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人體聲音生理學為基礎的發聲法 - by 吳文修

(2008-04-01 10:16:45) 下一個
曾經有人請教歌王卡羅索(Caruso),在聲樂藝術上什麽是最重要的?卡羅索回答道:“第一是聲音,第二是聲音,第三也是聲音”。這裏所說的聲音,以現代人體聲音生理學方法分析,第一項所說的聲音就是“有強有弱的聲音”,第二項所說的聲音就是“有音色變化的聲音”,第三項所說的聲音就是“有感性的聲音”,這三點也正是我們學習聲樂最重要的條件,一個人在他的聲樂藝術中,若具備了這三個條件,那麽他的聲樂造詣是相當高的。而所謂“有強有弱的聲音”就是我們所要研究的聲音共鳴的方法,並不是大聲嘶喊的聲音就是好,必須要有良好的共鳴,他的聲音自然就會大聲。所謂“有音色變化的聲音”就是我們要探究聲帶的彈性的問題。而所謂“有感性的聲音”,正是我們要仔細探討呼吸的位置的範圍。現在我們針對這三個範疇逐條概略加以分析:

    一、“有強有弱的聲音”--聲音共鳴的方法

    首先我們看到附圖,人體聲音共鳴區共分為三個部分,亦即三個共鳴區(DIE、DREI、RESONANZEN),第一共鳴區是頭部後腦和頭頸以及肩部位置,第二共鳴區是前額、鼻腔及上額部位置,第三共鳴區是胸腔位置。第一共鳴區又肩負調整歌唱音域的位置,高音應當在後腦部及頭頂部,中音在後腦枕部,低音在額頭及肩部,那才是正確的,通常一個人所發出的聲音高、中音還好,可是一到低音就散掉了,沒有共鳴,原因出在沒把低音讓它在頭部肩部共鳴,這必須經過嚴格訓練的人才能做到,沒有經過嚴格訓練就能做到那是絕無僅有,除非他是天才。至於女高音(Soprano)就有一些不同,女高音的低音要讓它在下巴部位共鳴才是正確的,這點和別的聲部有所不同。其次第三共鳴區是最重要的聲音共鳴區,它是聲音的基礎,被稱為基礎音,它的重要性有如房屋的基礎。我們亞洲人和歐洲人由於體格和生活習慣的不同,天生所發出的聲音就缺乏第三共鳴區,歐洲人體型高大,胸部寬廣,發出的聲音胸聲自然發達,而且由於歐洲人的生活習慣和我們有所不同,他們大多習慣爬著睡,嬰兒剛出生就叫他俯睡,因此腹腔後部(後腰部)發聲自然發達,因而歐洲人發聲天生就有共鳴區,無須經過學習,自然就會。但是我們亞洲人必須經過後天刻意嚴格的訓練方能得到第三共鳴區,想得到第三共鳴區通常要經過至少兩年以上的勤練,男高音需要更久,至少三年以上,如此唱出的聲音才有根,正如竹子的生長,因為它有很紮實的根部,吸收地下各種養分,所以能挺拔強韌,不畏強風暴雨。相反的,沒有第三共鳴區做基礎的聲音,好比一棵豆苗,沒有茂盛的根,風一吹就傾倒,不能開花結果。早期日本人他們到歐洲學習聲樂,由於歐洲的教授他們沒有了解到亞洲人先天的特性,他們隻教日本人第一及第二共鳴區,因此日本留學生唱出來的聲音就缺少了這一個最重要的共鳴區,唱出來的聲音十分單薄,沒有底盤,然後代代相傳下來,現在依然如此。