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烈士回家-《集結號》原型人物王艾甫事跡原委
2008年01月18日 新華網 來源:沈陽日報
王艾甫,太原市的一名普通退休幹部,一個偶然的機遇,他得到了四大本解放戰爭時期太原戰役陣亡將士登記冊和夾藏其中的84份未發出的陣亡通知書,從此踏上了為烈士尋親之路。風雨十年,足跡遍布十餘省區,不惜傾家蕩產,影響各界廣泛參與,終於為60多位陣亡烈士尋到了親人,讓他們的親人們得到了一份遲到的心靈慰藉和一份永恒的光榮。王艾甫的義舉感動了無數人,去年他入圍CCTV“2006感動中國”人物評選候選人。
不期而遇
太原市工人文化宮,是太原市規模最大的文物舊貨市場。
王艾甫是太原市有名的收藏家。1996年春天的那個星期六,王艾甫一大早就趕過來,沿著長長的市場走過去。當他在翻揀一個小販裝滿廢紙舊書的麻包的時候,幾乎是順手一摸,一樣東西就拿在手裏,是一個泛黃的冊子。
“太原戰役”、“陣亡”幾個字在他眼前晃了晃,他以為自己是眼花了,停下手定睛看時,剛才並沒有看錯,上麵清楚地寫著“六十八軍太原戰役陣亡將士登記”幾個字。
這怎麽可能?開什麽玩笑?這樣的東西怎麽會出現在這裏?
王艾甫曾經是一位軍人,有過不短的20年軍齡。他怎能不明白這東西是一件什麽東西?
十多年之後,王艾甫都無法忘記那一刻特別複雜的心情,不解,疑惑,吃驚,還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憤怒。
接著,又有一本從廢紙堆裏找了出來,他幹脆讓小販把麻包全部倒出來,把麻包掀了個底朝天。這一切,小販都看在了眼裏。
一共找到四大冊,還有一個小本,是《烈士大功功臣及幹部生平事跡登記》。“多少錢?”他問小販。“照顧你,3000。”王艾甫沒防他這樣獅子大開口,後悔已晚。
“就這個價,你要就要,不要就放下。”說著話,小販的手已經伸過來。王艾甫趕緊將這些東西往懷裏一摟,別說是要取回去,看那意思,就是摸都不想讓他摸一下。王艾甫說:我當時根本不想再讓他粘一下手。怕他髒了這東西。
同類型的戰爭文物,若放在平時,整麻袋拆開往往一元三本論堆賣的,至多五元十元一冊。
時任山西省檢察院招待所所長的王艾甫,3000元就將近一年的工資收入。
王艾甫用3000元錢買了一堆死人名單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舊貨市場,都說他真是發神經!
管他別人怎樣議論紛紛,王艾甫什麽也不想,急匆匆地趕回家,隨即整理這些東西,直到這時候,那84份未發出的《太原戰役陣亡通知書》才從一個登記冊裏輕輕地滑落下來。
他一張張分撿出來,待他細看清楚這是些什麽貨色時,像冷不防有一粒子彈迎麵飛過來,被準確擊中,他徹底震驚了。
上麵列有陣亡將士姓名、年齡、籍貫、犧牲的時間和地點,這些烈士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北、湖南、山西等省,還有一名來自當時的“香港縣”,另外還有29人籍貫不詳,他們大多來自農村,年齡在20歲上下,有的還注有部隊對其作戰表現的簡短總結。通知書上赫然注明“未發出”三個字。
王艾甫不由得發出一聲浩歎!這怎麽可能呢?
陣亡通知書還沒有發出去,就意味著死訊還沒有抵達親人那裏。1949年4月,到1996年4月,整整47年,84個烈士的親人對烈士的牽掛永遠定格在47年前。
這一夜,王艾甫徹夜未眠,眼裏淚光閃閃。
求證真偽
王艾甫找到原山西省軍區原黨史辦主任高榮貴。
高榮貴確定無疑地對王艾甫說:這些東西,是真的。
高榮貴分析說:84份陣亡通知書都是油印而成,印跡墨色比較粗劣,是當時普遍采用的油墨;紙張不統一,很雜,有連史紙,有高麗紙,還有鄉間作坊土製的草紙,甚至是廢紙二次利用,而且顏色都不統一,這正反映出戰爭環境下物資匱乏的情形。
第二就是印章,當時軍隊的印章雖然變動比較大,但一級和一級的形狀不一樣,都有嚴格的規定。所以,陣亡通知書和烈士登記冊上麵各級的印章不統一,實際上是造表單位的級別不同。
高榮貴分析說,雖然太原戰役結束了,但是全國的解放戰爭還在繼續,部隊的調動頻繁,沒有及時發出的陣亡通知書有可能就遺留下來,最後流落到民間。這是一種可能。
而戰役結束之後,來不及及時辦理的善後事宜就移交地方,地方政府當時根本沒有什麽正規的辦公場所,今天在這裏,明天又在那裏,大部分就在老鄉家裏,或者,辦理移接交的同誌就犧牲了,這批東西也就流落在了民間。
王艾甫又拿著這些東西,輾轉找到1949年太原戰役時任十四軍副軍長的王立崗將軍。老將軍百感交集。他確定無疑地說,這都是真的。你看,部隊的公章當時就是這個樣子,橢圓形,印泥紅不紅黑不黑,假不了;當時裝訂就是這樣裝訂,有的還疊起來,不正規。再說填寫的墨跡,不是墨水,是顏料調和水用蘸筆填寫的——那時候到哪裏找墨水啊!老人再一次肯定說,沒問題。
84份陣亡通知書,有24名烈士的通知單上除了姓名和部隊番號外,其餘幾項欄目裏留著大片令人心痛的空白,連是什麽地方的人都看不出來。老將軍告訴王艾甫,太原戰役前的晉中戰役和太原戰役清掃外圍階段,有一大部分國民黨軍隊反正投誠、或者俘虜之後參加的解放軍,這批人被稱為“解放戰士”。還有的是在陣地上俘虜投降然後參加咱們部隊,剛脫下國民黨軍服換上解放軍軍裝就投入戰鬥,根本來不及造冊登記上報,如果沒有同鄉或者戰友活下來,有的連姓什麽都不知道,遑論籍貫生平?
