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this.width=450"border="0"wmode="transparent"..."> 450)this.width=450"border="0"wmode="transparent"..." /> 小提琴:情真意切-蕩氣回腸-懷舊精品《思鄉曲》等6首 - by 浪寬 - 博客 | 文學城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小提琴:情真意切-蕩氣回腸-懷舊精品《思鄉曲》等6首 - by 浪寬

(2009-03-19 17:41:19) 下一個
【不能不聽】小提琴:情真意切-蕩氣回腸-懷舊國產精品(1)

中國的小提琴曲我知道的不多,相對說來,我聽過的二胡曲多些。兩者的表現能力較為相似。以前我曾介紹過啟蒙曲《梁祝》,雖然其它所有提琴曲都難以與《梁祝》相媲美,但並不代表其它都可以不聽。我這裏介紹的幾首,堪稱中華精品中的精品。由於它們均由著名的民族音樂、歌曲改編而成,很容易理解,當然就很容易打動國人的心。 

小提琴獨奏在形式上客觀地造成了孤寂的氣氛,小提琴更善於表現委婉、多情,都為鄉戀的旋律增添發更多的惆悵感。馬思聰先生的《思鄉曲》是很好的小提琴曲目,絲絲扣人情,揪人心。結合馬先生晚年僑居美國,更易理解曲中包含的海外華僑的思鄉之情,民族情感和愛國之情。 

作為旅居海外的華人,聽馬思聰的《思鄉曲》,你是否會覺得鼻子發酸,想起太多的往事?我們這一代移民比馬先生幸運,至少我們沒有他那種有家難回的感受…… 


小提琴獨奏曲《思鄉曲》馬思聰曲

《思鄉曲》衷情於一場作曲家所熟悉的內蒙沃土。原是“馬思聰1937年所作《綏遠組曲》(現稱《內蒙組曲》)中的第二首。慢板,以如歌似訴的旋律表現出遠離家鄉的人們對故鄉所懷的思念之情。 

樂曲的主題直接采用內蒙民歌《城牆上跑馬》的旋律,由四個短小、均等的樂句組成,每一樂句都呈波浪型線條而遞次下降,加之商調式柔和的色彩,使旋律具有懷念和憂傷的情調。樂曲在使用傳統的再現三部曲式的同時,運用了民間創作中最常用的變奏手法,體現出具有三部曲式與變奏曲式混合的結構原則。樂曲中的三次變奏,一方麵不斷賦於主題新的形象,另一方麵又情感遞次高漲的作用。第一、二變奏,分別從調式、節奏和音域等方麵揭示了主題所含的因素。第三變奏是樂曲的高潮,除了將原商調式的主題改變為宮調式以外,在內部結構、旋律密度、調性、速度等方麵都進行了較大的變化,使音樂具有活潑明朗的氣息。主題的再使用了音區的調動,明亮的高音區,既表現出小提琴的豐富音色,又使情感的表達更加細膩。最後,樂曲以簡短的結尾結束。使人回味無窮的是,樂曲最後落在羽調式的屬和弦上造成期待感,使思念之情久久回蕩著•••••• 

【散文】馬思聰的《思鄉曲》 

安慧 藍月博客 

  在學校的日子,在空閑的時候,在安靜的夜晚,我聽得最多的要數馬思聰的《思鄉曲》。聽一次,就哭一次,可還是禁不住想聽。那撼人心弦的旋律,每一個音符都敲打著心扉…… 

  2006年是中國著名作曲家和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馬思聰先生誕辰90周年。對於馬思聰,知道他的人,恐怕一是對他的作品,二是對他的蒙難印象最深。 

  我也是和叔叔談及音樂時,偶爾說到。他建議我聽馬思聰的《思鄉曲》,我才會真正地了解這個作者,特別是聽了小提琴曲《思鄉曲》之後,便對他肅然起敬同時對他的遭遇感到強烈不平的。

  曾以一曲感情深沉的《思鄉曲》牽動著無數海外赤子之心,但在「文革」中,卻受到非人的淩辱,在無處藏身的情況下,鋌而走險離開大陸……
 這個人就是中國著名作曲家馬思聰。 

