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海軍遠洋戰力有限是南海問題難解決首要原因 zt

(2008-01-21 14:15:24) 下一個
我海軍遠洋戰力有限是南海問題難解決首要原因

2008年01月21日 兵器知識  作者:杜文龍 石誌坤


外國在我南沙群島控製的島礁數量


  南沙,在那幾顆五角星的周圍,是更多的其它色彩。於是“藍水海軍”成為廣大國人的期待,航母、“神盾”成為中國海軍迷最關注的武器。但是僅僅有了航母、艦載機、相控陣、垂發,就可以了嗎?海戰全都是航母編隊、核潛艇、反艦反導之間的對抗嗎?讓我們先看看現代海洋上發生更多的另類“海戰”。

  1974年1月19日,西沙保衛戰,南越海軍出動了3艘驅逐艦、1艘護航艦,我國先後出動了2艘獵潛艇、2艘掃雷艇、2艘高速護衛艇。雖然當時我們已經有了現代化的導彈驅逐艦,但數量尚少,也來不及趕往西沙。

  1988年3月14日,赤瓜礁海戰。越南為1艘登陸艦,2艘武裝運輸船,我國為3艘護衛艦。雖然我們有2艘最新服役的導彈護衛艦。但隻動用了艦炮。

  從1999年開始,朝鮮、韓國爆發多次海上衝突,但雙方都未動用上千噸的主力艦艇。朝鮮甚至把坦克炮塔裝到巡邏艇上,搞出了強火力、重裝甲的“坦克艇”,在2002年擊沉一艘韓國護衛艇扳回一局。韓國則以陣亡艇艇長的名字尹永夏,來命名2007年6月28日下水的最新一級400噸級現代化護衛艇。

  2005年,韓國漁船“神風”號遭2艘日本海上保安廳巡邏艇扣留。接警趕到的韓國巡邏艇把自己綁在漁船旁,結果日本巡邏艇如法炮製。最後,十幾巡邏艇和漁船組成的“三明治”在海上漂了30個小時。

  1988年2月12日,美國巡洋艦“約克城”號進入蘇聯海域,蘇聯海軍護衛艦“米爾卡”號發出“我艦奉命撞擊你艦”的信號,然後幹脆利落地完成了任務。

  從上麵的戰例我們可以看到,當事者的海軍都沒有把自己的主力艦艇派出來,也沒有拿出看家本領。出場主角都是護衛艦、護衛艇,甚至巡邏艇。槍來炮往的雖然火爆,但大家都按著導彈不放。為什麽?因為在這些情況下,主力艦、撒手鐧還不如護衛艦、小木棍好用。

  在南沙,不隻是航母、宙斯盾才有威脅。隻有火炮、機槍的護衛艦、護衛艇、登陸艇,也是一種威脅,一種實實在在、時時存在的威脅!

  主題編輯/嚴曉峰

  近代史以前,“金戈鐵馬”曾是強大帝國的代稱。1840年後,沿海國門的多次洞開,國人在“塞防”與“海防”之爭的雜音中開始關注海洋。藍色世紀的到來,藍色國土理念早已被澆灌得根深蒂固。

  放眼南眺,祖先遺贈的藍色南沙現在還好嗎?

  南沙群島概況

  南沙群島位於南海中南部,是我國南海諸島中距離大陸最遠、分布範圍最廣、擁有島礁最多的一個群島。南沙群島西北與越南遙遙相對,東北與菲律賓隔海相望,南部水域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文萊等國緊密相接。它北起雄南礁,南至亞西南暗沙,東自海馬灘,西迄萬安灘。分布在南北寬1000餘千米、東西長1200餘千米、總麵積約80多萬平方千米的海區,約占南海海域麵積的三分之一。若是以永署礁為中心,向北距榆林港1050千米,距湛江港1360千米,向東距馬尼拉1100千米,向西距金蘭灣485千米,向南至新加坡1370千米。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是我國領土的最南點,它是潛伏在水下的一個珊瑚礁灘,最淺處僅17.5米,礁丘麵積2.12平方千米,北距海南島榆林港約1500千米。

