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初步結果----DNA數據(ZT)

(2007-01-15 11:32:18) 下一個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初步結果----DNA數據


北吳(包括蘇南、上海、杭州灣兩岸)人父係:漢血統65%,苗瑤族O3d血統10%,棕色人種C血統5%,越人O1血統20%;
北吳人母係:越人50%,棕色人種5%,苗瑤族20%,漢人25%。
南吳(不包括蘇南、上海、杭州灣兩岸)人父係:漢血統40%,苗瑤族(主要是佘族)O3d血統10%,棕色人種C血統10%,越人O1血統40%;
南吳人母係:越人60%,棕色人種10%,苗瑤族10%,漢人20%。
廣東省廣府人父係:越人O1血統40%,秦漢漢族血統10%,宋朝漢族血統50%;
廣府人母係:越人血統80%,漢族血統20%。
閩南人父係:陳元光係漢族40%,其他漢族10%,
越人O1血統40%,棕色人種C血統10%;
閩南人母係:越人60%,棕色人種20%,漢人20%。
閩北人父係:王審之係漢族50%,苗瑤族(主要指佘族)O3d血統10%,越人O1血統30%,棕色人種CD血統10%;
閩北人母係:越人50%,棕色人種10%,苗瑤族10%,漢人30%。
客家人父係:秦漢漢族10%,宋朝漢族30%,苗瑤族(主要指佘族)O3d血統30%,越人O1血統10%,棕色人種C血統10%;
客家人母係:越人30%,棕色人種10%,苗瑤族30%,漢人30%。
湘人(不包括西北部操官話的地區和東部操贛語的地區)父係:贛人(剔除裏麵的漢血統成分)血統15%,贛人漢血統15%,其他漢血統30%,苗瑤族O3d血統30%,棕色人種C血統10%;
湘人(不包括西北部操官話的地區和東部操贛語的地區)母係:越人10%,棕色人種10%,苗瑤族50%,漢人30%。
贛人父係:漢血統50%,苗瑤族O3d血統20%,棕色人種C血統10%,越人O1血統20%;
贛人母係:越人30%,棕色人種10%,苗瑤族20%,漢人40%。
江淮人父係:漢血統70%,苗瑤族O3d血統10%,棕色人種C血統5%,越人O1血統15%;
江淮人母係:越人30%,棕色人種5%,苗瑤族25%,漢人40%。
西南人(雲南、貴州、廣西北部、湖南西北部、湖北西部)父係:贛人(剔除裏麵的漢血統成分)血統10%,贛人漢血統10%,其他漢血統50%,苗瑤族O3d血統10%,棕色人種C血統10%,藏緬O3/D人血統10%;
西南人母係:藏緬人(主要在四川)20%,棕色人種10%,苗瑤族(主要在湖北)30%,漢人40%。
中原官話區西部父係:漢血統90%,阿爾泰P血統5%,棕色人種CD血統5%;
中原官話區東部父係:漢血統90%,阿爾泰P血統1%,阿爾泰突變之印第安Q血統1%,棕色人種CD血統5%,越人血統3%;
蘭銀官話區:漢血統85%,阿爾泰P血統10%,棕色人種CD血統5%;
秦晉方言區父係:漢血統85%,阿爾泰P血統10%,棕色人種CD血統5%;
北方官話區之冀魯官話區:漢血統85%,阿爾泰P血統5%,阿爾泰突變之印第安Q血統2%,棕色人種CD血統3%;
北方官話區之北京-東北官話區:漢血統80%,阿爾泰P血統10%,阿爾泰突變之印第安Q血統3%,棕色人種CD血統3%,越人O1血統4%;
北方官話區之膠遼官話區:漢血統80%,阿爾泰P血統10%,阿爾泰突變之印第安Q血統3%,棕色人種CD血統1%,越人O1血統6%。
藏族父係:棕色人種D血統50%,漢血統炎帝係O3/O3e血統50%;
藏族母係:棕色人種ag/axg血統10%,漢血統炎帝係血統90%;
羌族父係:棕色人種D血統20%,漢血統炎帝係O3/O3e血統80%;
羌族母係:棕色人種ag/axg血統0%,漢血統炎帝係血統100%;
氐族父係:棕色人種D血統100%,漢血統炎帝係O3/O3e血統0%;
氐族母係:棕色人種ag/axg血統10%,漢血統炎帝係血統90%;
新疆蒙古人(西蒙古)父係:阿爾泰P血統60%,雅利安血統10%,漢族血統10%,棕色人種C血統20%;
新疆蒙古人(西蒙古)母係:阿爾泰血統60%,雅利安血統10%,漢族血統10%,棕色人種血統20%;
東蒙古父係:阿爾泰P血統45%,雅利安血統5%,漢族血統40%,棕色人種C血統10%;
東蒙古母係:阿爾泰ab3st血統60%,雅利安fb1b3血統0%,漢族血統30%,棕色人種ag/axg血統10%;
滿族(扣除祖先是漢軍旗的人)父係:阿爾泰P血統40%,雅利安血統0%,漢族血統40%,棕色人種C血統10%,越人O1血統10%;
滿族(扣除祖先是漢軍旗的人)母係:阿爾泰ab3st血統40%,雅利安fb1b3血統0%,漢族血統40%,棕色人種ag/axg血統10%,越人血統10%;
北朝鮮父係:阿爾泰P血統30%,雅利安血統0%,漢族血統50%,棕色人種C血統10%,越人O1血統10%;
北朝鮮母係:阿爾泰ab3st血統50%,雅利安fb1b3血統0%,漢族血統20%,棕色人種ag/axg血統15%,越人血統15%;
南韓父係:阿爾泰P血統30%,雅利安血統0%,漢族血統40%,棕色人種C血統10%,越人O1血統20%;
南韓母係:阿爾泰ab3st血統50%,雅利安fb1b3血統0%,漢族血統10%,棕色人種ag/axg血統20%,越人血統20%;
日本阿依努人父係:棕色人種D血統100%;
日本阿依努人母係:棕色人種ag/axg血統100%;
大和民族九州島父係:阿爾泰P血統30%,漢族血統40%,棕色人種D血統10%,越人O1血統20%;
大和民族九州島母係:阿爾泰ab3st血統50%,漢族血統10%,棕色人種ag/axg血統20%,越人血統20%;
大和民族本州島關西父係:阿爾泰P血統30%,漢族血統30%,棕色人種D血統20%,越人O1血統20%;
大和民族本州島關西母係:阿爾泰ab3st血統40%,漢族血統10%,棕色人種ag/axg血統30%,越人血統20%;
大和民族本州島關東父係:阿爾泰P血統30%,漢族血統10%,棕色人種D血統40%,越人O1血統20%;
大和民族本州島關東母係:阿爾泰ab3st血統30%,漢族血統0%,棕色人種ag/axg血統50%,越人血統20%。


