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新疆軍區歌舞團中國民歌之父 - 王洛賓

(2007-11-27 09:02:30) 下一個

王洛賓,原名榮庭,1913年12月28日出生於北京。我國著名作曲家、藝術家,曆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政治部宣傳部文藝科副科長、新疆軍區政治部文藝科科長、新疆軍區歌舞團音樂創作員、新疆軍區歌舞團藝術顧問等職。1988年6月離職休養(藝術一級,文藝六級)。1988年9月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功勳榮譽章。1991年7月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30年,王洛賓進入北京師範大學音樂係。那是中國音樂教育的初創年代,相當程度地采用歐洲音樂教學的方法。當時,他的作曲教授是留學歸國的汪德昭先生,鋼琴教授是德國人穀布克,聲樂教授則是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的親妹妹霍洛瓦特·尼古拉·沙多夫斯基伯爵夫人。

1937年11月,他在山西參加由丁玲領導的西北戰地服務團,後受西北戰地服務團委派,前往蘭州等地做喚起民眾的工作。1938年5月,他在蘭州參加“西北抗戰劇團”,進行抗日救亡宣傳。1949年9月,他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隨軍進入新疆。

他是一位具有強烈愛國精神的音樂藝術家。在中華民族危難之時,他毅然奔赴抗日前線,幾次參加抗日宣傳組織,積極進行抗日救國的宣傳工作。他用滿腔的愛國熱情,先後創作了《老鄉,上戰場》、《洗衣歌》、《風淩渡的歌聲》、《奴隸之愛》等大量抗日歌曲,唱遍華北前線,鼓舞了許多有誌青年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新中國成立後,他又滿懷對新中國的熱愛之情,創作了《薩拉姆毛主席》、《社會主義光芒照在我老漢的心坎上》、《亞克西》等100多首歌頌黨和社會主義的歌曲,在整個新疆乃至全國廣為傳唱,鼓舞著各族人民為建設社會主義的新中國而努力奮鬥。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重獲新生的王洛賓又積極投身於音樂創作,並以驚人的速度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帶血的項鏈》、《托木爾的百靈》、《奴隸的愛情》等3部歌劇的音樂創作。其中以反映哈薩克族生活為題材的《帶血的項鏈》,於1981年在北京參加全國會演,榮獲二等獎。

他為傳播和發展祖國的西部民歌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自1937年以來,他長期從事西北各民族民歌的研究、搜集與整理工作,其足跡遍布大西北,先後收集、整理、改編、翻譯了十幾個民族的700多首民歌,並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具有濃鬱西部特色的優秀民歌,使中國的西部民歌不僅流傳全國,而且傳遍了全世界。

他畢生致力於祖國的民族音樂事業,曾多次赴國外和我國的台灣、香港等地舉辦音樂會和進行講學活動。他在樂壇耕耘60餘載,創作歌劇6部,搜集、整理、創作歌曲千餘首,出版歌集8部。《在那遙遠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達阪城的姑娘》、《阿拉木汗》、《都達爾和瑪利亞》、《青春舞曲》等歌曲,至今在世界各地的華人中廣為傳唱。其中《在那遙遠的地方》和《半個月亮爬上來》被選錄入《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著作》。《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歌,還被世界著名歌唱家保羅·羅伯遜、卡雷拉斯等人作為保留曲目唱遍全世界,被享謄全球的巴黎音樂學院編入音樂教材,並於1992年10月榮獲國務院文化部和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的“金唱片獎”。

被海內外稱為“一代歌王”、“西部民歌之父”的王洛賓,把一生都獻給了我國的民族音樂,使我國的西部民歌蜚聲海內外,可以說,世界上凡有華人的地方,都傳唱著他的作品。他為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和他的音樂將永遠被載入中國藝術史冊。

王洛賓的所有歌曲在線試聽(23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