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解放軍裝備選擇不能過於注重撒手鐧武器 zt

(2008-05-09 14:38:56) 下一個
解放軍裝備選擇不能過於注重撒手鐧武器

2008年05月09日 中國評論新聞網


  中國軍事變革與武器選擇


  “確定侵略目標——周密細致偵察——裝備先進武器——嚴格訓練一一戰術上突然襲擊——戰略上一賭國運“。

  這是日軍在甲午、日俄兩場戰爭中的經驗勝利公式。然而到了二戰,這一套就不靈了。二戰是總體戰,需要極大的武器產能,而日本海軍在航母建造速度上,遠遠比不上美國。二戰也是全新的機械化戰爭,戰前研製的先進武器在戰爭中期就落後了,例如零式戰鬥機。一旦武器失效,整個經驗勝利公式就失效了。在盟國強大的物質力量麵前,日本軍國主義者為了征服世界這個不現實的目的,不得不用唯心主義思想方法,構想出的所有陰謀、詭計、謊言、恐怖和瘋狂,都成了後世笑柄和曆史包袱。當時的日本缺乏完整的軍事理論指導戰爭,更不用說指導一場軍事變革了。

  軍事變革時代,軍隊戰鬥力的差距,不是“洋槍洋炮”之類某個單獨因素造成的。軍隊領導、軍人素質、部隊訓練、編製、戰術、武器、科研、工藝、材料、生產組織、財政、外交、教育、文化、曆史觀等等諸多因素是糾纏在一起的。成功的軍事變革就是對上述因素的整體變革。但如果不分解開,不理清這些因素之間的關係,就不能從戰爭迷霧中找出軍事變革的鑰匙。

  武器是軍事變革的中間環節

  根據辨證唯物主義“物質決定意識”這一規律,產業基礎決定科技水平,科技決定武器,武器決定戰術,戰術決定編製。然後是軍隊組織、軍人素質和軍事理論的整體變革。“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戰術需求也會影響武器研製,但不能改變物質決定意識的基本規律。

  武器是戰術、編製、訓練的物質基礎。沒有有效的武器,那麽有關戰術、編製的各種新觀點就沒有實際意義。空談新戰術、新編製確實很容易,不需要成本,也無法檢驗。有效的武器對軍人素質不斷提出新要求。有些軍人由於長期不接觸先進武器,摸哨兵如同拔蘿卜,但是如果繳獲一台筆記本電腦,卻無可奈何。

  武器也是對現有科研能力以及產業基礎的檢驗。如果不能提供有效的武器,那麽產業升級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二戰前,蘇聯隻有3個五年計劃時間,追趕已經完成工業化的德國。蘇聯五年計劃是由總參作戰部製定的,所以國民經濟和軍工生產才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有效的武器也是戰略威懾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防止地區軍事平衡被破壞的重要手段。很多外軍在理論上更重視從武器性能優劣,判斷軍隊戰鬥力。如抗美援朝之前,美軍就據此判斷中國不可能出兵,因此越過三八線,導致戰爭擴大。保持有效的武器可以為軍事變革贏得時間。

  無效的武器

  軍隊應該時刻準備好有效的武器,這是個基本常識。但是,在戰爭史上有無數關於無效武器的例子。特別是那些長期沒有經曆戰爭的國家。

  最典型的技術性能落後的例子,要算二戰前廣泛裝備美、德、法等強國的37毫米反坦克炮。這種由法國在1916年研製的火炮,二戰前廣受士兵和軍事專家的好評。很少有這樣的情況,同一種武器被冠以不同的名稱,裝備這麽多國家的炮兵和坦克兵。而戰爭實踐證明37毫米炮無法擊穿二戰時期的中型坦克,裝備它的國家不得不在戰爭中倉促研製新型火炮。 還有另一種無效的武器,技術性能先進,但不適應新戰術的要求。日本耗費巨資秘密建造的“大和”、“武藏”兩艘巨型戰列艦,威力超過同時代所有的戰列艦,但太平洋戰爭已經是航空母艦主宰戰場的時代,日本海軍不舍得把寶貴的“大和”、“武藏”用於給航母護航和對岸轟擊,最終這兩艘軍艦沒有發揮多少作用,就被美軍艦載機擊沉。

