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引進第三代戰機內情:前蘇聯給予高度重視 zt

(2008-05-03 13:11:37) 下一個
中國引進第三代戰機內情:前蘇聯給予高度重視

2008年05月03日 鳳凰網 來源:新聞午報


1956年7月19日,中國製造的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殲-5成功飛上藍天,也開啟了中國航空人的夢想:企盼我國航空業能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可是,由於冷戰時期西方敵對勢力的封鎖、“文革”十年的幹擾破壞,飛機研製工作耽誤了寶貴的時間,和別國差距越拉越大。到1980年代,美國、蘇聯等國相繼完成了第三代戰機的更新換代,而我們仍然是第二代戰機,整整落後了一代。在嚴峻的形勢下,借助軍事合作,中國航空人終於飛出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長空利劍”——第三代戰機。

新形勢下的軍事合作

進入20世紀80年代末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建設的發展,中國的綜合國力有了很大的提升。這一時期,正是解放軍軍事裝備進入跨越式發展的實施階段。特別是在集中力量發展空軍裝備上,上下都已經形成共識,但在如何發展上卻有幾種不同的意見。最後中央軍委采用了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意見。一方麵引進部分國外先進飛機和先進技術,在此基礎上,盡快消化吸收新技術並加速國產化的進程。同時還要堅持獨立自主、積極吸收先進的技術成果,繼續自行研製我們自己的飛機,以避免將來受製於人。

這是一個曆史性機遇。幾代航空人早就企盼著我們自己的航空業能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可是,由於種種原因,飛機的研製工作幾起幾落,耽誤了寶貴的時間,使差距越拉越大。到1980年代,美國、蘇聯等國都相繼完成了第三代戰機的更新換代。如果我們再不迎頭趕上,可能又會滑落到被動和落後挨打的老路上去。

盡管世界風雲變幻,但曆史還是賜予了我們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發展時期。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國和蘇聯在20世紀80年代末恢複和實現了兩國關係的正常化,為兩國之間的軍事技術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隨後,中蘇軍事技術合作啟動。1990年5月31日至6月14日,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率中國代表團訪問了蘇聯,就中蘇兩國政府間軍事技術合作問題進行了會談。這次訪問,是中蘇軍隊高層領導中斷來往三十多年後的第一次交往。

在這次訪問中,舉行了中蘇政府間軍事技術合作混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蘇聯方麵給予了高度重視,出乎中方意料地派出了強大陣容參加會議:軍事工業問題國家委員會第一副主席及副主席、航空工業部部長、通用機械工業部部長、國家計委第一副主席、外經貿部副部長、外交部副部長和武裝力量副總參謀長等高級別領導人。由此可見,蘇聯方麵對加強兩國的軍事技術合作是高度重視的。

會談氣氛非常友好,並取得了富有建設性的成果。會談後,中蘇兩國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政府關於軍事技術合作的協定》和《中蘇政府間軍事技術合作混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紀要》,標誌著中蘇兩國之間的軍事技術合作正式開始。

同年10月25日,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兼部長會議軍事工業問題國家委員會主席別洛烏索夫,應邀率蘇聯政府代表團訪華。這次訪問,主要是舉行中蘇政府間軍事技術合作混合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並對具體開展軍事技術方麵的合作與交流舉行會談。通過幾次會談,就中方購買蘇-27飛機問題的意見終於達成一致。11月1日上午,雙方順利簽署了《中蘇政府間軍事技術合作混合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紀要》。第二次混合委員會取得了令雙方都滿意的結果。

12月中旬,蘇聯對外經濟聯絡部副部長格裏申海軍上將率蘇聯代表團再次來華,繼續就蘇-27飛機的具體問題進行政府間協議的談判。盡管過程非常艱難,但最後雙方還是達成了協議。12月28日,蘇聯向中國提供若幹架蘇-27飛機的合同在北京國貿大廈正式簽訂,從而使兩國間的軍事技術合作步入了一個新階段。

然而,1991年蘇聯發生了“八一九”事件,原定中國政府代表團赴蘇召開第三次中蘇軍事技術合作混合委員會會議的計劃不得不取消,給剛起步的中蘇軍事技術合作帶來一層陰影。同年12月26日,蘇聯宣告解體。中蘇間的軍事技術合作因而被擱淺。隨後,俄羅斯繼承了原蘇聯的大部分遺產,也承擔了所有條約和債務方麵的責任。因此,我國和蘇聯的軍事技術合作協定,也由俄羅斯接手後繼續履行。盡管由於時局動蕩耽誤了一段時間,但中俄雙方領導人都著眼於世界新格局和共同的國家利益,不久就建立起符合兩國根本利益的新的戰略夥伴關係,中俄兩國的軍事技術合作很快即步入正常軌道。

