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轉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

(2006-08-22 20:33:32) 下一個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 www.XINHUANET.com  2005年06月27日 08:50:25  來源:解放軍報 60年前的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與日本侵略者進行的一場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反動的搏鬥。麵對日本法西斯的瘋狂進攻,是中國共產黨大力倡導並積極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使得百多年來一盤散沙的中國形成各族人民萬眾一心、同仇敵愾英勇抗戰的局麵,最終打敗了窮凶極惡的日本侵略者,為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全麵勝利作出了偉大的曆史性貢獻。在這場為人類文明而戰、為中華民族而戰的殘酷較量中,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武裝逐步成長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強脊梁和核心力量,成為中華民族團結抗戰堅不可摧的中流砥柱。 率先提出武裝抗擊日本侵略的愛國主張 現在人們常說“八年抗戰”,但實際上,抗戰從“九·一八”事變起就開始了。到“七·七”事變日本軍國主義全麵侵華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已經在白山黑水之間進行了6年艱苦卓絕的鬥爭——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和領導人楊靖宇犧牲後,殘忍的日軍對其割頭剖腹,卻發現他的胃裏盡是枯草、樹皮和棉絮,竟無一粒糧食,也無不為之震驚。 “九·一八”事變後的第3天,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即分別發表宣言,率先提出了武裝抗擊日本侵略的主張。隨後,中國共產黨和中華蘇維埃又接連發表關於對日宣戰的宣言、訓令等,深刻揭露日本企圖把中國變為它的殖民地的罪惡目的,強烈譴責國民黨當局“不抵抗”的賣國政策;提出“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以求得中華民族徹底的解放和獨立”的政治主張;號召全國人民動員起來,武裝起來,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宣布中國工農紅軍準備與日本侵略者直接作戰。 為履行武裝抗日的政治承諾,中國共產黨迅速派出楊靖宇、周保中等一批重要幹部到東北,組織抗日遊擊隊直接打擊日本侵略者。此後,中國共產黨還對“一·二八”淞滬抗戰、察哈爾抗戰、綏遠抗戰等局部抗日戰爭給予堅決支持,並派出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指揮紅軍為進入抗日前線東征。中國共產黨的武裝抗日言行,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和響應,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奠定了輿論基礎和群眾基礎。 積極促成並全力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曆史證明,沒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就沒有全國抗戰,就沒有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而中國共產黨顧全大局,以民族利益為重,毅然捐棄前嫌,倡導和推動第二次國共合作,最終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根據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為主要矛盾、國內階級矛盾已下降到次要和從屬地位的重大形勢變化,最先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思想,並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八一宣言》,比較完整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瓦窯堡會議,批判了黨內“左”傾關門主義的錯誤,進一步確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總路線;調整對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政策,將“抗日反蔣”改為“逼蔣抗日”及至“聯蔣抗日”;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成為扭轉中國時局的關鍵…… 然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僅僅在口頭上、書麵上建立起來,是遠遠不夠的。“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皖南事變中,6000多名優秀的抗日戰士倒在了“自己人”的槍口下。而自1939年9月至1944年3月間,國民黨當局先後動用190萬軍隊,製造反共摩擦2500餘次,使國共合作、團結抗日的局麵麵臨破裂的危險。中國共產黨始終以民族的根本利益為重,相忍為國,緊緊把握階級鬥爭必須服從於民族鬥爭的原則,采取“有理、有利、有節”的政策,妥善處理國共兩黨關係,既粉碎了敵、偽、頑分裂統一戰線的種種陰謀,打退了國民黨的三次反共高潮,又保持了國共合作、團結抗戰的局麵,保證了全民族抗戰能夠進行到底。 提出全麵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戰略總方針 百多年來,中國積貧積弱,在反抗外來侵略的戰爭中屢戰屢敗。麵對更加凶殘的日本侵略者,中國軍民能不能戰而勝之,又如何能戰而勝之?