  南沙群島散布在南海南部多山的海底高原上,共由550多個島嶼、沙洲、暗礁、暗沙、暗灘組成。其中高潮時露出水麵的島、洲、礁一共有36個(島嶼及沙洲16個、礁20個),其中較大的有13個島嶼和沙洲,太平島、南威島、中業島、南子島、北子島、鴻庥島、南鑰島、西月島、敦謙沙洲、安波沙洲、景宏島、馬歡島、費信島。這些島嶼、沙洲的麵積很小,地勢低平。其中最大的太平島,麵積也僅僅有0.43平方千米,海拔最高的為鴻庥島,僅6.2米。

  南沙群島現狀

  由於曆史與現實的原因,目前南沙問題十分複雜,已經形成“六國七方”介入、“四國五方”軍事占領的武裝割據格局。除我國占據8個島礁(含台灣方占據1個)之外,目前已有42個島礁被侵占,其中越南29個,菲律賓8個,馬來西亞5個,文萊、印度尼西亞也對部分島嶼和海域提出了主權要求。周邊國家在強化對已占島礁及海域實施軍事管控的同時,又加緊了“主權”宣示和資源的開發與掠奪。美、日及印度等區外大國積極介入南海事務,強化軍事存在,使南沙群島問題國際化趨勢進一步明顯。

  南沙群島駐軍現狀

  我國 1988年初,根據聯合國的有關要求,我國組織有關人員進駐南沙群島永暑礁建立海洋觀測站,至今已進駐永暑礁、美濟礁、渚碧礁、南熏礁、東門礁、赤瓜礁、華陽礁7個島礁,為了守衛和建設這些島礁,我海軍建立了“南沙巡防區”,以定期輪換方式駐守。台灣海岸巡防署在太平島設立了南沙指揮部,總兵力約110人,下轄的岸巡中隊戰時根據命令納入台灣軍事作戰體係,遂行各項作戰和支援任務。

  越南 1975年,北越趁南越潰敗之際,乘機襲擊和“接管”了南越侵占的南威島、鴻庥島等6個島嶼,並不斷擴大侵占無人沙洲和礁灘,迄今已侵駐29個,駐軍約2 000人,指揮部設在南威島。目前,越南在南沙駐軍最多,侵占我南沙海洋國土最多。

  菲律賓菲律賓最早入侵南沙群島,1948年開始,菲律賓多次組織“探險隊”、“遠征隊”入侵南沙群島進行偵察勘測活動。1970年,菲律賓公然派軍隊侵占了距其海岸最近的馬歡島、費信島,至今已侵駐中業島、司令礁等9個島礁,駐軍約100人,指揮部設在中業島。

  馬來西亞 1970年,馬來西亞在菲律賓、越南等國擴張行徑的影響下,開始入侵南沙群島南部海區進行鑽探活動。1977年開始派艦船入侵南沙群島南部海區,先後對彈丸礁等10餘個礁灘樹立“主權標誌”,1983年,先後派兵侵占南沙群島的彈丸礁、光星仔礁、南海礁等5個礁灘,駐軍120多人,指揮部設在彈丸礁。

  南沙軍事活動現狀

  2002年11月,我國與東盟各國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各方承諾在南海問題上保持自我克製,不單方采取使爭議複雜化、擴大化和影響地區和平與穩定的行動。自《宣言》簽署以來,南海周邊地區安全形勢總體趨於緩和,但是南沙地區軍事對峙態勢並沒有改變,越、菲、馬針對南沙的軍事活動仍在繼續。

  強化島礁軍事設施2003年以來,越軍重點加強了對南子島、敦謙沙洲、鴻庥島、染青沙洲和南威島等核心島礁的建設,並對南沙西南部部分高腳屋進行了翻修,目前正進行南威島機場擴建和漁業後勤保障中心建設。菲軍對中業島機場進行了整修,安裝和維修了部分島礁的通信設施,並;隹各在主要島礁修建永久性設施。馬來西亞海軍對彈丸礁機場跑道進行了翻修,新建停機坪和棧橋式小型碼頭,並對部分島礁的雷達、通信設施進行了維修。

  加大海域管控力度 自《宣言》簽署以來,越、菲、馬繼續頻繁出動艦機赴南沙活動,加緊進行海區測量,並重點監視無人礁灘,以防止別方占據。2005年越南派出多艘測量船對30多個島礁進行了海區測量,菲方的2艘測量船也赴巴拉望以西海域實施了水文和海洋勘測。此外,菲軍繼續派艦機前往黃岩島偵察巡邏,並圖謀占領該島。2002年,菲在該島秘密修建了7個“主權”標誌物。近年來,菲海軍每年都組織菲軍事學院學員乘艦艇赴南沙海區訓練,熟悉海區環境,此舉目的昭然若揭。