  第一次聽《思鄉曲》是在馮小寧導演執導的故事片《嘎達梅林》,科爾沁草原的遼闊壯美,英雄的戎馬生涯以及感人至深的民族情誼,構成了一曲交響樂章,讓我為之震撼。  

第二次聽《思鄉曲》是聽從叔叔的建議,仔細地聆聽和思量這8個小節蘊涵的深情…… 

  1966年文革開始,時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的馬思聰,不堪被批鬥淩辱,在廣州冒險乘坐小舟,夜渡伶仃洋,逃亡香港,翌年輾轉到了美國,發表了《我為什麽離開中國》的聲明,痛斥文革荒唐,表達對祖國對人民的思念。這在當時,被稱為“002號專案”。 

  《思鄉曲》飽含對祖國,對家鄉的深情,它的音樂主題來源於內蒙民歌《城頭上跑馬》。這首小提琴曲問世七十年來,演奏經久不衰,特別是遠在海外的遊子,聽到這首思鄉之作,無不動容落淚。 

  1985年春,被稱為愛國的“叛國者”,音樂大師馬思聰被平反,收音機裏又可以聽到如泣如訴小提琴曲《思鄉曲》,但是大師本人卻再也沒有能夠活著回到祖國。 

  1987520日淩晨,馬思聰猝然病逝於美國費城。 

  老畫家葉淺予在文章中說:“受過欺淩而被迫逃亡的人,最懂得祖國的可愛,愛國之心也最切。隻有那些口口聲聲教訓別人如何愛國,而自己卻橫著心淩辱普天下善良靈魂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給他戴任何帽子,定任何罪名,都無損於他的藝術地位。” 

  《思鄉曲》采用了內蒙古民歌的曲調作素材。 我想這不但是內蒙古民歌大多具有豪放、樸實、深沉兼具的特征,同時還和內蒙古民歌曲調舒緩可歌,又能適應各種心情的可塑性。由小提琴在高音區再次奏出這個民歌主題,用寧靜、延綿的音樂聲,演述出遊子的鄉愁,隨著從低往高的一連串上行平行四度,作者把這種解不了的鄉愁凝結在逐漸逝去的極高音的泛音上了。遊子回來了沒有?- 沒有。他再也回不來了…… 

  20071214日,在馬思聰大師逝世20年後,他的骨灰被送回老家廣東安葬,他終於回到他日夜思念,夢魂縈繞的祖國。 

 《思鄉曲》非常之好。我認為中國人創作的樂曲中,《梁祝》、《思鄉曲》以及《二泉映月》最具代表性。隻是《思鄉曲》還不被更多的人所熟知。現在請朋友們一起聽《思鄉曲》,我相信你們會被它打動的。

【隨筆】聆聽呂思清演奏小提琴《思鄉曲》 

齊鳳池 

我每次聽呂思清演奏《思鄉曲》,心裏總是酸溜溜的,眼睛總是濕潤潤的。呂思清把這首小提琴曲演奏得不但完美而且達到了極致。他的手指嫻熟地在琴弦上行走,不知踩痛了多少華夏兒女的心靈。 

這首曲子的作者是誰我不知道,但曲子所表達的主題是幹淨的也是非常到位的。可以說《思鄉曲》沒有一點瑕疵。它的旋律把人們思鄉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讓人聽了就心酸,淚水就泉水般地往外湧。 

我想,如果呂思清演奏《思鄉曲》,年輕的鋼琴家郎朗伴奏,舞蹈家楊麗萍伴舞,著名演張筠英朗誦詩人餘光中的《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那絕對是美妙絕倫的藝術大餐。幾位藝術大師的合作,不僅使《思鄉曲》達到了完美,而且使曲子升華到神聖。 

有人說,《思鄉曲》悠揚淒婉,纏綿舒曼,聽它總感覺不解渴。聽了使人啜泣不能放聲痛哭,不如貝多芬的《命運》。我認為這就是《思鄉曲》的美妙之處。其實,一首好的音樂不在長短,隻要它已經接近了天籟就足夠了。因為音樂不屬於歌詞,它隻屬於旋律。我們都知道貝多芬的《致愛麗絲》,莫紮特的《小夜曲》,舒伯特的《憂鬱的黃昏》以及被稱為鋼琴詩人肖邦的音樂小品都是世界音樂的經典,讓人聽了百聽不厭。我敢說,全世界每分每秒都在播放著這些大師的作品。而《思鄉曲》作為區域的或者說是民族的音樂小品,每時每刻都在黃皮膚的華夏兒女心靈裏縈繞著。

