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蘭德公司眼中的中國國防工業 zt

(2008-01-20 10:31:11) 下一個
蘭德公司眼中的中國國防工業

2007年11月28日 搜狐軍事 來源:現代艦船-軍事廣角


  中國的國防工業提高很快,正試圖縮小與美國的技術差距。
  ——蘭德公司

  蘭德公司眼中的中國國防工業

  (美)羅傑-克裏夫  彭濤 王昭薇 編譯

  編者按:本文是美國蘭德公司政治學研究員羅傑•克裏夫2006年3月16日在美中經濟與安全問題審議委員會上所作的證詞。編譯此文,旨在向廣大讀者介紹美國主流戰略研究機構對我國國防工業發展的主要觀點和最新研究成果,並非代表本刊同意或證實文中觀點與數據。

  自上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整整二十年間,西方人普遍認為中國國防工業毫無生機可言。除了能自行研製彈道導彈和反艦導彈等少數武器係統外,其他武器裝備均是出於50年代蘇聯的技術和設計。但在90年代末之後,中國國防工業部門開始製造越來越多現代化的武器裝備。盡管這些裝備的性能落後於美國在研的武器係統,但是與美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所生產的武器性能相當,而正是這些七、八十年代生產的裝備,構成美國當前武裝力量的主體。如果美國希望將來在軍事上繼續領先中國,那麽就需要不斷改進現役武器係統,加緊研製比中國下一代主戰武器還要尖端的軍事裝備。

  中國國防工業的曆史沿革

  在蘇聯的幫助下,中國國防工業起步於上世紀50年代,同時中國還照搬蘇聯的經驗模式,將國防工業置於政府的直接控製之下。除了第六機械工業部在1982年被改組為一家國有企業——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之外,這種結構一直持續到上世紀70年代末。雖然之後中國開始進行經濟體製改革,但是國防工業,尤其是涉及民用的國防工業則繼續保持部委管理的地位沒有動搖。直到1993年,這種政企不分的狀況才得以改善,大多數政府直接管理的國防工業部門也隨之被重組為若幹個大型國有企業集團,其名稱和功能分別是: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主要負責研發和製造戰鬥機等航空飛行器;中國航天總公司,主要負責研發和製造導彈與太空係統;中國北方工業總公司,主要負責研發和製造地麵武器係統;中國核工業總公司,主要負責生產民用和軍用原子能係統。而政府直接控製的國防工業領域僅限於兩大部分——處於國防科工委與人民解放軍雙重領導之下的中國核武器科研機構,以及由電子工業部管理的中國國防電子科研機構。為進一步改善國防工業的運行狀況,1999年,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中國航天總公司、中國北方工業總公司、中國核工業總公司以及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各自分解為兩家獨立的公司。2002年,中國國防電子研發機構也被改組為一家國有企業——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通過上麵的介紹可以看出,中國目前的國防工業主要由11家國有集團公司,另外加上核武器科研機構構成。

  在改組軍工企業的同時,中國還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對國防工業體製進行了改革。第一項改革是重組國防科工委。老國防科工委始建於1982年,具有軍民兩種特性,它不但參與軍事裝備的采購決策,而且直接管理軍工企業。1998年3月,中國政府取消了老國防科工委,代之以采用相同名稱但由國務院控製的機構。新國防科工委的任務包括協調軍方與軍工企業的采購談判、軍方通過國防科工委協調各軍工企業的項目競標、確保企業嚴格履行合同等等。此外,新國防科工委還負責管理若幹所與國防相關的大學、學院及西南工程物理研究院(該院主要研究核武器)。另一項改革是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總裝備部於1998年4月創建,主要職能是監督和管理人民解放軍的武器係統采購,並對武器裝備實施全壽命管理。通過取消國防科工委的采購功能並設置總裝備部,可以看出中國將武器裝備的製造方與采購方區分開來,這種調整使采購係統結構進一步合理化,目標在於減少利益衝突和腐敗。通過給予軍方采購武器的權力,迫使軍工企業對軍方的需求保持較之以往更加靈敏的響應,至少在名義上,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進步。當然,總裝備部和國防科工委實際上同屬於更高層次的政府機構,因此總裝備部並非是一個完全獨立自治的主體。這一弊病必然會削弱中國國防工業改進產品質量、降低產品價格的動力。

  除了重組企業與革新體製之外,中國政府在過去幾年中還采取了其他一些激發軍工企業生產能力和效率的辦法。例如通過市場競爭,淘汰了一些虧損企業,分流或者下崗了一批軍企職工,從而達到減員增效的目的。當前,11家大型國防工業企業集團實際掌控著中國幾乎所有的軍工企業及其下屬子公司,許多這樣的子公司都必須要自謀生路,自負盈虧。

