑菇把也被剝蝕掉了,蘑菇傘隻靠著很小的一點接觸麵積坐落在基岩上,看上去搖搖晃晃的,稱搖擺石。在球狀風化的配合下,兩塊圓古隆冬的大石頭隻靠一個切點互相接觸,上麵的圓石似乎風都吹得動,叫風動石,如福建東山島的花崗岩風動石。
雅丹地貌被認為是世界一大奇觀。
地球的外貌是內營力與外營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內因與外因。地貌的內營力是地球內部結構變化在外表的反應,而外營力則類型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流水和風力。
許多年來,在地理讀物和教科書中,雅丹一直被解釋為一種風蝕地貌,認為雅丹的形成是風力吹蝕的結果,與另一類風蝕地貌——沙漠地貌相似。其實這是不準確的。風,絕不是形成雅丹的全部外營力。
在羅布荒原的北部、東部和西部,分布著麵積廣達3000平方公裏的雅丹,是中國雅丹地貌第二大分布區。
在羅布窪地中有這樣大麵積的雅丹分布,是因為在這裏具有發育這種地貌的地質基礎,即所謂內營力。古羅布泊時期,為這裏留下大麵積、深厚的湖相沉積。這種以土為主的沉積結構複雜,其中含有大量粉沙、細沙,同時夾有堅硬的泥岩層和石膏膠結的沙層。
大自然中的風、水,雖來勢洶洶,卻也欺軟怕硬,風刮、水蝕,不過逐層搬運走第四紀沉積物中疏鬆的沙層,對堅硬的泥岩或石膏膠結層,在一定程度上也無可奈何。於是,在荒原中留下一片片土堆,形成一種凹凸相間的奇特外貌,即我們所稱的雅丹。
雅丹有各種各樣類型,形狀不同,但形成過程卻大致相似。
最初,是地表的風化破壞。羅布窪地,曾經是一個大湖,而留下的湖相沉積,是在地質歲月中形成的,曾經發生的反複的水進水退,使湖底形成一層泥、一層沙,又一層泥、又一層沙交錯成層結構。其中的泥岩層結構緊密堅硬,一般不易遭受風水的侵蝕,但是,它卻抵禦不住溫差的作用。在羅布荒原旅行,常會聽見突發的“辟拍”聲,有時似鞭炮,有時似狼嚎,難怪當年行經此地的法顯和尚毛骨悚然,稱“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酈道元也在《水經注》中稱此處“少禽多鬼怪”了。其實,這種“惡鬼”和“鬼怪”,都是雅丹在作怪。羅布泊地區處於極端幹旱區,晝夜溫差變化劇烈,常達30°C~40°C以上。熱脹冷縮的效應,使外露的岩石崩裂發出聲響。連被稱為“頑固不化”的花崗岩,在這種氣候環境中也隻能頑而不固,逐漸崩裂成碎塊,又何況泥岩哩!不過,泥岩不會像花崗岩那樣成塊狀崩裂,因它的結構是層片狀,崩裂也是一層層剝離脫落,形成許多水平狀或垂直狀的外觀,使夾在泥岩層之間的沙層逐漸暴露在地表,為雅丹形成的第二階段創造了條件。
地表風化破壞後,風、水即有了肆虐的對象。在風的吹蝕或水流衝刷下,堆積在地表的泥岩層間的疏鬆沙層,被逐漸搬運到了遠處,原來平坦的地表變得起伏不平、凹凸相間,雅丹地貌的雛形即宣告誕生。
雛形的雅丹更有利於風化剝蝕作用。在沙層暴露後,風、水等外力繼續施加作用,使低窪部分進一步加深和擴大;突出地表的部分,由於有泥岩層的保護,相對比較穩固,隻是外露的疏鬆沙層受到侵蝕,由此塑造出千奇百怪的形態。至此,雅丹地貌最後形成了。
自然,雅丹在形成後,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地保持原來的麵貌,因為包括風和水在內的外營力的作用永不會終止,使雅丹外貌也出現常變常新。隨侵蝕作用的繼續,凹地會越來越大,而凸起的土丘則會日漸縮小,並逐漸孤立,最終必然崩塌消失。這種情況,在羅布泊東岸的阿奇克穀地中比比皆是,說明雅丹地貌在這裏已度過了它的最盛時期,開始走上消亡之路。