  某些武器,雖然技術、戰術性能都特別出色,但由於生產能力不足,最終也無法在實戰中發揮效能。特別典型的是二戰末期德國研製的一係列新式武器,威力強大的“獵虎”自行反坦克炮,火炮無堅不摧,當時的盟軍坦克無法擊穿其正麵裝甲。但產量太低,而且自重太大,一旦出現故障隻能原地炸毀,最終這種神奇武器沒有發揮作用。德國生產了1000架性能先進的Me一262噴氣式戰鬥機,但由於航空燃料供給不足,最終也無法升空作戰。

  無效的武器,往往白白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而在戰爭最緊要的關頭,實戰效能幾乎為零。這樣的教訓一再出現,根本原因是在理論上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武器”概念。通常人們總是以新舊來評價武器,新式武器總是好的,這是一般的理解。但是,在軍事變革時期,需要用新標準來衡量每一種武器在整個武器係統中的效能。什麽是有效的武器,至少應該從技術、戰術、生產能力三方麵衡量。

  技術指標

  武器的技術指標,應該按主要任務需求作為標準,即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麵。幷堅持留有餘量的原則。

  以坦克為例,應以2000米正麵擊穿美國的M1主戰坦克作為火炮威力的標準,幷留有餘量以備今後坦克防護方麵的改進。此外夜視能力同樣重要。其他防護、機動等方麵的弱點,都可以用戰術和勇氣來彌補。盡管理論上如此簡單,但現實中經常有各種奇異理論:(1)105炮打不穿也能震死乘員。(2)某自行火炮能擊穿T一72前裝甲。(3)某老坦克經過信息化改造後反應速度、命中精度如何如何。在我軍目前的任務麵前,假如沒有正麵穿透M1坦克的能力,反應速度、命中精度等指標就沒有意義。很多這樣零敲碎補的改進,最終都可能導致二戰前37毫米反坦克炮的悲劇重演。以常規潛艇為例,重要的技術指標是隱蔽性。減小噪聲技術和新型AIP發動機是未來的趨勢。對火炮來說,射程是主要因素,精度可以用製導炮彈彌補。

  抓住主要因素,既保持武器有效,又避免麵麵俱到,提出過高甚至不現實的指標。留有餘量的原則是最大的節約,二戰中德國發展了37、50、75、88毫米炮等多種反坦克炮。其中37、50毫米炮很快就被淘汰,實際上是很大的浪費。而蘇軍的45、76毫米炮從戰爭初期一直打到戰爭結束。

 武器的性能是戰術的基礎,但戰場環境和新戰術,同樣對武器研製和改進提出要求。例如壓製火炮隻有射程和精度是不夠的,在反炮兵雷達和自動指揮係統普遍裝備的時代,要求火炮具有打了就跑的機動能力,以及短時間發射大量炮彈的能力。除了昂貴的履帶式自行火炮外,卡車底盤的車載火炮同樣能滿足要求。

  在精確製導武器時代,武器偽裝能力甚至比防護能力還重要。以前常用的臨時偽裝措施,以及簡便偽裝器材已經不能滿足要求。武器在研製階段就加入偽裝要求,是未來武器發展的趨勢之一。南非有一種多管火箭炮,在發射管上方安裝了卡車車棚,行軍的時候和一輛軍用卡車外觀上沒有明顯區別。

  生產能力

  武器的產能指標包括生產成本、零部件、原材料來源、組織批量生產能力、生產基地的生存能力、交通運輸能力等幾個方麵。

  很多引進的先進武器的零部件供應問題在和平時期壓力不大,因為武器的使用強度小,國際采購環境壓力不大。例如阿根廷從法國采購的“超軍旗”戰鬥機+“飛魚”導彈構成的武器係統,雖然很先進,一旦在戰爭中遇到英國的壓力,以及各種幕後交易,商業采購渠道是不能滿足高強度作戰需求的。

  發動機是飛機的心髒,即使飛行、電子等方麵性能先進的戰鬥機,如果不能保證大量生產性能穩定的飛機發動機,也無法長時間連續執行作戰任務。

  武器一旦大批量生產,就麵臨簡化工藝和質量控製問題,63式自動步槍是個典型例子。樣機階段是一支輕便和準確的自動步槍,戰術性能也符合我軍當時對射擊精度和刺殺能力的要求,但是量產後的質量控製不好,最終不得不收回已裝備的武器。關於武器生產基地的生存能力在曆史上有很多教訓,中法戰爭中馬尾造船廠被法國艦隊摧毀。八國聯軍入侵時天津軍械局被破壞。

