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漫談海基對陸攻擊導彈 zt

(2008-01-20 10:35:37) 下一個
漫談海基對陸攻擊導彈

2007年11月28日 搜狐軍事 來源:現代艦船-軍事廣角

漫談海基對陸攻擊導彈

  作者:(澳大利亞)喬治-麥奎爾   編譯:司馬


  在海軍發展的最初歲月,其擔負的主要任務是控製海上交通,同時作為輔助性的軍事力量向地麵部隊提供輸送、後勤保障和火力支援。海軍還能實施戰略打擊,攻擊敵方的港口、軍事設施和地下工事等。隨著時光的流逝,技術的進步為解決老問題提供了新方法,使得海軍履行上述使命的能力也得到增強。機械動力、黑色火藥、後膛裝彈武器、通信和傳感係統的發明、以及海基空中力量的建立,廣泛地影響到打擊近岸目標的數量、精度和效用。

  20世紀中葉,隨著技術的迅猛發展,航母與高性能飛機取代戰列艦成為主要的海上兵器係統。盡管航母誕生初期,其職能主要是為艦艇編隊作戰提供支援,但是航母很快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證明了其作為支援對地攻擊飛機的平台所具有的價值。的確,自1945年以來,這已成為航母的主要作戰職能。在那些擁有航母的國家參加的多數戰爭中,都實施過海基空中打擊。隨著遠程、高性能陸基和海基打擊飛機的發展,加上核武器和精確製導武器的湧現,使得在執行戰略打擊任務方麵,比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轟炸效果更佳,飛行員損失也更小。但是,與以往的戰列艦一樣,也隻有那些最富裕的國家才能裝備得起航母及其所搭載的打擊飛機。在對陸打擊方麵,海上發射的對陸攻擊導彈正在迅速起到飛機的作用。這些導彈正在成為打擊那些高風險、高價值目標的首選武器,尤其是在戰役初期,還未奪取目標區域的空中優勢的時候。

  隨著1972年美國和蘇聯簽署了首個《限製戰略武器條約》,彈道導彈的擴散受到了限製。於是,美蘇兩國海軍開始更加關注海基精確對陸攻擊巡航導彈的發展。目前,英國皇家海軍和美國海軍裝備的RGM/UGM“戰斧”巡航導彈於1986年正式服役。“戰斧”巡航導彈的首次實戰運用是在1991年的“沙漠風暴”行動中。當時,共向向伊拉克境內的目標發射了288枚“戰斧“式巡航導彈。此後,美國又向伊拉克、波斯尼亞、塞爾維亞和阿富汁境內的軍事目標先後發射過1545枚“戰斧“式巡航導彈。與“戰斧”式巡航導彈處於同時代的是俄羅斯和印度海軍裝備的3M10/3M54“格蘭納特”導彈。目前正在研發的海基對陸攻擊巡航導彈包括美國的“斯拉姆”、德國的“金牛座”、法國的“斯卡普”巡航導彈、俄羅斯的3M51“綠鬆石”和中國的HN-2/H-3/HN-2000。

  目前,地區性國家裝備的陸基飛機,如澳大利亞皇家空軍目前裝備的F-111s戰機,其局限性在於,這些飛機在攻擊對手境內的目標時,數量有限的飛行員和飛機本身需要暴露在敵人的火力之下才能攻擊,因而會麵臨嚴重的威脅。鑒於第三、第四代作戰飛機的造價越來越昂貴,集格鬥、打擊、近距離空中支援等性能於一身的多用途戰機,現在已成了通用的基本標準。造價高昂的先進戰機和有限的國防預算致使大多數地區性國家無力購買。戰機成本過高和有限的飛行員人數決定飛機應該在關鍵時刻扮演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執行對地攻擊任務麵臨高風險性時。還需認真考慮的是,營救被擊落的飛行員時,還需要動用資源,其他人員也會麵臨生命危險。將被俘的飛行員遊街示眾,可在國際媒體上撈取政治好處,這在過去幾十年的衝突和危機中已得到了充分體現。而海基對陸攻擊導彈的主要優勢就在於,既能對防護嚴密的敵首要目標實施精確攻擊,又不用擔心會損失飛行員和戰機。

  與海基導彈相比,動用有人駕駛作戰飛機執行對陸攻擊任務,其關鍵優勢體現在出動架次上。它們可在一天內多次往返基地,重新裝載武器和執行新的任務。而且,作為多用途作戰平台,這些新任務還可能涉及偵察等不同的使命,而對陸攻擊導彈則是專門執行單一任務的武器係統。飛機能迅速轉場到一個新的作戰區域,這也是其一大優勢。如果說艦艇和潛艇至少需要經過幾英裏以上的航行才能使攜帶的導彈進入攻擊射程,那麽作戰飛機則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能做出最迅速的反應。此外,假設水麵艦艇正在護送一支兩棲登陸或支援特遣隊,則麵臨的問題很可能是:要麽特遣隊更接近目標海岸,從而增大了艦艇受到攻擊的威脅;要麽水麵艦艇離開特遣隊啟航,則又會削弱對特遣隊的保護。

