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蝸居》想到的......
(2010-01-27 01:28:57)
下一個
說來,我並沒有資格議論《蝸居》,因為看到第18集的時候,實在看不下去了。平時我也很少看電視,在這裏隻是想闡述一些自己的想法。
小說確實是很真實地在反映生活,但是我們真的需要以這種方式來迎合市場嗎?作為媒體,我想其主要的作用應該是怎樣引導人們用一種更積極的心態去麵對生活。這樣的作品跟一個整天嘮嘮叨叨的家庭婦女有什麽本質的區別呢?生活不會因為嘮叨而發生實質性的改變。
這樣的電視劇充其量隻是迎合了大部分小市民的泄憤心理,從深層次上來說,並不會改變任何的現狀。電視劇隻是非常膚淺的在演義一段生活,並沒有從更深層次地去剖析內因,我想我們所缺失的是一種信仰,一種精神,一種文化。而這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我想起讀大學時,學校外麵有租書的,而最暢銷的是那種千遍一律的言情小說,隻是說中的主人公名子不同罷了。但身為大學生的天之驕子還是照樣趨之若騖。畢竟學生的精神還沒強大到可以抵擋看似很“美好”的誘惑。而可悲的是,這樣的電視劇既起不到改變現實的作用,又在很大程度上誤導了年輕人,特別是學生。
如果做一個真實的調查,我相信大部分女學生會羨慕海藻而不是鄙視她。現在的我們太缺少優秀的具有震撼力的文學作品了。文學和媒體對一個人精神世界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我們平民百姓一般都痛恨貪汙腐敗,但是很少有人痛恨精神,信仰和文化的喪失。綜觀中國近年的文壇,已經鮮有鼓舞人心的力作了。
記得讀初中的時候,很喜歡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因為當時那本小說給了我第一次心靈上的洗禮,之後每看一次就多一些感悟,它對我現有的人生觀有不小的影響。我一直都堅信幸福的生活需要靠自己的努力來爭取,隨著年紀的增加,閱曆的增加,我越堅定這個信念。
記得大學剛畢業的時候,那時正在熱播《流星花園》,看了第一集就沒看了,我當時跟同事說:“這種電視劇如果不禁播,真的是無可救藥了”。後來電視劇是禁播了,不過由於強大的網絡,相信反而起了反作用。我真的很想問問那個編劇和導演,捫心自問,他們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觀看這部電視劇嗎?身為母親,如果我看到兒子在追看類似的電視劇的話,我會覺得心痛。
除了掙錢,我們真的應該想想為我們的下一代做點什麽,至少盡力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財富是永遠換不來精神世界的富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