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種發聲法,這是一個很難說清楚的問題。各種聲樂技術,除了有它們自己的聲音特點外,在技術上也大都有自己的發聲法。就京劇本身來說,個角色之間也有著很大的差異。老旦與青衣,前者是以真聲為主,後者則是以偽聲為主。小生、老生與黑頭之間都有著很大的差別。
而歌唱本身也是有著各式各樣的流派,形形色色的唱法:說唱、各種戲曲、流行歌曲、室內樂,直到大舞台上的歌劇演唱……
沈湘教授說過:“正確的發聲,是呼吸、聲門、共鳴以及語言諸因素共同協調配合而成的。”也就是說,發聲要有:(一)動力部分--肺部控製呼吸的肌肉係統;(二)振動部分--聲門,也可以說是喉;(三)擴音部分--胸腔、氣管、咽和頭部諸腔體;(四)語言部分--舌、齶、牙、唇。這四個部分的聯合,組成了發聲機能。我們姑且把它們稱為發聲的四大要素吧!在這四大要素中,它們既是一個整體,同時又是可以單獨改變的。而這每一個因素的改變,又影響著整個發聲狀態。因此這四大要素,在其各自不同狀態下的互相組合,就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發聲法。
目前,湧現了一大批流行歌星,甚至有些搞器樂的,從未學過發生法的人,也登上歌唱舞台。這是怎麽回事呢?
流行歌星演唱的作品,多是一些抒情性較強的作品,戲劇性沒那麽強。因此不需要很寬廣的音域,大約有一個八度的音域足矣;另外使用了電聲設備來擴聲。這樣一來,就無須運用那麽深的呼吸,調動那麽多的共鳴腔體……總之,與生活中講話的發聲法差別不大。由於它接近生活,因此訓練起來容易,聽起來也親切,甚至有些隻有把嘴唇貼到耳朵上才能聽到的音響效果,也可由電聲反應出來。也正是由於它接近生活,無須作什麽發聲訓練。相反,不學發聲法反倒比學習過發聲法來得容易。但是一個真正好的歌星,他們的音樂感必然是強的,他們的語言也是很講究的,並且他們也知道如何借助於電聲法撥動人們的心弦。但是,一關上電門,他們就隻能表演啞劇。
相反的,一個大舞台上的歌唱演員,一個歌劇演員,則必須有另外一套發聲方法,一套與生活中不太相同的發聲方法。
歌劇演員在舞台上要作戲,就不能依賴電聲,更不可能把話筒放在唇邊。而是要靠自己的擴大器--諸共鳴腔體都調動起來,產生一種帶有共鳴效果的音響,以透過一個龐大的管弦樂隊,把聲音送到劇院的最後一排。而演唱的作品音域往往在兩個八度左右。這也是我們生活中難以達到的。另外象聲音強弱的變化、高低音的統一、聲音的連貫……各式各樣的技巧,都是必須加以長期的、艱苦的學習、磨練以致把上麵所說的四大要素協調起來,才能得心應手地為我們的藝術表現服務。這個協調的過程,就是沈湘教授所說的“製造樂器”的過程,而“製造”與“演奏”的過程,也就是我們歌唱發聲的全部過程。
摘自——《愛樂人走四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