我國學者陳宗器等在30年代考察羅布泊時,將雅丹地貌分為兩種大類型,並分別予以命名:一種高不過1米,形成年代較淺的,稱為“雅丹”;另一種高10~30米的,年代古老,稱為“邁賽”。實際上,這兩種類型不過是雅丹的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
雅丹地貌的形成有兩個關鍵因素。一是發育這種地貌的地質基礎,即湖相沉積地層;二是外力侵蝕,即荒漠中強大的定向風的吹蝕和流水的侵蝕。
幹旱區的湖泊,在形成曆史中往往包括反反複複的水進水退,因而發育了上下疊加的泥岩層和沙土層。風和流水可以帶走疏鬆的沙土層,對堅硬的泥岩層和石膏膠結層卻作用有限。不過致密的泥岩層也並非堅不可摧,荒漠區變化劇烈的溫差產生的脹縮效應將導致泥岩層最終發生崩裂,暴露出來的沙土層被風和流水帶走,演變為凹槽狀;依然有泥岩層覆蓋的部分相對穩固,形成或大或小的長條形土墩,雅丹地貌的形態逐漸凸現出來。
形成雅丹地貌的外力因素,一般認為是強大的盛行風在起主導作用,但這並不是單一的主導因素。比如在阿奇克穀地東段的三隴沙雅丹,其走向是南偏東,與盛行的西北風向垂直,而與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這就說明在這一片雅丹地貌中,洪水起了主導作用;另外有的雅丹,是風和流水共同作用形成的,比如龍城雅丹。
在冷湖1.7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雅丹地貌的麵積占到94%以上。柴達木的雅丹地貌,是7500萬年前第三紀晚期和第四紀早期的湖泊沉積物,由於地質運動抬高而脫離水體,期間的鹽和沙凝結地殼被西風侵蝕雕塑而成。它們廣布於柴達木西北部,是世界最大最典型的雅丹景觀之一,尤其是南八仙,一裏坪一帶,分布麵積達千餘平方公裏。因其奇特怪誕的地貌,飄忽不定的狂風,由於地形奇特而生成的詭秘瑟人的風聲,再加上當地岩石富含鐵質,地磁強大,常使羅盤失靈,導致無法辨別方向而迷路,被世人視為魔鬼城,迷魂陣,別具一格。這裏的雅丹林總麵積約2.1萬平方公裏,平均海拔3260米,是迄今國內發現最大的風蝕土林群。
雅丹林的高度,低的約四五米,高的有二三十米,長寬由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其整體,有的酷似古城堡、廟宇、帝王墳、千軍帳;有的類似“鯨群戲沙海”,“百萬海獅朝陽”、“萬龍布陣”......,千姿百態,十分壯觀。從近處看來它們也是氣象萬千:有的土堆就像一艘艘鼓滿風帆的戰船即將遠航;有的像雄赳赳的大公雞,正伸脖打鳴;有的像小橋流水裏的亭台樓閣,有的象駿馬、駱駝、大象、獅、虎、鯨、龍、鳥等可愛的動物。一切都給人神秘莫測、奇幻萬千之感。
50年代有8位南方來的女地質隊員,為尋找石油資源進入這裏,因迷失方向而犧牲,所以這裏有個地名叫“南八仙”。風蝕地貌是青海一大天然奇觀。
【雅丹地貌的三種類型】
經對羅布荒原雅丹地貌的考察,證明形成雅丹的外營力不僅僅是風,還有水,並且存在三種類型:一類是以風力侵蝕為主形成的雅丹,一類是以水流侵蝕為主形成的雅丹,還有一類則是風和水共同作用形成的雅丹。這樣,就基本否定了原來的“雅丹是一種風蝕地貌”的結論。
以風蝕作用為主形成的雅丹,分布在距山區較遠的平原,山區降水形成的洪水一般無法到達,隻有風力在這裏施威。這一類雅丹集中分布在孔雀河以南至樓蘭遺址一帶。雅丹一般高4~7米,雅丹間的窪地走向為東北—西南,與當地盛行風向一致,表明了雅丹與風的關係。據調查,這裏每年平均風蝕深度在2.4~4.7毫米間,按這一風蝕速度,這一片雅丹形成時間不過千年,是在樓蘭廢棄以後,當年這裏應是一片平坦沃野。