中國試飛員走進俄羅斯空軍學院

隨著中俄戰略夥伴關係的發展,兩國不僅開展了廣泛的軍事技術合作,而且也加強了軍隊之間的互訪、學習和交流。其中,到加加林空軍學院參觀學習,是中國軍事代表團的一項重要內容。這所學院是俄羅斯空軍的最高學府,也是俄空軍軍事教育與科研中心。20世紀60年代初,學院開始培養航天員。人類曆史上第一個宇航員尤裏·加加林就是從這兒走出來的。

訪問中,加加林空軍學院富有特色的教學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院教學以實戰為目的,集科研、實驗、應用為一體。教官授課大都結合實戰和案例來進行,重點是灌輸一些新的作戰理念和基本原則。

為了加快我國新一代戰機的研製、生產進度,還由試飛部隊選派了一批試飛員赴俄羅斯茹克夫斯基飛行學院考察和培訓。在考察中,俄飛行教官高度的敬業精神,嚴謹的治學作風,過硬的飛行技術等,給試飛員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帶隊領導付國祥大校曾兩次在這個學院飛行過,這次故地重遊使他倍感親切。一位飛行教官指著付國祥蹺著大拇指對大家說:“他的飛行技術是一流的,是你們中國空軍的驕傲!”付國祥則風趣地說:“我們是不打不成交啊!”

原來,在1998年初,付國祥接受了到俄羅斯考察的任務,其中一項就是試飛蘇-27。俄羅斯軍人特別崇拜強者,他們對中國人雖然很友好,但骨子裏有些瞧不起人,有時甚至還故意出難題看你出醜。第一次帶飛時,付國祥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那天的天氣不太理想,能見度勉強達到開飛條件。一般情況下是不宜在這種情況下帶飛的。可是,自負的俄方飛行教官不但堅持開飛,而且還鑽到雲層裏做特技,幾個特技動作下來便把飛機交給付國祥不管了。付國祥清醒地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帶飛,而且也是對自己技術的一次考驗,重要的是還關係著中國空軍的聲譽和祖國的榮譽。

雖然是初次駕駛蘇-27,但付國祥很快就找到了感覺,規範準確地完成著動作。這時天氣忽然轉壞,按常規應該返航,但他還是堅持把規定的科目做完。由於是在陌生空域飛行,再加上在雲中飛行看不到任何地標,給飛機返航帶來很大困難。但他憑著自信和勇氣,做了一個標準的直線穿雲,飛機衝出雲層,恰好正在跑道頭。這時機場下著大雨,他穩收油門、減速、輕柔接地、放減速傘,幾個動作一氣嗬成。

當飛機穩穩落地後,俄方教官投來欽佩的眼神並伸出大拇指連連誇獎。接著他又問付國祥飛了多少時間和多少機型。付國祥說已飛了2000多小時,能飛12種機型。俄教官會意地笑了,言外之意是難怪沒能難住你。他拍拍付國祥的肩膀說:“軍人的共同之處就在於珍視自己的榮譽。”付國祥回敬道:“這是軍人的驕傲,但表達方式卻不盡相同。”俄教官歉意地笑著與他握手言和,此後他們便成了好朋友。

中國第三代戰機首飛成功

1998年末的一天,隨著一顆綠色信號彈劃向湛藍的晴空,一架國產新型戰機昂首呼嘯直射藍天……全國人民的目光都聚焦在這裏。隻見新型戰機忽而急速躍升,忽而小半徑盤旋,忽而一個漂亮“S”形機動,使現場觀摩的人目不暇接,激動萬分;緊接著又是一個低空大速度,扣人心弦;低空小速度,又宛如一隻大風箏展現在人們麵前,使大家緊懸的心得到片刻的舒緩;最後一個動作是空中緊急放油,一條銀色的航跡宛如一條美麗的緞帶懸掛在藍天……

一個新的奇跡產生了。在僅僅幾年的時間內,經過各級卓有成效的組織領導、科研人員的刻苦攻關、一線工人的無私奉獻、試飛人員的頑強拚搏,我國便誕生了自己生產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新一代戰機。它的誕生,標誌著我國的國防力量已實現質的飛躍,這對維護世界和平、保持地區穩定、加快實現祖國統一的進程,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幾天之後,沈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舉行了隆重的首飛慶典,中央軍委副主席張萬年、遲浩田,中央軍委委員王瑞林、曹剛川等領導同誌,親臨沈飛參加首飛慶典,並觀看了國家重點工程新一代重型殲擊機的飛行表演。駕駛新型戰機進行飛行演示的,是首席試飛員付國祥大隊長。