我聽《思鄉曲》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獨坐窗前,將音樂的音量放低點,放到一個人聽到為止。然後我仰望天空,看著那輪圓圓的月亮遐想。於是,音樂的意境和畫麵就浮在了我的眼前。一個滿頭白發,臉上刻滿歲月滄桑的老人,站在大海的岸邊,向家的方向眺望。兩行縱橫的老淚在默默地流淌。他想起了五十多年前的事情。在一天傍晚的時候,他年邁的母親喚他到村頭的小商店打點醬油,他離開剛結婚不久的嬌妻,拎著瓶子雀躍著向村頭跑去。誰知,這一去就再也沒回來。他被一群穿黃軍裝拿著槍的人帶到一艘大船上。從此,他再也沒有回到家鄉的岸上。這一去就是五十多年哪!在這五十多年裏,他的腦子裏始終浮現著母親還站在灶台前等待他的醬油。他的心裏一直牽掛著剛過門的嬌美的媳婦。他寄出第一封信的時候,他的母親已經走進了土地深處。他給家裏打第一次電話的時候,他嬌美的媳婦已經成了頭發花白的老女人。他們第一次見麵的時候,誰也沒有認出對方的模樣。隻是那熟悉的鄉音和那親切的乳名,使他們相依相擁。兩位老人擁抱時的身影,定格在一輪明晃晃的月亮門裏,而且印在我記憶中最醒目的環節。 

樂曲抒情到結尾,我的淚水早已流到了嘴邊,是樂曲打開了我情感的閘門,讓我的淚水和情愫盡情地流淌和放縱。 

一首短短的《思鄉曲》,簡約而不單調。它所表達的主題幹淨而明朗。有人認為,這首曲子是作者為了表達海外遊子的思鄉之情,而我認為,音樂真正的內涵是在表達一位年邁的母親思念自己遠在海外的孩子。我覺得這才是《思鄉曲》音樂的真諦。 

《我的祖國》(電影《上甘嶺》 插曲) 

我的祖國大家都耳熟能詳,這個小提琴版本的也非常動聽,優美婉轉,深沉大氣。這首出自50年代的樂曲聽起來還是那麽地優美、抒情,深深地表達了對祖國的懷念,男女聲的和聲將這首樂曲推向了高潮。小提琴曲把這首歌曲表達得更細膩。 

一條大河波浪寬
風吹稻花香兩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聽慣了艄公的號子
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姑娘好像花兒一樣
小夥兒心胸多寬廣
為了開辟新天地
喚醒了沉睡的高山
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 

這是美麗的祖國
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 

好山好水好地方
條條大路都寬暢
朋友來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來了
迎接它的有獵槍 

這是英雄的祖國
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青春的力量 

這是強大的祖國
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溫暖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燦爛的陽光 

《漁舟唱晚》許述惠 改編 

《漁舟唱晚》改編自同名古箏曲。樂曲描繪了江南水鄉晚霞輝映下漁人載歌而至月光如水、萬家燈火的動人畫麵。表現了心情喜悅的漁民悠悠自得,片片白帆隨波逐流,漁舟滿載而歸的情景。

漁舟唱晚樂曲以舒緩的節奏,典雅的曲調,描繪出一幅夕陽映照在萬頃碧波上,片片白帆隨波逐流的畫麵。表現了漁舟滿載而歸,漁民悠然自得的喜悅心情。這首樂曲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在中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首箏獨奏曲。
   
《漁舟唱晚》由中國北派古箏演奏家婁樹華先生於1938年以古曲《歸去來》為素材,依據十三弦古箏的特點發展而成,並引用唐詩人王勃《騰王閣序》中“漁舟唱晚,窮響彭蠡之濱”句首的四個字“漁舟唱晚”為標題。樂曲采用五聲音階回旋環繞技法,以歌唱性的優美旋律形象地描繪了晚霞斑斕,漁歌四起,漁夫滿載豐收的喜悅蕩槳歸舟的歡樂情景。近年來,有人認為此曲係山東金灼南根據《雙板》及其變體《流水激石》、《二環套月》改編的,婁樹華隻是在金譜基礎上作了較大發展,增加了樂曲的後半部份。兩種說法尚未定論。
   
全曲大致可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份,用舒緩典雅的慢板奏出悠揚如歌的旋律,並配合左手的揉、吟等裝飾技巧,描繪了一幅優美的湖光山色,夕陽西下,漁船還在移動,漁人載歌而歸,同時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感受和對景色的讚賞。
   
