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停留

從一個國家飛到另一個國家,從一個城市移到另一個城市,飄來飄去地,在漂泊的歲月裏學會接受無奈,在漂泊的歲月裏學會欣賞精彩。
個人資料
正文

生命的輕與重

(2022-07-28 13:02:09) 下一個

                                    

 米蘭.昆德拉是捷克著名的詩人及作家。他曾主修哲學及電影專業,還通曉音樂和繪畫。他的作品充滿哲理,對人性與生命進行深入探討,寫作技巧擅長采用音樂中的“複調”式敘事或者“多聲部”敘事手法,別具一格,不愧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昆德拉最令人熟知的一部小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被改編成電影《布拉格之戀》,曾獲當年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影片獎。年輕時看過兩遍,那時也僅僅當作愛情故事來看,印象比較深刻的隻是男主深邃的眼神。最近重溫了小說和電影,心生許多感悟。

      怎樣理解生命的重與輕?昆德拉說:“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於它,把我們壓到地上…… (然而)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最激越的生命實現的形象。負擔越沉重,我們的生命就越貼近地麵,生命就越寫實也越真實。相反的,完全沒有負擔會讓人的存在變得比空氣還輕,會讓人的存在飛起,遠離地麵,遠離人世的存在,變得隻是似真非真,一切動作都變得自由自在,卻又無足輕重……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

      我以為“重”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其一是所謂“命運”頒發的,是一種“苦難深重”的生活,更多地來自於環境和外在。這兩天很多人在談論“二舅”,雖然有些人對其細節的真實性表示質疑,但無論如何,像二舅這樣的人太多了,我曾經寫過我的三叔三姨,他們拿到“命運”發的一手壞牌,卻在生命中迸發出無比頑強和堅忍的力量,同時又是那麽從容豁達,不放棄希望,活出了無與倫比的美麗人生。

      另一種“重”可以理解為生活中的責任和“束縛”,以一定的“自由”和“舒適”為代價。比如書中男主人公托馬斯,他向往的是不為婚姻束縛,不為道德和傳統觀念束縛,性生活自由的“輕”的生活。但他愛上了特蕾莎,他娶了她,他為了她從瑞士回到捷克,甚至丟掉了醫生的工作,在關鍵的時刻他選擇了“重”。我們的生活中也總是充斥著“輕”和“重”,工作是不是很辛苦?年齡鞭策著人們不斷努力,不斷精進,以免落伍,也許還得壓抑自己的喜好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養育孩子是不是很辛苦?那些抱著孩子等在急診室的夜晚,那些為了給孩子攢學費不停加班的日子,那些叛逆期的孩子跟你大喊大吵的頭疼的時侯。可是輕鬆的生活是不是就完美?還是有很多人退休了卻感到空虛;孩子獨立了離開了,你卻老想著跟他(她)視頻。生活中交織著“輕“與”重“,有時我們為了一些自認為更重要的需求放棄了”輕“,而另一些時候可能又放棄了”重“,每個人在兩者中間尋找平衡。

      正如昆德拉所說:“生活,就是一種永恒沉重的努力,努力使自己在自我之中,努力不至迷失方向,努力在原位中堅定存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