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的雅丹,主要分布在鄰近山地的地區,阿奇克穀地東段的三隴沙雅丹是這一類型雅丹的典型代表。羅布泊地區雖然極端幹燥,年降雨量不過10毫米上下,但附近山地降水卻相對較多,有時一次降水可達50毫米。而且在幹旱地區,降水特點是對流型陣雨,陣發性強、時間短,一旦降水,雨如瓢潑,地表又無植被攔截,極易形成洪水流,對疏鬆的地表會產生強大的衝刷作用。在羅布泊北麵的興地溝,昔日洪水痕跡深達1.5米,可見洪水之大和衝刷力量之強。三隴沙雅丹走向是南偏40°東,與當地盛行風向恰好垂直,而與山地洪水流向一致,說明這裏的雅丹傲對大風,卻向水流俯首,表明了洪水在這一片雅丹形成中的主導作用。在突起的土丘陡崖表麵,還清晰留下了洪水衝刷的痕跡,與風力侵蝕形成的明顯層次有根本區別。特別有趣的是,這裏的雅丹都整齊排列成行,既展示了當年洪水滔滔的威勢,又如一支停泊大海舉火待發的巨大艦隊威武雄壯。有的成行的雅丹,外形呈饅頭狀,可以想見是水流的長期蕩滌,才塑造出如今的外貌。
由風、水共同作用的雅丹,則處於上述兩類雅丹之間,以著名的白龍堆雅丹、龍城雅丹為典型代表。盡管這些雅丹如今從外形看,已與水蝕作用脫離了關係,但在它們的最初階段卻留下明顯的流水作用的痕跡。流水的作用,首先將平坦的地表,衝刷成無數的溝穀,將疏鬆沙層暴露於地表,再經風的侵蝕,形成如今的外貌。風、水作用,實際上是先水後風。這一片雅丹的走向,既與洪水溝走向一致,又與當地盛行風向一致,表明了二者對它的影響。這一類雅丹的形成原因,早為我國北魏學者酈道元所注意,並在他所著的《水經注》中做了科學的解釋,他認為,“龍城”的形成,先是有水拍其岸,然後又經受風的吹蝕,形成如龍的形狀,所以稱之為“龍城”。
千姿百態的雅丹,具有極高的觀賞性,是吸引遊人趨向羅布泊的一種特殊景觀。然而,你要親臨雅丹,卻極不容易。如龍城雅丹,由於當年地表經水侵蝕,溝穀遍野,成為阻擋人們前往樓蘭的天然障礙。當年《漢書》就曾記載,由於白龍堆一帶地形險阻,輜重車輛無法通過,為“避白龍之厄”,後來新開北道,經伊吾、車師西行,繞過白龍堆,遂使絲路由二道變為三道。即使在有寬闊平坦走廊的三隴沙雅丹地區,由於一排排雅丹的阻隔,車輛也隻能迂回繞行。據觀察,現代交通工具的汽車,在兩個小時行程中,裏程表隻顯示了11公裏的距離,與人步行速度差不了多少,而這11公裏路程,卻轉了186個急彎,平均下來,每兩分鍾要轉3個彎,地形之複雜,由此可見一斑。
【雅丹地貌在中國的分布】
雅丹是地理學上的名詞,專指幹燥地區古河湖相土狀堆積物被風吹蝕、形態多姿的土丘。20世紀初西方探險家在新疆羅
布泊考察時,便看到古湖周圍有許多成群分布的覆舟狀土丘,一般高6米左右,按當地維吾爾的稱呼寫成Yardangs,從此Yardang一詞便流傳於國外地學界。
中國的雅丹地貌麵積約2萬多平方公裏,主要分布於青海柴達木盆地西北部,疏勒河中下遊和新疆羅布泊周圍。新疆的雅丹地貌僅3000—4000平方公裏,規模小,典型的雅丹高4—5米,10—20米高的雅丹又稱為mesa(麥薩),即方台地。非洲乍得盆地的特貝斯荒原的雅丹群範圍最大,約26萬平方公裏。而最高大的雅丹在伊朗的盧特荒漠東南部,約2萬平方公裏,雅丹高200米,風蝕穀寬500米,雅丹呈壟脊狀延伸,長數公裏至十幾公裏。而敦煌古海雅丹高20—100米,屬於中大型雅丹群,而且風蝕穀狹窄,雅丹造型豐富多彩,高密集型為世界所少見。它距離敦煌很近,交通方便,具有優良的區位優勢,是旅遊、科研的寶地。
從安西縣城東北行265公裏即到嘉峪關市,沿途戈壁風光獨特。其中,縣城東45公裏處的布隆基鄉,公路兩側到處是造型各異、犬牙交錯的風蝕灘地,為典型的雅丹地貌奇觀。雅丹地貌以羅布泊附近雅丹地區的風蝕地貌最為典型而得名。布隆吉一帶由於千萬年的風吹日曬,使地表平坦的砂岩層形成風蝕壁翕、風蝕蘑菇、風蝕柱、風蝕壟槽和風蝕窪地、殘丘、城堡等各種地貌形態,風景壯觀,令人無不稱奇。安西縣素有“世界風庫”之稱,這裏地處兩山之間類似狹管的走廊地帶,海拔僅1170米,地勢低平。當空氣流入後,狹管起到了加速氣流運動的作用,故常形成大風。風沙長期以來危及安西居民生活和3000畝耕地。全縣有6個沙漠據點,占地30多萬畝。這種巨風天氣往往使雅丹地貌的姿態發生巨大變化,形態各異。
