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譚慎格:中國會是明天的超級軍事大國嗎?

(2008-01-21 04:48:12) 下一個
中國會是明天的超級軍事大國嗎?

2008年01月21日  譚慎格


  2007年3月4日,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宣布,2007年中國的軍費預算將會比上年提高17.8%,總額為450億美元。中國政府已經在各種場合不斷向外界宣示:“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中國既沒有資金也不同任何國家搞軍備競賽,中國不是也不會威脅任何國家”。美國著名右翼學者譚慎格卻對此表示質疑,他聲稱,中國在軍隊現代化方麵投入的巨資使得中國正在向著世界一流軍事強國的方向大踏步邁進。

  國家戰略威懾力量

  譚慎格認為,中國的軍事力量構成中,最具威懾力的部分當屬解放軍的戰略火箭部隊。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第二炮兵部隊著手實施了一係列現代化改革,使其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從1996年開始,中國新型固體燃料近程彈道導彈的年生產速度提高了兩倍以上,甚至3倍。中國還部署了至少40枚洲際導彈瞄準美國。新一代車載機動型中程彈道導彈DF-21也已於1996年開始了戰備值班,目前二炮部隊正在開始裝備新型車載機動洲際彈道導彈,其中就包括射程達10000公裏的DF-31係列。DF-31的產量估計應當已經達到了每年10-20枚的水平。

  目前,中國海軍夏級彈道導彈核潛艇裝備的是第一代固體燃料潛射彈道導彈“巨浪-1”型,射程提高到8000公裏的新型“巨浪”導彈也將在3年內開始正式服役,裝備新型彈道導彈核潛艇晉級(094型)。此外,解放軍還將“大量使用新型常規和核彈頭的中程和中遠程彈道導彈,以應對任何地區突發狀況,並將進一步擴編遠程導彈部隊的規模”。

  中國核力量之所以會出現如此驚人的擴充速度,其戰略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提高中國核力量的二次打擊能力,從而提高對美國的戰略威懾和反擊能力。

  中國一直強調將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則,但一些美國專家卻相信中國其實保留了對台灣或外國幹涉勢力首先使用核武器打擊的權利。2005年,解放軍國防大學防務學院院長朱成虎少將在接受某媒體采訪時就曾直言不諱地表示:“如果美國決定幹涉,我們將堅決予以還擊。我們將對西安以東所有城市遭到摧毀作好準備,當然,美國也得做好中國摧毀美國數百個城市的準備”,這已經充分地表明了中國的立場。解放軍內部的軍事研究者們認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則嚴重限製了本國核力量的作戰靈活性,降低了本國的核威懾和反擊能力,因此一直試圖改變這一原則。

  在以上這些闡述和斷章取義的引用之後,譚慎格公開置疑中國多年來奉行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則,聲稱這一原則有可能隻是出於對外宣傳和消除美國政府和民眾的緊張感的目的而提出的。中國的核力量學說在常規和戰略彈道導彈的部署和使用原則方麵幾乎沒有什麽區別。此外,現代化水平和作戰能力不斷提高的中國核力量顯然已經遠遠超出了應對台海衝突的需要,已經擁有了可靠的“區域拒止”作戰能力,能在戰時對美國部署在日本、韓國和關島的前進基地和部隊實施有效打擊;也能為外交部門撐直腰杆,使其敢於采用更加強硬的態度來解決同鄰國的領土爭端。總之,中國新一代核武器係統的裝備部署對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武力投送能力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對美國的亞太盟國和友好國家的安全利益造成了威脅,並且破壞了本地區現有的軍事平衡。

  反衛星武器

  譚慎格認為,美國軍隊對於衛星等太空係統的依賴性非常強,而解放軍二炮部隊正在研發多種反衛星係統。2007年元月12日的反衛星試驗證明了中國並不打算同美國進行航天合作,而是通過輿論宣傳麻痹美國政府,從而實現“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目的,而且此次試驗還使距離地麵530英裏高空的極地軌道上增加了數千塊太空垃圾,每一塊太空垃圾都有可能會對運行在該軌道或該高度以下軌道的航天設施造成潛在的威脅,甚至有可能會徹底摧毀它們。