  9·18事變時,東三省兵工廠被占領,轉而為日軍生產大量武器。由於清末洋務運動時期的產業布局偏重東南沿海地區,導致類似的悲劇屢屢發生,當軍隊最要武器的時候,最大的兵工廠反而被破壞了。蘇聯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特別注重建立烏拉爾地區生產基地問題,幾年後實踐證明是有先見之明的。在精確製導武器時代,武器生產基地的生存能力受到巡航導彈和隱形飛機等新武器的挑戰,分散非關鍵零部件的生產,以及關鍵生產設施地下化才能保證生產基地的生存能力。

  精確製導武器同樣對運輸線的通行能力構成巨大威脅,所以從武器生產基地到前線的運輸能力也是產業布局的重要因素。

  綜上所述,隻有在技術、戰術和產能上都滿足基本要求的武器,才能認為是有效的武器,在有效的武器基礎上製定的戰術、編製、訓練、彈藥儲備等工作才是有價值的。

  重要武器

 在莫斯科的軍事曆史博物館裏,陳列著朱可夫元帥的軍裝、獎章和軍刀,還有一支手槍,不是蘇聯造的托卡列夫式,而是德國造的瓦爾特PPK。顯然,朱可夫元帥認為PPK更好,但這不妨礙他指揮的方麵軍攻進柏林。因為在二戰歐洲戰場已進入機械化時代,輕武器退居次要地位,重要的是蘇聯紅軍擁有當時最好的T-34/85中型坦克。由此可見,有效的武器隻是個基礎。整個軍隊武器係統,還必須分成重要武器和次要武器。

  每一次成功軍事變革,都需要建立新的產業基礎,隻有對軍事變革的艱巨性充分認識,才能更好地理解區分重要武器和次要武器的意義。重要武器是軍事變革成功的關鍵因素,需要傾注國力,不惜耗費巨資去獲得。在機械化時代,坦克和飛機是重要武器,在導彈核武器時代三位一體核力量是重要武器。

  不同國情,處於軍事變革不同發展階段,重要武器的選擇是不同的。例如二戰時期蘇軍擁有大量坦克,對輕型反坦克武器研製就不夠重視。同樣,美國擁有強大的空中力量,其野戰防空係統就相對簡單。目前美軍武器裝備發展的重點是隱形飛機、巡航導彈、武裝直升機、無人機等進攻武器。

  筆者認為,我軍在目前階段,應根據製敵之長、“伐其長技”的思想,重點發展:(1)偵察、指揮、通信、情報係統,無論是進攻還是防禦,保持偵察能力和指揮通暢是基本要求,盡管在電子戰方麵某些國家擁有先進的計算機、電子產業,但是依托本土作戰的國家也有自己的優勢。

  (2)抗擊隱形飛機、巡航導彈、無人機、戰鬥直升機的防空武器係統。孫子說:“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隻有和平時期能威懾潛在敵國不能進行軍事冒險和挑釁,戰爭初期能頂住敵軍三板斧,才能發揮國土遼闊、人口眾多、戰略企圖有限等優勢,最終取得戰爭勝利。

  (3)中遠程精確打擊係統。單純的被動防禦,從理論和實踐都是不行的,即使從防空作戰角度看,現代防空也應該是攻勢防空。從另一方麵看,筆者認為不能對“殺手鐧”類的武器寄寓過大期望值,因為這類武器即使戰術技術性能好,其作戰持續性也無法滿足需要。而且“殺手鐧”類的武器需要更先進的偵察、指揮控製係統提供支持。

  在整個軍隊武器係統確定了重要武器和次要武器之後,每個分係統同樣需要確定重要和次要。例如防空係統以中高空防空係統為重點,中低空為輔助;野戰防空係統,以導彈為主力,高炮是輔助性的。以色列在研製坦克方麵不遺餘力,除改裝美、英、蘇式外,自主研製的“梅卡瓦”坦克已經搞了4代,但在步兵戰車方麵,一直使用M113裝甲輸送車或舊坦克底盤改裝的代用品。反之,如果以色列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步兵戰車,但坦克是陳舊的,那麽其裝甲部隊的戰鬥力就大大下降了。