“軍委首長:國家重點工程首架戰機試飛完畢,各項性能指標完全達到設計要求,請指示。”付國祥懷著激動的心情,用洪亮清脆的嗓音,向軍委首長報告了新型戰機首飛成功的喜訊。

在慶典會上,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宣讀了國務院、中央軍委發給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的賀信。共和國不會忘記,為了早日飛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長空利劍”,付國祥和他的戰友們,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代價。在改裝過程中,他們分秒必爭趕進度,為了按時出國進行新機改裝,一門外語的飛行專業術語,他們僅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給以攻克。這期間,他們對自己實行嚴格的全封閉管理,突擊強化訓練,在最短的時間內,按計劃高質量地完成了理論改裝。在飛行改裝過程中,由於國際政治環境的影響,給改裝訓練帶來難以想象的困難。時間壓縮、科目也相應壓縮,這勢必影響改裝訓練的質量。但是試飛員們心裏最清楚,無論怎樣壓縮,質量不能打折扣。按規定,新型戰機的飛行員需要帶飛完成20個訓練起落才能放單飛。而他們僅帶飛了6個起落,便成功地放了單飛。新一代戰機正是在他們的頑強拚搏下誕生了。


製造蘇-27的沈飛最先製造了國產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

跨越時空的握手

20世紀50年代初,為了建立一支強大的空軍,國家成立了航空工業局,並於1951年6月29日將空軍所屬的東北修理總廠第五廠改為沈陽飛機廠。至此,新中國第一代航空工業建設者在這裏開始譜寫沈飛曆史的第一篇章。1953年5月,沈陽飛機廠被列為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156項重點項目之一。

1956年7月19日,是共和國航空史上一個永載史冊的日子。這一天,中國製造的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殲-5成功飛上藍天,從而使中國的航空工業一躍跨進了噴氣技術時代。而後,沈陽飛機廠僅用20年的時間,又先後創造了新中國航空史上的諸多第一:第一架噴氣式教練機、第一架超音速殲擊機、第一架2倍音速殲擊機、第一架高空高速殲擊機等相繼研製成功。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航空工業又進入了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隨著殲-8係列機型的研製成功,標誌著中國國防實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跨入新世紀後,新型飛機裝備的研製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今天的中國不僅有了能夠適應現代化戰爭的新一代作戰平台,而且還研製出了一部分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配套裝備,進而使新一代的戰鬥機如虎添翼,跨進了世界先進水平的行列。

2001年6月29日,迎來了沈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建廠50周年紀念日。這天上午,沈飛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活動。中央軍委和各總部首長,國防科工委、中國航空第一集團公司及地方領導,以及不同時期的飛機專家、試飛英雄、科技人員等代表都參加了這個具有曆史意義的紀念活動。

在大會主席台上,坐著一位特殊嘉賓,他就是新中國第一位噴氣式殲擊機試飛員吳克明,也是中國空軍第一支試飛部隊的首任大隊長。當談到當年首飛我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的情形時,這位老前輩仍然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1956年7月19日,不僅是我難忘的日子,更是我們中國航空史上一個難忘的日子。”那一天,年輕的吳克明帶著黨和人民的囑托,跨進了“中0101”飛機的座艙。隨著一聲令下,他駕駛著新中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呼嘯升空,完成了新中國的一個曆史性飛躍。

隆重而熱烈的紀念活動又把人們拉回到現實。人群中忽然有人喊道:“快看呀,飛行表演的編隊飛過來了!” 這是空軍試飛部隊為紀念“中國殲擊機搖籃”建廠50周年,結合訓練專門舉行的一場飛行表演。試飛員駕駛的是我國不同時期生產的殲擊機。試飛部隊特意選擇了沈飛公司不同時期生產的、目前還有少量在飛的幾種老機型殲-6、殲-7、殲-8等,和最新一代戰機組成了一個跨時代的特殊編隊。當不同時代的戰鬥機群編隊風馳電掣般飛臨會場上空時,整個會場都沸騰了。

當第一代試飛英雄吳克明的手和新一代戰機首席試飛員付國祥的手緊緊握在一起時,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他倆身上,這一握手不僅見證了新中國航空力量壯大的曆程,而且還象征著一種曆史性的承接,這既是一次曆史性的握手,更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握手……□摘自《黨史博覽》 2008年第4期 徐秉君 文



裝備中國空軍的蘇-27係列的裝備數量已和俄羅斯自身數量不相上下。



裝備中國空軍的蘇-27戰鬥機


前蘇聯最初極力向中國推薦米格-29,但該機機體小、航程短,中國方麵果斷地選擇了蘇-27。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蘇-27係列優異的發展空間,該機多種改進型更大地拓展了中國海空軍力量。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