  中國國防工業實力的提升無疑得益於快速發展的科技能力、經濟實力以及掌握先進技術的科學家、工程師及管理人員隊伍。隨著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步伐加快,導致在中國出現越來越多具有現代化製造工藝、先進生產管理和質量控製技術的公司(這其中既有外資企業也有中國人自己開辦的企業)。盡管這些公司所采用的技術並不一定與國防相關,但它們構成了中國整體經濟環境的一部分,而中國國防工業根植於這種環境,並從中獲取了先進的製造技術與管理經驗。與之類似,隨著中國的各類大學及技術學院更傾向於采取西方式的教學和科研手段,它們也培養出越來越多受過良好訓練、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科學家、工程師及技術人員。同時由於國防工業企業的薪水與工作條件不斷得到改善,也越來越能吸引高素質的大中專畢業生、具備較高技能的社會雇員,以及在國外學習和工作的中國人。

  近年來中國國防工業最為顯著的一個變化是政府的大筆投入。眾所周知,中國的國防預算在近十年來增長很快,相比之下,國防預算中關於采購的經費增長幅度則還要大些。根據中國官方提供的數據,2000至2003年間國防預算平均每年以超過16%的速度增長,而武器裝備采購經費增長幅度更是超過了18%。

  中國國防工業的發展成就

  很難一一列舉推動中國國防工業發展的諸多積極因素,但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確在實質上提升了中國國防工業的質量水平。盡管中國當前尚不具備挑戰軍事強國的技術優勢,但她現在已經能夠製造一些堪比美國的現代化武器裝備。例如, 98型坦克在性能指標上與西方國家所裝備的主戰坦克相差無幾;兩種在建的新型驅逐艦可能已經具備類似美國“宙斯盾”的防空能力;在建的兩種新型柴電潛艇也十分先進,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中國新一代攻擊核潛艇,預計這種新型潛艇與美軍現役的“洛山磯”級潛艇性能相當;此外中國海軍裝備的C-802反艦導彈與美國現役的早期“捕鯨叉”導彈性能十分接近。

  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尤其迅猛。在俄羅斯的幫助下,沈陽飛機工業集團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生產Su-27型戰鬥機,這種飛機具有與美國的F-15相匹敵的性能。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輕型戰鬥機——J-10的各項戰技指標均達到了最初的設計水平,性能堪比F-16。PL-9紅外自引導空空導彈與美國2004年年底列裝的AIM-9M“響尾蛇”性能類似。新型主動雷達引導導彈——PL-12的研製工作也取得了重大進展,這種導彈與美國AIM-120“先進近距空對空導彈(AMRAAM)”水平相當。另據可靠消息,中國正在開發一種早期預警與控製飛機,其性能更是與美國“機載預警與控製係統(AWACS)”難分伯仲。

  其他一些在研的武器項目還包括:一種類似俄羅斯SA-10以及美國早期“愛國者”的地對空導彈係統、與美國“戰斧”係統性能相似的新型巡航導彈,以及一種高速反輻射導彈。

  也許中國最著名的武器裝備還是其極具威懾力的短程常規彈道導彈。中國短程常規彈道導彈的保有量位居世界第一,導彈的戰術性能也比較先進。這些導彈采用固體裝藥並配備公路機動發射架,具有反應迅速、機動性強、命中精度較高(最新型號的命中精度低於50米)等特點,很難對其鎖定並實施有效攻擊。

  盡管近年來中國國防工業的現代化進程很快,但仍然不清楚中國技術革新對此貢獻有多大。眾所周知,中國國防工業缺乏創新能力,上述所有武器係統都由他國首先研製,其中一些武器早在中國開始製造前十多年就已生產。中國從俄羅斯和以色列等國獲得了許多技術上的幫助,甚至還進口了許多用於製造這些武器的整套設備。以短程彈道導彈為例,盡管中國的保有量世界第一,但並不意味著其他國家就沒有能力生產部署此類武器(美、俄沒有生產部署此類武器的原因之一是1987年簽署的《中導條約》禁止兩國部署射程在500公裏至5500公裏的陸基中程導彈,同時還禁止部署配備常規彈頭、射程超過500公裏的空基和海基導彈)。然而,並不能因為中國缺乏武器係統的獨創能力就認為其國防工業脆弱不堪。一般而言,在已經開發出成熟技術方案的情況下,從他國或公司引進現成的技術和設計要遠比自己閉門搞開發合算得多。由於能夠從俄羅斯、以色列以及其他國家獲得先進的技術援助,因此對中國來說另起爐灶意義不大。