  重要武器發展都有一個過程,有的在初次投入戰場時表現幷不盡如人意,而原有的次要武器由於更成熟。上世紀6、70年代,抗美援越戰爭中,在強電子幹擾的條件下,人工操作高炮的戰果超過雷達控製的自動化高炮,這隻能理解成精確製導武器發展初期的特殊規律。武器發展還是要從軍事變革時代特征主流考慮。

  次要武器

  在軍事變革時期次要武器也有自身的發展規律。

  軍事變革時期不是每個軍、兵種都得到新武器,對任何國家來說這都難以承受。確定次要武器概念,也可以減少對產業需求的壓力。常常有這樣的情況,論證部門過高地確定性能指標,研製部門被材料、工藝等基礎問題困擾,長期拿不出成果,其實就是“工程死亡”。與此同時,軍隊仍然裝備著陳舊的失效武器。這也是缺乏理論指導的問題之一,次要武器的性能,應堅持合理足夠原則。

  如果缺乏宏觀指導,平均分配力量的話,則可能出現重要武器進展小,而次要武器進展大的現象。因為次要武器係統無論是國際采購、技術引進、研製改進的難度都相對小,更容易出成果。例如軍艦武器係統中的艦炮,防空武器係統中的高炮。由於1950年代從蘇聯,1980年代從西方分別引進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我國目前擁有的火炮品種幾乎是世界上最多的,高炮和戰車自動炮有25、30、35、37毫米等幾種,如果輪式戰車和空降戰車用的自動炮彈藥不通用,實戰中空降兵和地麵部隊匯合之後,如何取得補給呢?坦克炮和反坦克炮就有100線、100滑、120滑、125滑、105線及各種改型。但如果用2000米擊穿美國M1坦克,幷留有餘地做標準衡量,其中幾種是有效的武器?壓製火炮有122、152、155毫米幾種,假如在未來戰爭中和外軍炮戰,火炮射程能夠得著的有幾種?新火炮能使用大量庫存彈藥嗎?這些問題,實際上也反映了理論問題,次要武器係統,應該簡化品種。

  技術上後向兼容是保證次要武器有效性的手段之一,俄羅斯有豐富的經驗。俄羅斯軍隊中有大量老式裝備,但是很多新技術成熟後,很多老裝備都得到升級或改裝。如1980年代發展的炮射導彈,反應裝甲,主動攔截等技術,都用於改進老式坦克。同樣,新型電子程序控製引信,也可以大幅度提高老式高炮的戰鬥效能,比轉產昂貴的新型高炮成本低得多。

  在改進次要武器時,還可以采用功能分解的辦法。實際上在二戰中廣泛用於應急反坦克的自行火炮就是這個思路。當一種坦克底盤無法安裝大威力坦克炮時,改裝為自行火炮,盡管降低了防護和火力機動性,但仍然保證了火力有效這個主要功能。

  在每一次軍事變革中,原有的重要武器可能退居次要地位。例如1950~1960年代的蘇聯,在向導彈核武器時代變革的時候,大量威武漂亮的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被停建或解體。這樣做,從集中資金發展航天工業與核工業的角度看是必須的。但是這時可能產生的另一種偏差是“導彈萬能論”,“坦克無用論”。對於軍事變革中的後發國家來說,由於時間、技術、資金方麵都很有限,次要武器仍然在裝備體係中起著基礎作用。

  結論

  在技術、戰術、產能三方麵都滿足要求的武器才是有效的武器。軍隊保持武器的有效性,就是戰略威懾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防止地區軍事平衡被破壞的重要手段。重要武器的選擇和發展對應對軍事變革的挑戰至關重要,各國戰略和發展階段不同,選擇也是不同的,中國現階段應著眼製敵之長。次要武器的關鍵是如何保持有效性,簡化品種,技術後向兼容,防止某某武器萬能論和無用論。大部分次要的武器加上少量重要武器構成軍事變革應急階段一切戰術、編製、訓練、教育問題的物質基礎。(來源:《艦船知識》雜誌)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