第二部份,音樂節奏加快,情緒趨於熱烈,起旋律是從第一段八度跳進的音調中發展而來。富有韻味的如歌旋律,排比的小分句使樂曲情調活潑,跌宕起伏,猶如水波蕩漾,漁民們搖著槳,駕舟歸來的情景。這裏,“征”是旋律的中心音,而在此段中用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暫離調,轉入下屬調性,形成對比和變化,形象地表現了漁夫蕩槳歸舟、乘風破浪前進的歡樂情緒。
  
第三部份是快板,在旋律的進行中,運用了一連串的音型模進和變奏手法,形象地刻畫了蕩槳聲、搖櫓聲和浪花飛濺聲。隨著音樂的發展,速度逐次加快,力度不斷加強,加之突出運用了古箏特有的各種按滑迭用的催板奏法,展現出漁舟近岸、漁歌飛揚的熱烈情景,同時使全曲歡騰的情緒達到了高潮。  
 
樂曲在高潮處突然切住,隨後尾聲緩緩流出,其音調是第二部份一個樂句的緊縮,下行音型的模進逐漸引向終止,曲調出人意料地結束在宮音上,使人感覺江麵上夜色籠罩,一片寧靜,耐人尋味。 

《牧歌》(沙漢昆 編曲 王世光 配伴奏) 

小提琴曲《牧歌》是當時還是上海音樂學院學生的沙漢昆於1953年創作的作品,這是流傳於東蒙昭烏達盟的一首典型蒙古族民歌,全曲展現了東蒙草原牧區那美麗、寬廣的景象。樂曲純樸而富有詩意,字裏行間處處流露出蒙古族人民對草原和生活的熱愛。 

創作於1953年。當時作者正在上海音樂學院作曲係學習,采用內蒙民歌呼倫貝爾盟的長調民歌《烏和日圖和灰騰》的素材創作而成。樂曲形象地描繪出內蒙古的草原風光:藍天、白雲、綠草、羊群,一陣陣清脆的笛聲,抒發了牧民憧憬未來美好生活的心情。 

《二泉映月》 

華彥鈞原曲 何占豪、丁芷諾改編 陳燮陽配器
 

此曲原為著名藝人華彥鈞所作的二胡曲,描寫了無錫名勝“天下第二泉”的優美景色,旋律委婉動人,並抒發了作者對人世間憤恨不平的心情。
 
藝人華彥鈞約1928年雙目失明,曾做過道士,後因生活困苦流落街頭賣藝。他酷愛音樂,精通多種民族樂器,在二胡演奏上尤有成就並富於創新精神。他創作和改編的樂曲有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聽鬆》《寒春風曲》等。在繼承和發展我國民族音樂方麵作出了貢獻。 

《二泉映月》原本無名,後取名《依心曲》,1950年夏天,以著名中國音樂史家、民族音樂家楊蔭瀏先生為首的采風小組,為阿炳錄音時,今阿炳同意將《依心曲》改名為《二泉映月》。《二泉映月》的“二泉”是在無錫惠山著名風景地,稱“天下第二泉”,此曲的標題便以此命名。《二泉映月》和許多傳統樂曲一樣是用變奏的手法作成。音樂一開始就把人們帶進了一個深沉的意境。曲調中強拍出現的較長音,給人宛如歎息的感覺,使人聯想起一個盲人一生坎坷不平的遭遇,有著無限的傷感和淒涼,緊接著旋律出現了起伏性的變化。音樂好似作者在向人們訴說往事,而又流露著心底的憧憬和向往之情。樂曲通過多次變奏逐步展開而構成,通過變奏手法使音樂形象層層深化,描繪出在舊社會盲人曆盡辛酸和苦難的遭遇。樂曲的後半部分,音樂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將積聚起來的感情迸發出來,把樂曲推向高潮。旋律在高音區,而且還用最強的力度一弓一音的奏法表現強烈而激奮的情緒,顯示了作者的氣質和魄力,它體現了阿炳剛毅的性格及對舊社會憤怒的控訴、對黑暗勢力的反抗和鬥爭。《二泉映月》層次分明,但又一氣嗬成,旋律優美動聽而又渾樸蒼勁,音樂感人肺腑,是一首深受國內聽眾喜愛的好作品。 

小提琴曲是二胡曲的移植。主題10小節,後麵5個變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