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滕建群:短短幾天災區就能集結10萬大軍真正原因

(2008-05-18 13:11:54) 下一個
專家:短短幾天災區就能集結10萬大軍真正原因

2008年05月18日 CHN強國網 作者: 滕建群


從1999年美國軍用飛機轟炸我駐南斯垃夫大使館、2001年中美軍用飛機在南海上空相撞到2003年涉及全國的SARS襲擊,幾乎每一次都讓我們措手不及。但此後,特別是SARS之後,我們政府和軍隊認真總結了經驗和教訓,這對這次做出快速反應提供了參照。


2008年5月17日,滕建群(中國軍控專家)接受記者采訪,為網友解說為什麽短短幾天,災區就集結了10萬子弟兵的原因。

記者:今年是中國的多災之年,先是中國南部地區遭受低溫冰雪災害,現在又是四川地震。這次地震,政府的救災行動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這是不是說明我們政府應對災難,或者說危機的能力大為提高?

答:和1976年唐山地震比,這次地震麵前有一句話可以形容:一樣的地震,不一樣的救援。中國政府、中國軍隊和中國人民在這次地震麵前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反應能力。我們的總理第一時間到達了現場,我們的空降兵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短短幾天,災區就集結了10萬軍隊。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現有的應急反應能力。

達成這一目標的原因至少有這樣幾種:

一是我們認真地總結了以往突發事件的經驗和教訓。近年來,從1999年美國軍用飛機轟炸我駐南斯垃夫大使館、2001年中美軍用飛機在南海上空相撞到2003年涉及全國的SARS襲擊,幾乎每一次都讓我們措手不及。但此後,特別是SARS之後,我們政府和軍隊認真總結了經驗和教訓,這對這次做出快速反應提供了參照。

二是我們各級政府都製訂了應急預案。特別是在奧運會之年,各級政府和軍隊都為確保安全製訂了係列的行動預案,而且還不斷地演練了這些預案。所以地震一出現,各級政府和軍隊均能夠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

三是我們國家富裕了。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國家經濟實力和百姓生活有了徹底的改變,不用說別的,就拿這次抗災鬥爭中出現的誌願者來說吧,他們可以駕私家車赴災區賑災。還有我們的媒體幾乎是實時地把現場報道到全國人民麵前,這得益於今天我們發達的通訊技術。國家有實力做出快速反應。

四是軍隊在近20年的軍事鬥爭準備過程中快速反應能力大幅度提高。這次出動的兵力是我軍近年來軍事鬥爭準備的精銳之師,有航空兵、有陸戰隊,他們不但可以機械化開進,而且還可以空降和傘降,直接抵達災區核心區。應該說,這次災害對我軍近20年來的軍事鬥爭準備是一次實戰檢驗,正如人們所見的那樣:檢驗結果是十分令人滿意的。希望我軍官兵再接再勵,繼續加強我軍現代化建設,國家應繼續加大投入,確保富國強兵同時進行。

第五點,也是最值得一書的是,中國領導人身先仕卒,溫總理在地震發生後幾個小時就抵達了現場,胡總書記也在抗災關鍵時刻抵達災區,還有什麽能比這樣的行動能打動人心的。地方官僚沒有什麽理由拖延時間,不做出快速反應。

記者:人們都說多難興邦,這個問題怎麽看?這幾年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今年GDP增長仍可能超過10%。這次地震造成的損失巨大,會不會幹擾我國的經濟增長?

答:我不是經濟學家,但我對此問題有自己的看法。回答是不會的。

地震帶來的災害是嚴重的,我們遭受了巨大損失,但這些損失隻是局部的,不會影響全麵這個大局。建國以後的曆史表明,一些局部危機有時不會幹擾國家經濟發展,相反會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如20世紀50年代的朝鮮戰爭,國家當時剛剛成立,百廢待興,但毛澤東同誌仍發出了抗美援朝的指令,結果我們打了一場戰爭,我們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反倒提前兩年完成了。還有1979年的中國邊境戰事,當時我們剛開始改革開放,但西南戰事並沒有給我們的經濟帶來多少幹擾,相反,中國以打開門戶迎接世界的姿態走進了新階段。因此,不要把局部的地震看成是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因素。

任何事物都應辯證地看,地震毀掉了我們的家園,但我們可以重新用我們的雙手把家園建設的更美好。人類,作為個體來說是那樣的脆弱,但作為群體,他們總是一代代生生不息,不斷地延續,不會因為一次地震而停止前進步伐。


滕建群:中國軍控協會副秘書長、軍事專家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