  陸基飛機在打擊範圍之內需要一個安全的機場。即使能進行空中加油,飛機的航程也是有限的,因為一旦出現技術故障、惡劣天氣或敵人的行動妨礙了空中加油,就不得不保持充足的燃料以返回距離最近的友鄰空軍基地。而且,也不應低估機場的維護、防護和正常運行所耗費的資源,因為這些機場經常被敵人列為重點打擊目標,特別是在受到政治和地理因素製約而缺乏就近的基地時。此外,波斯尼亞、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情況還表明,政治上的敏感有可能促使東道國不會提供必要的支持,以使打擊飛機能進入目標攻擊航程。這會影響到沒有航母的國家實施對陸攻擊的能力,因為從本國空軍基地起飛的陸基打擊飛機有可能麵臨作戰半徑不足的情況。相反,盡管戰機存在著明顯的速度優勢,但根據1982年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艦艇和潛艇可以到達地球表麵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區,其停泊和續航能力遠勝於作戰飛機。因此,裝備海基對陸攻擊導彈的艦艇和潛艇,可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持續打擊地球表麵上的幾乎任何陸地目標,也無需防護戰區內或附近的作戰基地。

  氣象條件有可能使打擊飛機的作戰能力大打折扣,尤其是短距起降的多用途飛機在廣闊的範圍內執行任務時。以下四種場所需要考慮天氣因素的影響:打擊飛機起飛的機場;加油機起降的機場;目標區域;空中加油區域。作為一個極端的例子,在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中,由於受天氣的影響,78天的戰役中僅有21天適合執行空中作戰任務。但氣象條件很少像影響戰機那樣影響巡航導彈的作戰,隻有在颶風類型的天氣狀況下才會限製其使用,或是影響水麵艦艇發射導彈。而潛艇從水下發射導彈,就可避免出現類似的情形,從而進一步增強了執行任務的能力。鑒於這些極端惡劣的天氣條件很罕見,因此指揮官可憑借導彈在幾近任何時候攻擊目標。許多現代武器係統使用複合製導模式,如電視成像製導、GPS製導和雷達製導,以便在主要的製導方式因天氣影響而性能下降時,其它製導方式仍能引導導彈進行攻擊。

  如果不是預設的打擊目標,如偶然發現的目標,則有人駕駛飛機的打擊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去計劃和落實。這是因為作戰飛機需要設計好攻擊目標和返航的路線,而且飛機也要作好作戰準備,還要向飛行員下達作戰指令。如果執行任務時還要進行空中加油,則反應時間還會進一步延長,這樣就可能失去對瞬時的戰略或戰術目標的打擊。當今一代的對陸攻擊導彈具有反應迅速的操作係統,使其在打擊稍縱即逝的目標時具有明顯的優勢。眾所周知,飛機完成任務後必須選擇一條安全的航線返回,這也是執行任務中最危險的一環。而導彈則是一種單程武器,不需要進行空中加油,也不容易受敵方地麵火力的影響。艦艇的團隊作戰、人員訓練有素和大範圍的實時通信等特性,也使其能更靈敏地捕捉稍縱即逝的目標。因此,對於時機很關鍵的目標而言,除了已經作好一切作戰準備的飛機外,海基導彈比其它任何打擊方式都能更快地捕捉戰機。

  海基導彈最大的弱點是沒有返航能力,也不能在短時間內為發射平台再裝彈。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在海上為導彈重新裝彈並不切實可行,因為這有可能破壞彈體和導彈艙的精密公差,而返回港口重新裝彈就要脫離作戰崗位數天到數周時間。由於水麵艦艇和潛艇是多功能的作戰平台,這一重要影響又會被放大數倍。例如,水麵艦艇的損失,會削弱指揮官的防空、反艦和反潛作戰能力,降低為地麵部隊提供火力支援的力度。因此指揮官必須將海基對陸攻擊導彈當作更為有限的資源去使用。

  與其它新技術一樣,例如源於商用的信息技術正推動著網絡中心戰的發展,導彈技術的迅猛發展也為地區性海軍力量增強現有作戰能力提供了機遇。對地區性國家而言,國際規約如《導彈技術控製製度》和《瓦森納協議》,並未限製獲取這樣的能力。

  遠程海基對陸攻擊導彈有可能擔負以往由有人駕駛飛機遂行的戰略打擊任務,但還不能完全取代飛機的這種作用。這兩種打擊方式差不多都真實地反映了彼此間相對存在的優缺點。它們具有互補性,但無法互相取代。現代打擊飛機的造價日益昂貴,高性能麵空導彈的不斷擴散,以及在高風險打擊行動中越來越難以承受人員的損失,這一切都意味著對未來作戰方式的選擇更需深思熟慮。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