  元月12日的反衛星試驗之後,美國媒體關於五角大樓的各類報道大多都聚焦在這次試驗上,這反映了美國太空戰略研究人員對於對於中國反衛星武器項目的不安和恐慌感。除了動能反衛星裝置這類“硬”殺傷手段外,中國還在積極發展大功率地麵激光照射係統和大功率微波武器等。中國正在研發的小型衛星發射係統尤其引起了美國觀察家的關注,該係統具備將大量小衛星發射到緊臨美國關鍵太空設施——如情報、偵查和通信衛星等——附近軌道的能力,這些微型寄生衛星結構都比較簡單,或許就是一個個定時炸彈,其威力足以擊傷甚至摧毀運行在軌道上的美國衛星,這對於美國的國家安全來說將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巨大潛在威脅。這些項目表明中國在反衛星武器研製方麵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不僅種類繁多,而且技術水平先進。

  潛艇部隊:中國海軍最強大的“重拳”

  譚慎格認為,利用已經勘測好的水下航道,中國海軍潛艇可以悄無聲息地進入公海,而且幾乎完全無法被發現。2004年,美國情報官員公開承認,美國對於中國海軍元級新型常規潛艇研發項目事先毫無察覺。中國海軍另一種新型柴電潛艇宋級也具有十分優異的靜音能力,該型潛艇裝備了用於反航母作戰的重型遠程尾流自導魚雷。

  為了進一步說明中國潛艇部隊對美國的威脅,譚慎格聲稱,2006年下半年的解放軍潛艇和美國“小鷹”號航母遭遇事件是解放軍海軍的實戰模擬訓練,是中國刻意為之。他聲稱,2006年9月,中國海軍頂級潛艇指揮官、海軍副司令員丁一平中將派遣一艘宋級常規動力潛艇對美國海軍航母實施了模擬獵殺。美國海軍反潛部隊的各種先進設備在這艘潛艇麵前都成了擺設。“小鷹”號航母戰鬥群的反潛係統事先之所以未能發現這艘潛艇,主要是由於該潛艇采用了“守株待兔”戰術,在預定水域沉底潛伏了至少一天。

  中國潛艇在美國水下監聽網毫無察覺的情況下潛入日本附近海域並在上浮事件發生後安全避開了美日海軍反潛係統的全力追蹤,這充分說明中國潛艇部隊的遠洋巡邏範圍和強度可能已經遠遠超出了美海軍的估計,甚至可以說美國海軍現有的反潛跟蹤能力已經無法準確有效地跟蹤中國潛艇了。和元月份的反衛星武器試驗一樣,這次事件向美國政府傳遞出了一個明確的信息:中國是太平洋地區一支日漸崛起強大力量。

  目前,潛艇部隊已經被公認為中國海軍最強大的“重拳”。從1995年至今,中國海軍已經相繼裝備了共計31艘新型潛艇,其中包括2艘融合了俄羅斯先進技術的核動力潛艇。僅2005年,中國海軍就接收了8艘新潛艇,2006年又接收了包括新型宋級改進型和1艘元級在內的7艘新艇,這些新型潛艇在設計上顯然深受阿穆爾級潛艇的影響,均采用了包括艇體消聲瓦和大七葉側斜降噪螺旋槳在內的大量先進降噪手段。再結合前麵所提到的“不依賴空氣推進係統”,宋改和元級的水下自持力將提高到30天左右,美國目前的水下監視網很難跟蹤發現中國新型潛艇的蹤跡。