  強化軍事控製力量周邊國家為加大對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控製能力,正在積極通過采購和自製等手段,更新武器裝備。2003年以來,越南與俄羅斯簽署了引進“閃電”級導彈艇和新型“獵豹”級護衛艦的協議。馬來西亞接收了2艘德製近岸巡邏艦,並計劃自行建造4艘同型艦艇,此外,還從俄羅斯引進了18架蘇-30MKM戰鬥機。印尼和菲律賓也先後從國外采購和引進先進裝備,到位後將大幅度提高周邊國家軍隊的製空製海能力。

  舉行以南沙為背景的演習 2003年以來,越軍共進行以支援南沙作戰為背景的演練4次。菲軍與美軍先後舉行了以支援南沙作戰為背景的“卡拉特2003”、“肩並肩2004”等聯合演習。馬海空軍在西馬東部至南沙一帶海域舉行了代號為“金劍”的年度例行性海空聯合演習。

  資源被盜掠現狀

  近年來,南海周邊國家把我在南海問題上的寬宏視為軟弱,片麵理解與盜用“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積極推行海洋經濟戰略,瘋狂掠奪南海資源。

  油氣資源盜采越、菲、馬、印尼、文萊等國憑借臨近南沙海域的地理優勢,同西方國家合作,加強南沙海域的油氣勘探、開采,現有油氣井500餘口,其中100多口在我南海斷續線內,越、菲、馬、文萊及印尼等國已從南海油氣開發中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石油出口已經成為越南強國支柱;菲律賓已經從貧油國一躍成為石油出口國。周邊國家每年從南海開采石油多達5000餘萬噸。相當於我大慶油田的年產量。目前,南沙海域被周邊國家各自劃分了彼此重疊的招標礦區,不斷擴大勘探範圍,且大部分區域在我傳統疆界線之內,在南海擁有石油承租權並從事油氣勘探和開采的國際石油公司有約200多家。

  水產資源掠奪 目前,越南經常在南沙海域作業的漁船達400餘艘。2007年4月,越開始在西礁施工建設碼頭、貨場和海產加工設施,擬將該礁建成南沙漁業資源開發的後勤供給中心,使越南漁民在南沙海域捕獲的海產品可以就地進行初步加工和交易。近年來,馬來西亞在加大力度驅離在南沙南部海域作業的外國漁船同時,大量批準本國漁船的作業,2000年以來,馬海軍共批準136艘本國漁輪在南沙海域作業,菲律賓每年也組織大批漁船赴南沙海域作業。

  旅遊資源開發繼2001年馬來西亞開辟南沙旅遊線路以後,2007年4月,越南首次組織130人乘軍艦赴南沙旅遊。越南還計劃在今後每年4~7月組織更多旅遊團至南沙,將南沙旅遊活動製度化,並計劃將遊客擴大至國外遊客,還將開辟胡誌明市至南威島的旅遊航空專線。2003年5月,馬來西亞在彈丸礁海域舉行了“拉布安國際海上挑戰賽”娛樂競技活動,並首次批準27艘釣魚船和1艘遊艇在榆亞暗沙經營旅遊休閑項目。

  南沙群島的戰略地位

  南沙群島不僅有可觀的經濟地位,而且還具有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

  可觀的經濟地位 南沙群島及其周邊海域不僅擁有巨大的水產資源、豐富的油氣和礦產資源,也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和貿易通道。

  南海地處低緯熱帶,雨量充沛,南部島礁密布,海底由陸架、陸坡、深海盆地階梯式構成,海洋生物繁殖生長,是我國海洋漁產種類最多的地方。現已發現的魚類有1000多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有20餘種,大宗的水產主要有金槍魚、馬鮫魚、紅魚、海龜、海參、石斑魚、旗魚、鰩魚、飛魚等。

  南海地區是封閉狀態的環陸海,共形成24個沉積盆地,利於各種物質的沉澱,總麵積達120萬多平方千米,初步估計油氣總儲量達630億噸。經多年的勘探和實際開采表明,確屬世界上除波斯灣、墨西哥灣以外的又一個蘊藏巨大油氣資源的海域。其中在南沙群島及附近海區分布有10個油、氣盆地,麵積約有41萬多平方千米,油、氣儲量可達350億噸,而且基本位於水深200~1000米之間的大陸架向大陸斜坡的過渡帶上,開采條件十分理想。我海疆線內盆地麵積約有25萬平方千米,油、氣儲量約225億噸,相當於我國大慶油田儲量的8倍,海底油田單產高,質量好,比重輕,含硫量低,在我國能源日趨緊張的情況下,其價值尤顯珍貴。