本人以前也是這樣的唱法,可是一到歐洲,想要在那邊立足,唯有接受此種世界性的帶有第三共鳴區的唱法,沒有第三共鳴區的聲音,缺乏厚度和溫暖的濃度,男生聽起來不男不女,女聲聽起來輕飄飄毫無藝術價值,所以說第三共鳴區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共鳴區、第二共鳴區不是“發聲點”,如果把第三共鳴區的位置移到背部,和第一共鳴區及第二共鳴區連結在一起,則形成了人體的樂器,發出的聲音則共鳴豐滿圓潤,反之則聲音單薄幹澀尖銳不堪入耳,有些人以為第二共鳴區隻是在眉間一共鳴點,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第二共鳴區是由好幾個共鳴點串連起來的,亦即眉間、鼻梁、鼻尖、上齶、下齶、牙齒、觀骨等。其次,要想做到有強有弱的聲音,必須先要了解聲音“前麵”和“後麵”的問題,要想明了聲音“前麵”和“後麵”的問題,要先明白“開母音”(Aperto)和“閉母音”(Accuto)的關係,“開母音”就用前麵來唱,“閉母音”就以後麵來唱,所謂前麵就是第二共鳴區加上第三共鳴區唱出開的聲音(Aperto)。所謂“後麵”就是第三共鳴區和第二共鳴區再加上第一共鳴區唱出蓋(或稱閉)的聲音(Accuto)。通常男高音“過門”(passage)的聲音亦即“開的極限音”在f2,男中音在e2,男低音在d2,女高音在g2,女中音在f2,女低音在e2,一超過這個音就要蓋,否則聲音變得粗暴、不健康,嚴重損害聲帶,會縮短聲樂的壽命,像現在日本,尤其是大陸,雖然他們有各種唱腔,能唱出各種不同的風格和個性,可是畢竟沒有以第三共鳴區、沒有以開蓋這種合乎人體聲音生理學為基礎的聲音是不健康的。其實在這個世界上,發聲法隻有一種,那就是健康的發聲法,不管是什麽民族,操著什麽語言都是如此,因為人體的構造都是相同的。現在大陸上的聲樂家他們以為人一到五十歲退休是理所當然的,須知一個人的聲音在五十歲才能達到顛峰,不管是對聲音的運用以及對人生錐心泣血的體驗,才能感動別人,正如文學家是以文學作工具來感動人,而聲樂家用來感動人的工具正是聲音,人生五十才開始。在歐洲,一流的聲樂家到五十歲才唱好的不勝枚舉,甚至到七十歲照唱不誤的亦大有人在,絕不輸給年紀輕輕的人。其次,一個優秀的聲樂家,他必須要把聲音的漸強、漸弱做得非常好,這樣,當他臨場演唱時才不致慌張,才有安全感。要唱漸強時先要把聲音的芯抓到,然後以此芯作為發聲點,將氣在第三共鳴區內擴散膨脹,使它好象變成氣球,之後,把它推向背部及後腰部增加其氣壓,同時加入第二共鳴區,此時聲音的芯要保持好,不可失去。漸弱時隻要把氣壓逐漸減少,抓緊聲音的芯,使聲音回到胸口發聲點,然後用氣息切除聲音,使之停止,此時下腹往上的力量必須增大兩倍,否則無法使聲音回到胸口發聲點,當然這些要靠經年累月的苦練方能領悟,舍苦練別無他途。