  除此之外,中國還有三個新型核潛艇的設計和建造項目。093型商級攻擊型核潛艇和094型晉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建造工作都已經開始。目前已經有兩艘商級核潛艇下水服役,還有3艘正在建造中,晉級彈道導彈核潛艇計劃建造5艘,另外還有5艘095型核潛艇——相當於商/晉級核潛艇的放大版——的研製工作也已經開始。再加上從俄羅斯訂購的改進型基洛級常規潛艇,中國海軍目前同時進行著的潛艇研製/采購項目至少有六個,這一發展規模和速度在和平時期是前所未有的。如果這些項目能在3年內完成的話,那麽到2010年,中國海軍將在太平洋地區部署至少34艘各型現代化潛艇——有分析人士甚至認為這一數字會達到50-60艘!而到2020年,中國毫無疑問將會擁有60艘以上的現代化高性能潛艇。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美國海軍在建的潛艇數量隻有3艘,而且具有潛艇建造能力的造船廠規模也在不斷減小。按照目前的潛艇建造計劃和退役時間表,到2020年,美國海軍的潛艇總數將下降到48艘,比五角大樓自己宣布的58艘的最低標準——根據這一標準,美國海軍目前的潛艇作戰行動需求中將有60%以上無法得到滿足——還要低17%。而到2027年,美國海軍的潛艇數量甚至將不足40艘。

  大規模的水麵艦隊擴張

  譚慎格聲稱,中國海軍在水麵艦隊的建設投資力度也非常大。2006年9月,中國海軍接收了從俄羅斯訂購的兩艘現代-II型導彈驅逐艦中的第二艘,其整體作戰能力遠遠超過了中國海軍之前購買的兩艘。

  2005年,中國海軍最新一型水麵戰艦下水,這便是傳聞已久的051C型旅洲級導彈驅逐艦,該驅逐艦裝備的防空係統的作戰半徑是中國海軍現有防空武器的兩倍以上。旅洲級驅逐艦的下水服役使得旅洋-I型(052B型,作戰定位與現代級類似)和旅洋-II型(052C型)國產新型導彈驅逐艦的組合更加完美,後兩種驅逐艦目前還在進一步發展中。從1994年開始至今,中國海軍相繼裝備了總計8個型號的國產新型驅逐艦和護衛艦,而從1998年至今,也已經有13艘新型護衛艦陸續下水並服役,正如一位美國國會分析人員所說的那樣,“在最近的幾十年裏,像中國這樣如此大規模地建造新型戰艦是絕無僅有的,在其他國家還沒有出現過”。

  中國的海軍裝備建設中還有兩個值得關注的方麵:航空母艦和兩棲攻擊艦,這兩種軍艦都是增強地區武力投送能力和向外界展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保證。這兩種戰艦在可能爆發的台海衝突中作用並不十分明顯。它們看起來似乎將主要用於在危急時刻或衝突時將中國的軍事力量投送至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瓦良格”號:中國第一艘航母?

  關於中國的航母問題,譚慎格很注意和五角大樓以及美軍情報機構保持論調一致,即,中國肯定將建造航母,而“瓦良格”號將是中國海軍第一艘具備作戰能力的航母。

  譚慎格稱,中國一度屬於機密的的海基航空兵發展項目似乎正在開足馬力實施中。其核心就是這艘排水量高達67000噸的龐然大物。2002年3月,“瓦良格”號航母結束了長達15200英裏的漫漫歸途,來到了位於大連的新家,一到那裏,就立即便被拖入到了位於嚴密保護下的中國海軍大連造船廠的幹船塢中。盡管中國仍不斷對外宣稱“中國完全有能力建造航空母艦,但是最終是否會建造還沒有做出最後決定”,但中國海軍航空兵顯然已經製定好了一張時間表。

  中國亞洲領導地位的象征——兩棲登陸艦

  在一個完整的海軍遠洋武力投送作戰模式中,擁有航母戰鬥群隻能算完成了一半的工作,而是否有能力將大批地麵作戰部隊運送至遙遠的登陸地點並完成登陸作戰則是另外一半。2003-2005年間,中國共建造了三款新型兩棲登陸類艦艇,包括19艘兩棲攻擊艦和10艘兩棲登陸艦。2006年12月20日,中國海軍迄今為止排水量最大的兩棲艦艇——071型兩棲船塢登陸艦下水。該型登陸艦的設計工作始於第十個五年計劃(2001-2005)期間,首艦於2006年下半年開工建造,僅用了不到半年時間便建造完成,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該型登陸艦預計最終將建造4艘。