  南海的礦物資源十分豐富,已掌握的有20餘種。主要有低鎂方解石、高鎂方解石、文石、石英、斜長石、鉀長石、角閃石、黃鐵礦、石膏、伊利石、高嶺石等,品質、儲量均可觀。

  南海素有“亞洲地中海”之稱,是溝通兩大洋和聯係三大洲的海上樞紐,是我國海上石油和貿易的生命線。在我國通往國外的39條航線中,有21條通過南沙群島海域,60%外貿運輸從南沙經過。1993年我國成為石油淨進口國,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能源需求的激增,使我國一躍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之一,而進口原油的五分之四是通過馬六甲海峽運輸的,每天通過馬六甲海峽船隻總量的60%是我國船隻,南沙群島周邊海域已經成為確保國家能源和貿易安全的生命線所在地。

  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南沙群島扼兩洋、製八方,前出大陸上千千米,軍事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南沙是我國南部安全的重要屏障有效地控製南沙及其相關海域,能使我軍防禦縱深增大上千千米。這一寶貴的戰略縱深,不但加大了我軍海、空力量的回旋餘地,而且對於我國抵禦強敵戰略空襲,掩護陸上兵力行動具有突出意義。

  南沙是我海軍戰略前出重要通道。隨著對外貿易與海洋經濟的發展,我國家利益正加速向海外拓展,肩負著維護海洋權益和確保海外利益重大責任的海軍,在維護日益拓展的國家海外利益時,必須擁有暢通、便捷的前出通道,有效地控製南沙,是我海軍擺脫島鏈束縛,東出太平洋、西出印度洋的重要依托。

  ——南沙是製衡外來勢力幹預的要衝南海作為歐亞海上交通的重要環節,不僅對我國事關重大,也是我周邊大國的重要貿易與能源通道。有效地控製南沙及其相關海域,能夠提高綜合威懾能力,把握戰略主動權,可直接製約和影響國際海上石油生命線,成為直接威脅外來勢力的一柄利刃,還能夠進一步威懾西方強國在南海周邊地區的前沿存在。

  ——南沙是統一祖國之戰的重要戰場依托 台灣一旦發生危機或者戰爭,南沙不僅是直接阻止強敵軍事幹預力量的前沿,也是協助台海戰場實施兵力輸送、海上封鎖、空中掩護和臨檢拿捕任務的重要依托。

  南沙問題的成因

  南沙問題成因複雜,既有曆史因素,也有現實原因。

  一是海軍遠洋控製與作戰能力限製

  首先是主戰艦艇平均噸位偏小。目前,美國主戰艦艇平均噸位為14000噸,英國6700噸,俄羅斯6500噸,法國6300噸,日本3700噸、印度3300噸,我國海軍的平均噸位尚低於上述國家海軍,在遠洋能力這一核心指標上與發達國家海軍存在明顯差距。

  其次主戰艦艇的比例尚不合理。我海軍戰鬥序列中,大中型作戰艦艇數量、比例均過低,有的重要裝備仍是空白,如海軍海事衛星、航空母艦和大型固定翼艦載指揮預警飛機、作戰飛機、遠程精確打擊武器等處於概念或者預研論證階段,形成戰鬥力尚需時日。在現役裝備中,小型作戰艦艇占絕大部分,中型艦艇隻占較小比例,與世界公認的中型艦艇占40%以上才能視為遠洋型海軍有較大的差距,也造成了我海上力量中、遠海區的巡防任務極為繁重這一現實。

  第三,作戰艦艇與保障艦艇的比例失調。目前美國作戰與保障艦艇比例約為3:2,日本為3:1,印度為5:4,而我國海軍這一比例嚴重偏低,保障艦艇比例偏低將嚴重製約海上作戰的範圍和持續時間,在未來的作戰中極可能出現打得到但保障不到的尷尬局麵。上述現實情況決定了我對南沙控製能力偏弱,其它周邊國家由於握有距離較近的區位地理優勢,形成了鞭長莫及與近在咫尺反差。