    二、“有音色變化的聲音”--聲帶的彈性問題

    聲帶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叫“聲韌帶”,這是兩片聲帶的尖端,猶如聲帶的皮膚,由它通過氣息的衝擊振動發出聲音,這是比較強韌的部位,較不容易受傷發炎。第二部分叫“聲唇”,若發聲時聲唇逼緊聲韌帶,和聲韌帶同時振動發聲,則聲帶容易受傷發炎,甚至腫脹出血,有些人發聲時由於聲唇過分避緊聲韌帶,以至氣息無法經由聲韌帶正常平衡摩擦振動發聲,造成聲音憋住出不來。遇到這種情形,我們隻要把第一部分的聲韌帶盡量並攏,將第二部分的聲唇連同第三部分的聲帶肌肉--“縱走筋束”向兩邊撐開,不使聲帶的肌肉同時參加振動,如此即為健康的方法,也較能持久不受損傷。如果我們拿一根約一公尺塑膠管向四麵八方摔轉,則會發出鳴鳴聲響,若我們把這根塑膠管出口處用橡皮筋綁緊使之出口處變小,那麽它所發出的聲響必然聲音較高,這就是聲帶的發聲原理。聲帶的運動可分前端和後端兩個部分來說明,聲帶的前端是長在喉結的下方約0.3公分的地方(甲狀軟骨),然後連到後端,靠“披裂軟骨”來扭轉聲帶使聲帶拉長,拉長時的方向是前端要向下後端向後扭轉。如此拉長後聲帶的長度則比原來未拉長前長上1/3或1/2。一個嬰兒剛出生,他的聲帶後端是非常發達的,可是以後受到語言子音的影響,這時聲帶後端慢慢退化,前端反而發達起來,所以我們練習歌詞咬字必須明白要把子音和母音分解開來,子音用前端,母音用後端以“S”或“C”加上母音(即Sa、Se、Si、So、Su、Ca、Ce、Ci、Co、Cu或Pra、Pre、Pri、Pro、Pru)來練習效果較佳,亦即子音往前送,母音向後送。聲帶的後端遠比前端更重要,也常被一般人所忽略,甚或不能接受棄而不用,這是多麽可惜。要感覺聲帶後端(披裂軟骨)的位置,它是在於食道入口處,當我們吞咽東西時,披裂軟骨就會跟著扭轉,所以我們把吞咽時的感覺用來發聲那就是正確的,其實一般人所說的“美聲唱法”(Bel Canto)隻是講他的“結果”,並沒有把它的“過程”講出來,今天我們作這個研究就是要把這個“過程”探討出來。其次談到“輪狀喉頭肌”,輪狀喉頭肌長在上部食道的前麵,當我們用手去壓迫胸骨及氣管上方凹陷處,就會有咳嗽會癢的感覺,這個部位就是輪狀喉頭肌的位置。至於如何去感覺聲韌帶並攏的技巧,隻要我們吸氣時故意發出聲音,以這種感覺來發聲那就對了,這個位置就是正確的發聲的位置。在此我要將聲帶後端再次加以說明,一隻狗在叫的時候是用後腦頭腔來共鳴的,它們用這種聲音來傳遞感情訊息,這種聲音可傳得非常遠,絕不是用聲帶前端,我們人類也是動物,當然用這種方法來傳遞情感訊息更能被人接受,而這種聲音是具有感性的,一個小孩子如果從小就訓練他用聲帶後端來發聲唱歌,以後長大了必能成為一流的聲樂家,例如維也納童聲合唱團他們就是用聲帶後端來唱的,所以和聲非常協和甜美,不像我們台灣各小學的合唱團,當然也有好的,不過太少,絕大多數是用聲帶前端來唱,所以聲音刺耳,尖銳和聲(Harmony)不協和,毫無美感,好象在吵架,原因就出在此。我們也常看到每年音樂比賽的時候,得到各縣市第一名的國小合唱團聲音竟也那麽尖銳毫無和聲之美,這或許和評審的鑒賞能力有關,因為評審本身就沒有這種什麽才是好的童聲、什麽才是不好的童聲的素養,把他聘請來擔任評審,他如何能節選出哪一隊才是正確的童聲合唱團。那麽要怎麽樣才能把兒童合唱團的聲音訓練好?首先我們要明了,合唱團不同於獨唱,合唱要講求團體的聲音效果,個人聲音不可突出,那麽和聲(harmony)是合唱的特點,所以合唱團第一要任務就是追求和聲之美,如何才能獲得和聲之美?那就是要以聲帶後端先用小聲以“J”母音來唱和聲,音色盡量暗些,絕不可唱亮,獨唱可以亮,可是合唱一亮聲音就無法嗬緊,顯得鬆散缺乏感情,聲音盡量往後送,這樣才能獲得優美、具有感情濃度的童聲合唱。在國內我聽過很多兒童合唱團的演唱,但是很少有有一個團的聲音是正確的,在此我特別推介一個兒童合唱團,他們的聲音是正確的,這一團是“高雄市天主教增德兒童合唱團”,他們的指揮石高額老師跟我學習聲樂近十載,已能領悟我所傳授的聲樂的精髓,他就是采用了我所說的以聲帶後端發聲的唱法來訓練兒童合唱團的,所以聲音效果就顯著的不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