  對於中國政府高層來說,如果未來東南亞或太平洋地區某國再次爆發反華暴亂的話,派遣海軍戰艦前往威懾並平息騷亂要遠比慌忙租用飛機或貨輪協助僑民撤離更加令人感到鼓舞;另外如果亞太地區爆發了局部衝突或動蕩,中國可以有效實施軍事幹預,這將對中國確立亞洲領導者的地位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同時還能夠向所有亞洲國家表明,解放軍時刻做好了抵禦任何外國侵略的準備。正如2006年12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會見海軍第十次黨代會代表時強調的那樣:“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在捍衛國家主權和安全,維護我國海洋權益中,海軍的地位重要,使命光榮。”

  台海空中天平已經傾斜

  譚慎格認為,盡管空軍的現代化速度與二炮部隊、航天部門和海軍相比稍顯落後,但比之1997年時已經有了本質變化。現在中國空軍擁有大約450架性能先進的現代化戰機,其中包括約300架俄製第四代戰鬥機蘇-27和國產仿製型殲-11以及76架蘇-30MKK戰鬥轟炸機。

  2007年3月,有報道稱中國空軍已經裝備了60架殲-10戰鬥機,生產總量預計將在250架左右。盡管該機的前置鴨翼在國產戰鬥機的設計中的確比較罕見,但是最引人注目的特點卻是該機所安裝的空中加油模塊。從2005年開始,中國空軍便已經開始了戰鬥機部隊的大規模空中加油訓練,參與訓練的還包括部分國產殲-8戰鬥機。

  隨著第四代戰鬥機部隊的規模不斷膨脹,台灣海峽上空的戰鬥機質量和數量天平正在逐步向解放軍空軍傾斜。五角大樓估計中國已經在台海地區部署了超過700架各型戰機。而海峽另一邊,台灣空軍隻勉強擁有大約320架第四代戰鬥機和120枚AIM-120型中程空空導彈——平均到每架F-16身上還落不到一枚AIM-120。有美國官員私下裏曾表示,“如果他們用AIM-120打下了一架蘇-27之後還想再幹掉一架的話,那就隻能舍命撞機了”。當然,這裏還有一個前提就是在台灣飛行員開火之前,自己還沒有被中國空軍的蘇-27戰鬥機或SA-10、SA-20以及俄製S-300PMU2型中遠程防空導彈打下來。

  裁軍+精兵=中國現代化陸軍

  中國的常備軍數量高達164萬,位居世界第一,現在也正在開始全麵實現現代化。作為實現軍事現代化目標的重要步驟之一,同時也為了向外界表明中國對實現軍事現代化的巨大信心,北京對解放軍實施了大規模裁軍,軍隊總員額由原先的184萬下降到了164萬(不包括武警部隊)。實際上,中國政府也並未忽視對陸軍的關注,陸軍的大規模削減不僅不會降低其作戰能力,相反將有助於進一步提高整體戰鬥力水平。

  解放軍地麵部隊的現代化進程包括對組織結構、人員訓練、作戰條令和後勤保障等幾個方麵的深度改革。武器裝備也正在進行著全麵的更新換代,現役的96式主戰坦克正在逐步被性能更加先進的98式所取代,許多專家認為後者的整體作戰性能已經超過了美國陸軍現役的M1A2主戰坦克。除此之外,中國陸軍還換裝了大批新型俄製和國產軍用直升機、無人機、自行火炮、新型防空導彈、用於特種部隊作戰的小型全地形車和新一代的輕型裝甲車/步兵戰車族。此外,解放軍還正在研製一款新型兩棲氣墊攻擊艇,能夠運載60到75噸各類物資或一輛全副武裝的主戰坦克實施登陸。

(譚慎格,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政治上親民進黨---我was一個兵)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