王立崗老人感慨地對王艾甫說,老鄉們把自己的娃娃送到部隊,娃娃犧牲了,就相當於把一個家裏的頂梁柱折斷了。娃娃犧牲在戰場上,家裏還不知道,這是什麽滋味?尤其是那些從國民黨部隊投誠過來的烈士們,他們的家裏還一直以為他們參加的是國民黨部隊,恐怕一輩子都擔著一個惡名抬不起頭來。
老將軍的一席話,王艾甫感到非常震驚。
求證真偽之後的那段日子,是王艾甫一生中最難熬的日子。他一想起那些被自己珍藏在鐵皮櫃子裏的陣亡通知書,心上就像壓著一盤石磨一樣寢食難安。
就這樣,王艾甫萌生了為烈士尋找親人的念頭,他甚至覺得,那些犧牲在太原戰役戰場上的戰士,就是自己的戰友。
送烈士回家
2005年10月5日下午,尋找“雲縣雙郝村”戴虎親屬。然而,戴虎烈士的籍貫是“湖北省雲縣”,湖北省根本就沒有這樣一個縣份。《武漢晚報》記者湯華明分析,“雲縣”很可能就是今天的雲夢縣。根據當地政府提供的該縣解放初期行政轄區資料,湯華明確定“雙郝村”就是隔蒲潭鎮的鍾垸村。
鍾垸村村民委員會主任介紹說,這個村子在解放前夕確曾有一人當兵走了,一走就再沒有音信,不知道死活了。如今他還有兩個70多歲的叔伯兄弟健在。湯華明一下子興奮起來,沒有片刻遲疑,在村主任的帶領下,在一片棉花地裏找到了75歲的郝章群老人。說明來意,老人愣了愣,哭了。
老人說:“載虎哥是1948年冬天從武漢當兵走的,這一走就沒音訊了。全家人曾在孝感、武漢找過幾年,都沒有下落……載虎哥大我5歲,活到現在該是81歲的人了。
原來,陣亡通知書上的“戴虎”,真名叫做郝載虎。湯華明核對從王艾甫那裏帶回來的資料,老人敘述的郝載虎的年齡和參軍時間相吻合,他才打消了疑慮。
王艾甫聽到湯華明的電話,激動得要跳起來,不禁老淚縱橫。
10年尋親,終於邁出第一步。
戴虎的陣亡通知書上,“安葬地”一欄標明:陽曲縣十裏鋪牧畜場”。可是,據當地老人講,20世紀50年代,寄存的烈士墓就遷到了烈士陵園。
幾千座烈士墓塋,一座座排查過去。終於發現了戴虎烈士的墓地。王艾甫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之後,搞了一個簡短的祭奠儀式。這個儀式,實際上是未發出通知書的幾十位太原戰役陣亡烈士回家的開始。
2005年11月8日,湖北省雲夢縣鍾垸村下起了一場小雨。莫非天亦為烈士垂淚嗎?
全村的人幾乎都趕到了村民郝章群的家裏,大門帖著大紅的對聯。他們甚至在村口掛了10萬響的鞭炮準備迎接遠方的客人,還有一班吹鼓手在那裏待命。王艾甫事後才知道,這個村子幾十年都沒辦過如此盛大的集會。
當湯華明帶著王艾甫一行人穿過綿綿細雨出現在村民們視野中的時候,一時間鼓樂齊奏,全村人都從村裏湧出來,佇立在村頭。
王艾甫一進門,就發現堂屋牆下平常供奉著祖先靈位的神龕香燭齊備,供牲儼然,隻是神主之位還空在那裏。他一下子明白了這份56年前未發出的陣亡通知書的分量。
郝章群和弟弟莊嚴地接過王艾甫遞過來的陣亡通知書和烈士墓地照片,一臉肅穆,恭敬地將它們送到神位前,然後焚香祭拜,禮敬如儀,全村人隨後分別祭拜。
郝章群向王艾甫深深地鞠了一躬。“多虧了您的幫助,才知道載虎哥參加了解放軍,而且是革命烈士,載虎哥犧牲得光榮啊!”郝章群甚至向王艾甫表示,他們親屬沒有任何要求,我們就要這份榮譽,讓子子孫孫知道,我們村裏出過這樣一位英雄!(摘自《送84位烈士回家》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魯順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