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的長調
(2008-12-19 13:13:13)
下一個
蒙古民歌是天籟之音。 蒙古民族是音樂的民族,千裏草原是民歌的海洋,每一個蒙古包裏,每一位蒙古族同胞的口耳之間,永遠飄動著不絕如縷的上輩人傳給他們的歌。
蒙古民歌洋洋灑灑,浩如煙海,其品位之高,數量之巨,令世人歎為觀止,這是一個無法估量的音樂寶庫。碧綠的草原蒼茫遼闊,一望無際,朵朵白雲像嶄新的棉絮般靜靜地浮動著,在藍天映襯下,越發顯得皎潔。羊群如同碧海中流動的雲彩,馬群好似綠浪中奔騰的浪花,乳白色的蒙古包群像是撒落在綠色翡翠盤裏的珍珠。天地相連,渾然一體,構成了異常瑰麗的畫卷。夕陽西下,遠山披上了晚霞的彩衣裳,牛羊背上如同鍍上了一層金,天邊的雲朵也變得火焰一般鮮紅。
蒙古人有三件寶,那就是:草原、駿馬和蒙古長調。 蒙古民族是一個質樸豪爽的民族,蒙古民歌有著優美的旋律,獨特的韻味,歌中時時透射出蒙古人胸襟的開闊。蒙古民族又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其音樂歌曲的內在品質也大都飽含蒼涼、孤獨、悲愴的藝術之美。
無論你是什麽民族,無論你在什麽地方,隻要你聽到蒙古人演唱的長調牧歌,便立刻能感受到濃鬱的草原氣息,體味到高度的藝術享受。內蒙古地域遼闊,生活方式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演唱風格。因此,蒙古民歌既有風格上的統一性,又有地區色彩的多樣性。經過漫長的曆史歲月,在內蒙古地區大致形成了五個地域性風格色彩區:呼倫貝爾風格區、科爾沁風格區、錫林郭勒風格區、鄂爾多斯風格區和阿拉善風格區。大體上來說,呼倫貝爾民歌多華彩重裝飾;科爾沁民歌旋律平和流暢、蘊藉深沉;錫林郭勒民歌蒼涼而古樸;鄂爾多斯民歌旋律活潑跳蕩、大起大落;而阿拉善民歌則顯得沉著而有耐力。
各風格區之間既有音樂風格上的重疊,也偶有交錯現象。長調中特殊的發聲技巧稱作“諾古拉”,即波折音,類似顫音,對形成蒙古族長調獨特風格有重要作用。長調牧歌是草原文化的代表和蒙古族音樂的結晶,廣大牧民和一代又一代優秀的民間歌手在“長調”中不知傾注了多少的感情,發揮了多少創造力。對於“長調”藝術中文化意蘊的認識,我們永遠也不能窮盡,它的價值和魅力是永恒的。
長調介紹蒙古民歌主要藝術形式之一,主要流行於牧區。內部結構較自由,題材集中表現在思鄉、思親、讚馬、酒歌等方麵,在一首民歌中所反映的內容多集中於一個側麵,很少有長篇巨製。如流行於阿拉善的《富饒遼闊的阿拉善》、《輪番酒之歌》、《查幹套海》、《辭行》、《牡丹梁》等,流行於呼倫貝爾的《遼闊的草原》等,流行於錫林郭勒的《小黃馬》、《走馬》等,流行於科爾沁草原的《威風矯健的馬》、《思鄉曲》等,都是樂段體的長調民歌。
摘自“中電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