東亞的人群按父係可以分為三支,C,D,F或稱Eurasian。他們早在非洲就都已經分化出來了。CD型先踏上東征的路途,他們沿著海路向前向前向前,遍布於印度東亞東南亞澳大利亞,並向內陸縱深發展。我國舊石器時代人種除了個別遺址,大多屬於這些人。Eurasian來到亞洲比前者晚,起初也是沿著海路遷徙,大概是由於前者的競爭,不得不早早就向內陸發展。由於內陸條件差得多也險惡得多,於是發展出更高的技術,但也因此因禍得福,在後來得競爭中打敗先到的CD型,把他們推向邊緣。我國新石器時代人多數屬於這些人。

F型在印度的一支帶上了M9突變,也就是K型。大約在此時已經向內陸發展了,其中一支向北遷移的產生M45突變,被稱為P型,在中亞時分出兩支,向西的擁有M207的一支被稱為R型,一直前進到歐洲,有一支還返回了非洲。向東的一支主要是Q型,有部分南下到了中國境內,部分向東跨越白令海峽,構成美洲土著的主體。K型中的部分在東南亞時已產生M214突變,擁有該突變的人群有兩支,一支為N型,跟著當時冰川後退的步伐逐步推進到北極圈附近,成為烏拉爾人群的特色類型;另一支就是我國最常見的O型。早在東南亞的時候,O1O2O3已經分化了。他們分三路大舉北伐。O1是夷越人群的特色類型,李輝等認為他們北伐的基地是兩廣地區。O2O3在中西部北上,常見於西南的少數民族中。在大西南時O3分化出O3abcde諸類型,O3e(也就是H8)是羌人的特色類型,大約六千年前,一支羌人與其他人分道揚鑣,向東向南進軍。不消說,這是華夏人的祖先。至今在黃土高原上,O3e1類型還占有很高的比例。隨後,經曆夏商周三代,春秋時華夏族意識確立起來。經過秦漢兩朝,漢族意識也最終確立。原先中原地區的各色人等融為一體。

早在西周時,那時中國地廣人稀,中原有很多異族部落。錢穆先生認為此時華夷之分僅在於是否築城而居上。這些部落有的屬於羌人,有胡人,甚至按一些人的看法還有小黑人。隨著人口增加,這些地方逐步納入華夏族諸侯國的勢力範圍。一些人被驅逐,一些人被吸收,也有的反客為主,成為戰國諸強之一,譬如中山國。至於楚國,其實楚身上華夏色彩很濃,不能簡單的看成是南蠻的代表。即使到了漢族形成的時候,漢族與北方諸胡,南方諸蠻越並非涇渭分明。

等到西晉因為內戰而崩潰,中國進入所謂的五胡亂華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紛至遝來。這時就應該有中亞西亞的民族進出。而北方人此時也大批南遷。華夏族南下時間比這早得多,在上海就發現戰國時代屬於O3e的人。估計當時的吳人頗有不少華夏族的遺傳,因為吳的國君是周人。

類似的事又發生了幾次,同時由於南方的逐步開發,中國經濟中心的南移,北方人南下的規模是比較大的。這些人肯定會把先前融入的胡人類型或多或少地帶往南方。在吸收了各色異族人群之後,南北方漢族基本上又走到同一起跑線上,這表現在南北H6H8的比例差不多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