  此外,盡管不斷引進他國武器裝備,但中國國防工業並非僅僅滿足於簡單引進,而是盡量對其進行消化吸收。中國確實從俄羅斯和以色列獲取了重大技術援助,但是很多技術改造都是其自身努力的結果。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樣,中國的彈道導彈計劃幾乎從未得到國外的直接援助。最近,有消息披露中國正在研製用於攻擊海上移動目標的彈道導彈,如果此舉成功的話,將證明中國擁有獨特的、空前的軍事實力。

  中國國防工業的創新能力隻有當她逐步縮小與世界軍事強國之間的差距時才會真正顯現。需要指出的是,中國越是接近世界軍事強國,她從國外所能獲得的技術援助就越是有限。擁有技術優勢的國家或公司不願意與中國分享最尖端的科技,是因為擔心這樣做會抵消自身的軍事優勢,削弱競爭能力。

  中國國防工業前景展望

  雖然近年來中國的國防工業進步很快,但前進的道路依然坎坷。例如,中國至沒有專用武裝直升機;不具備有效反潛作戰能力;短期內不太可能擁有隱型飛機;沒有美、俄、以色列等國早已擁有的外紅引導超高速空空導彈;缺乏美國空軍所裝備的高精度空對地攻擊彈藥等等。對於中國而言,若想在東亞地區挑戰美國的軍事優勢,還需要解決一些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且,正如上文中所指出的那樣,盡管從外國引進先進技術要遠比自己搞開發節省資源,但由於中國已開始接近最為頂尖的科技,因此未來縮小技術差距的道路將會越走越昂貴。在另外一份蘭德公司的研究報告中,我們估計在2025年之前,中國所能利用的國防資源將無法與美國當前所擁有的國防資源相提並論。

  此外,中國的國防工業一直被一些結構性問題所困繞,如果得不到妥善解決,必將製約其有效性和創新能力。在所有這些結構性問題中,有兩個問題尤其突出。第一,軍工企業之間缺乏有效競爭。例如,所有的雙發戰鬥機都由沈陽飛機工業集團製造;所有的單發戰鬥機都由成都飛機工業集團生產;幾乎所有的空對空導彈都由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製造;所有的反艦巡航導彈都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三研究院生產等等。正如我們在美國某些壟斷行業中所發現的那樣:較之競爭的環境,缺乏競爭的壓力將減緩創新的步伐。第二,幾乎所有的軍工企業都屬於國家所有。私有企業會因為資本投入而承受極大的創新壓力,然而國有企業則不然。與許多國有企業一樣,軍工企業雖虧損嚴重但卻不會受到懲罰。虧損軍工企業不允許破產,由國家提供補貼或銀行貸款以彌補收支差額。這種缺乏財務約束的行為不僅使軍工企業失去了減虧動力,也難以使其形成創新動機。

  我們認為,隻有當中國采取切實步驟允許武器開發商展開全麵的競爭,才有可能逐步縮小與世界軍事強國之間的技術差距。我們還認為,隻要美國有關部門繼續研製先進的武器裝備,中國的國防工業就難以挑戰美國的軍事技術優勢地位。

  中國國防工業所取得的成就十分顯著,其潛在的戰略意義十分巨大。盡管上文剛剛指出,隻要美國有關部門不斷製造出先進的武器裝備,中國國防工業就難以獲得挑戰美國軍事優勢的機會。但是倘若美國軍方不能有效提升其技術水平,十年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就有可能裝備更加先進的武器係統,並在東亞地區挑戰美國的軍事優勢地位。雖然在2025年之前中國所能利用的國防資源無法與美國同日而語,但是如果中國集中精力發展東亞地區的區域性作戰實力,並且放棄投資開發遠程投送力量,例如航空母艦、重型轟炸機、戰略運輸機以及兩棲攻擊艦艇等,那麽到2020年即便中國無法裝備目前美軍所普遍裝備的現代化武器,但至少也將具備一定規模。同時中國擁有獨特地緣優勢——地處於東亞,而美國若想抵達該地區則需繞半個地球。未來美國能否保持當前這種對華軍事優勢,將取決於美國能否開發出更加先進的軍事裝備以替代美軍現役武器係統,這些新型軍事裝備也應該在性能上遠勝於中國下一代主戰武器。《現代艦船-軍事廣角》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