這是抗戰爆發之際,擺在整個中華民族麵前的一個大問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隻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 “民力和軍力相結合,將給日本帝國主義以致命的打擊。民族戰爭而不依靠人民大眾,毫無疑義將不能取得勝利。” “全國抗戰的戰略基本方針是持久的防禦戰,但在戰役上以速決戰為原則;作戰的基本原則是運動戰,避免持久的陣地消耗戰;而在戰役的指導上應是外線作戰;在敵之側後廣泛開展遊擊戰,配合正麵主力殲敵。” 1937年8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會議分析了中日戰爭敵強我弱的形勢,指出抗日戰爭具有艱苦性和持久性的特點,正式確定了全麵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也在作戰指導計劃中確定了以持久戰為主旨的戰略方針。 一本《論持久戰》,回答了當時人們頭腦中存在的種種疑慮,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為全國軍民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指明了正確的方向。曆史證明,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全麵全民族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是唯一能使弱國打敗強國、奪取民族解放戰爭勝利的正確路線和戰略總方針。整個抗日戰爭特別是敵後戰場抗戰的實踐,正是按照毛澤東全民抗戰、持久抗戰的戰略思想及相關理論一步步走向勝利的,成為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觀。 將敵後遊擊戰提高到戰略地位加以考慮 一說起抗日戰爭,人們就會想到“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和“雁翎隊”、“敵後武工隊”、“鐵道遊擊隊”等故事。的確,前後14年的抗日戰爭的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中國共產黨“深入敵後發動群眾,廣泛開展遊擊戰爭”的曆史。 全麵抗戰開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迅速挺進敵後,擔負起開辟敵後戰場,創建抗日根據地,壯大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在戰略上配合正麵友軍作戰的戰略任務,以形成正麵戰場與敵後戰場相配合,構成對侵華日軍兩麵夾擊的戰略布局。毛澤東獨具慧眼,充分認識到敵後遊擊戰在抗戰中的戰略地位,於1938年5月對八路軍作戰的戰略方針作了科學的概括,第一次公開提出“基本的是遊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戰略方針。真正把敵後遊擊戰提高到戰略地位加以考慮和運用,既是中華民族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偉大創舉,也是中國共產黨對世界軍事理論的一大貢獻。 中國抗日戰爭同時在正麵與敵後兩個戰場進行,既有統一的戰略目標,又各自獨立對敵作戰,相互依存和配合。這不但挫敗了侵華日軍“速戰速決”、“三個月滅亡中國”的戰略企圖,而且使侵華日軍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之中而無法自拔。抗戰八年,敵後抗日軍民共作戰12.5萬餘次,殲滅日偽軍170餘萬人,解放國土100餘萬平方公裏、人口1.2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在敵後戰場抗擊侵華日軍的比例,1938年是59%,1939年是62%,1940年是58%,1941年是75%,1942年是63%,1943年是58%,1944年是64%,1945年是69%。不難想象,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的深入敵後發動全民抗戰,那麽侵華日軍就可毫無顧忌地集中全力於正麵戰場一線作戰,並可充分利用占領區的人力、物力資源,不斷增強其戰爭實力,實現“以戰養戰”、“以華製華”的戰略企圖。果真如此,抗日戰爭的進程和結局就會是另外一種情形。 喚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覺醒和戰鬥精神 整個抗日戰爭,中國人民付出了死傷3500萬軍民、直接與間接經濟損失6000億美元的慘痛代價。其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武裝傷亡60餘萬人,解放區群眾傷亡600餘萬人。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壯士,二小放牛郎,是千百萬抗日軍民不畏犧牲、血戰到底的縮影。 中國之所以能夠取得這場規模空前的全民族抗戰的完全勝利,一掃百多年來屢遭帝國主義列強欺淩、壓榨的低迷晦氣,完全是因為中國人民作為一個不屈的民族已然覺醒了!而集中代表中華民族覺醒的政治力量和中堅、先驅者和凝聚核心,就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 整個抗日戰爭中,從黨的高級幹部、人民軍隊的高級將領到普通共產黨員,同人民群眾和廣大戰士團結在一起,戰鬥在一起,同生死共命運,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譜寫了一曲曲壯麗凱歌。侵華日軍所麵對的主要對手,已不是甲午戰爭時的滿清王朝,也不是簽署二十一條時的袁世凱政府和“九·一八”事變時坐視東三省淪陷的國民黨當局,而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以國家和民族解放為己任的中國共產黨及其發動起來的億萬不屈不撓的人民。 人民贏得了戰爭,戰爭教育了人民。中國人民從艱苦卓絕的抗戰中,看到了中國共產黨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的決定性貢獻,認識到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寄托在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身上。人心向背的轉移,為抗戰勝利後中國兩種命運、兩種前途的決戰,也定下了孰勝孰敗的基調。這是曆史的必然。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