在中國內陸
荒漠裏,有一種奇特的地理景觀,它是一列列斷斷續續延伸的長條形土墩與凹地溝槽間隔分布的地貌組合,被稱為雅丹地貌。上世紀初中外學者進行羅布泊聯合考察時,在羅布泊西北部的古樓蘭附近,發現這種奇特的地貌,並根據維族人對此的稱呼來命名,再譯回中文就成了“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在世界上許多的幹旱區都可以找到,在中國也並不僅限於新疆。從青海的魚卡向西通往南疆的公路沿途非常荒涼,在南八仙到一裏平公路道班之間都可以看到“雅丹地貌 ”,是西北內陸的最大一片“雅丹地貌”分布區;但新疆的雅丹地貌分布最多,除了羅布泊和古樓蘭一帶的雅丹地貌 外,克拉瑪依的“魔鬼城”、奇台的“風城”等也都是典型的雅丹地貌。
“雅丹”是維吾爾語言,原意是“具有陡壁的小丘”,後泛指風蝕壟脊,土墩,風蝕溝槽及窪地的地貌組合。幹旱地區的湖積平原和衝積平原常因幹縮而龜裂,在定向風的長期吹蝕下,裂縫逐漸擴大而成為溝槽,溝槽之間常出現高達5-10米的壟脊。這種地貌在我國的塔裏木盆地的羅布泊地區最為典型。
【中國最美的三處雅丹地貌】
三壟沙——中國最美三大雅丹地貌之最壯觀的雅丹 三壟沙雅丹群位於玉門關以西的戈壁荒漠中,由於地處三壟沙雅丹邊緣,因此被稱為三壟沙雅丹。三壟沙是一條橫亙於羅布迫東部地區的流動沙丘帶,至今仍受東北風的影響,隨時遊動。這條沙漠帶長約百公裏,寬約數公裏,在漢代土梁道的沙帶最窄,約200米。遇到起風,沙如遊蛇,在風口中行走,細沙會沿足盤旋到膝蓋處。民間有諺語道:急走流沙慢走水。三壟沙雅丹東西長約10公裏,南北寬約10公裏,麵積約100平方公裏。土台高達15—20米,大多土台可長達200米。所有的土台都呈長條狀東西排列,猶如茫茫沙海中的一群巨鯨,或聯合艦隊的一列列戰艦在遊弋,氣勢磅礴。其成因有不同的說法,但大多數人認為屬洪水衝蝕為主,在加上風的作用形成。土台的結構多已沉積層黃土形成,有不同的顏色,在早午晚太陽的光線的作用下,產生不同的色彩世界,奇幻無群。這裏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運氣好的話,你還可以在這裏撿到文物;但這裏也被稱為魔鬼出沒的地方,因土台形狀近似,走進之後容易迷路,若碰上沙暴,風聲如同鬼哭,令人心驚膽戰。
白龍堆——中國最美三大雅丹地貌之最神秘的雅丹 白龍堆雅丹為羅布泊三大雅丹群之一,在曆史書籍上常被提及,它位於羅布泊東北部,是一片鹽堿地土台群,綿亙近百公裏,由於白龍堆的土台以砂礫、石膏泥和鹽堿構成,顏色呈灰白色,有陽光時還會反射點點銀光,似鱗甲般,故被古人將這片廣袤的雅丹群稱為“白龍”。從遠處望去,白龍堆就象一群群在沙海中遊弋的白龍,白色的脊背在波浪中時隱時現,首尾相銜,無邊無際,氣勢雄偉。
烏爾禾——中國最美三大雅丹地貌中最瑰麗的岩石雅丹 在克拉瑪依市烏爾禾鄉東南三公裏,有一處獨特的風蝕地貌,定名為風城,人們習慣稱它為“魔鬼城”。風城地處風口,四季多風。每當大風到來,黃沙遮天,大風在風城裏激蕩回旋,淒厲呼嘯,如同鬼哭狼嚎,令人毛骨竦然,“魔鬼城”因此而得名,蒙古語稱風城為“蘇木哈克”,哈薩克語為“沙依坦克爾
西”,其意皆為魔鬼。方圓約10平方公裏,地麵海拔350米左右。據考察,大約一億多年前的白堊紀時,這裏是一個巨大的淡水湖泊,湖岸生長著茂盛的植物,水中棲息繁衍著烏爾禾劍龍、 蛇頸龍、恐龍、準噶爾翼龍和其它遠古動物,這裏是一片水族歡聚的“天堂”,後來經過兩次大的地殼變動,湖泊變成了間夾著砂岩和泥板岩的陸地瀚海,地質學上稱它為“戈壁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