  我國海軍力量的發展基礎薄弱。近些年來,雖然外購和建造了一些新型主戰裝備,但仍然存在著數量少、新裝備比例低等不足,因而在滿足目前的遠洋控製與作戰能力需求方麵還有較大距離。

  二是東南亞結盟因素影響

  南海周邊國家不僅共同具備有利的區位優勢,在南沙問題上也存在巨大的共同利益。東南亞十國組成的東盟組織一致要求以整體的立場與中國商談南沙問題。1994年東盟公開宣布“今後東盟成員對外將以集體名義而不以雙邊名義接受談判”,不接受任何單邊或者雙邊談判結果,使我國解決南沙問題變得十分複雜。冷戰結束後,受西方製造的“中國威脅論”影響,東盟提高了對中國的戒備和防範,同時加強了區域內的軍事、政治、經濟合作,特別是加強了爭議的地區軍事力量,加強了沿南海的海空軍事基地和戰場建設和海空軍聯合軍事演習。這種以十敵一的不利情況,也是南沙問題久拖不決的重要因素。

  三是美日因素的介入

  南海地處重要的戰略地位,是美亞太地區戰略調整過程中關注的重點,為繼續保持在亞太地區有利的戰略態勢,遏製和牽製中國的崛起,美日積極插手南海問題,拉攏東盟國家。日本為了取得亞洲領導地位,也把發展同東盟的關係放在重要的地位,力圖以東盟為突破口,把投資和外交重心向亞太地區作戰略轉移。而南海問題就成為美日插手的最好突破口和切入點,東盟因情就勢,實行“以大製大”的平衡政策,在南海問題上頻打“美國牌”和“日本牌”。近年來,東盟各國調整了排美傾向,開始重新構築與美國的軍事合作,加強軍方高級將領的互訪,聯合舉行了多次大規模的軍事聯合演習。馬來西亞還為美國軍隊重新提供了海軍和空軍基地,並大量從美國購買軍火。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後,美國又進一步使用經濟手段加大對東盟的經濟控製。在美日的介入與推動下,南沙問題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

  四是台灣因素的製肘

  台灣為了爭取和擴展“生存空間”,除了在經濟上加強與東盟的聯係和合作“以經促政”外,還在南沙問題上采取兩麵手段,企圖與東南亞國家聯手,達到利用東盟控製中國的目的。而東盟卻把台灣作為牽製中國在南沙主權要求的條件,並利用大陸與台灣的矛盾在南沙問題上漁利。

  對南沙熱中的冷思考

  對於快速發展的中國而言,南海是希望之海,無論經濟與軍事意義都非同小可,但從現實情況分析,解決南沙問題仍是一個漸進而複雜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正確認識以下五個關係。

  一、是遠洋與近海力量協調發展的關係。不能否認,我國海軍還是一支近海性質的海上力量。遠洋力量的發展雖然是解決南沙問題的重要條件,但要與我國當前的迫切需要、綜合國力、軍事科技水平相適應,不能一味地為求遠而求遠。

  二、是解決台灣問題與解決南沙問題之間的關係。台灣與南沙同為國家領土,但與台灣問題相比較,就目前情況分析,從現狀和各方麵利益綜合比對,南沙問題的迫切性位居其後,但隨著形勢的發展,這一位置關係也非一成不變,要視國家戰略需要而動。

  三、是主權與利益關係。我國對南沙擁有無可爭議的主權,但在這一宣示之下,我國至今還未從南沙獲取真正的利益。在未來,發揮國力與資源優勢,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海上開采技術裝備,力求實現主權與利益的同步是我國主要努力方向,在能源通道可能麵臨威脅的前提下,盡早開發區內能源,是降低風險、緩解能源供應緊張的重要措施。

  四、是處理東盟與東南亞各國關係。東盟國家雖然有憲章約束,但內部並非鐵板一塊,與我親疏不一,加之內部關係十分複雜,利益矛盾形成的傾軋與打壓時有發生,我需選準時機與重點,集中力量突破一國或者數國,實現看住強國、拉住大國、管住小國。

  五、是處理大國關係和東盟關係問題。目前大國與東盟在南海問題上存在遏製中國和撈取實惠的默契,大國與東盟問關係短期內不會出現大的反複。如果大國與東盟一致對我,將會出現最為複雜的局麵,大國對我、東盟親我是次之局麵,大國他顧、東盟對我再次之,大國他顧、東盟親我為最次,我們要力爭後兩者,為解決南沙問題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