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西方前軍事首腦合謀"應對中國挑戰" 擬建理事會 zt

(2008-01-17 03:58:31) 下一個
西方前軍事首腦合謀應對中國挑戰 擬建理事會

2008年01月16日 新華網  來源:參考消息


  【路透社布魯塞爾1月1 4日電】西方國家幾位前軍事首腦14日在布魯塞爾呼籲北約成員和歐盟攜手成立一個單一的安全事務“理事會”,以應對恐怖主義威脅和“來自中國和伊朗的安全挑戰”。

北約軍事委員會前主席瑙曼、英國前三軍參謀長英奇、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前主席沙利卡什維利、法國前三軍參謀長朗紮德、荷蘭前三軍參謀長布雷芒在向德國馬歇爾基金會提交的一份報告中說,北約、歐盟或某一個國家都沒有能力獨自處理新的安全威脅,但建立新的安全機製又耗時太長。

因此他們認為,可以在西方現有的國際組織內尋找采取協調行動的基礎,首先應成立一個由美國、歐盟和北約組成的政治級別最高的指導理事會,以此作為朝建立一個新的、成員更廣的跨大西洋組織邁出的第一步。報告沒有具體說明該理事會將如何發揮作用,隻是提到美國作為北約成員所享有的“雙票權”將促使美國更多地參與這一國際問題的討論。

報告還警告說,中國正準備利用“金融武器”擴大在非洲的地緣政治影響,而且隻要它想做,它在更廣範圍內使用這種武器的能力還會越來越大。但報告對俄羅斯的威脅加以淡化,認為普京咄咄逼人的聲明與俄軍事實力不符,俄軍備中隻有約20%可稱得上現代化。

在預定於4月舉行的北約首腦會議上,西方國家領導人將對該組織的作用進行回顧,以明確其在冷戰結束後應該發揮的作用。(《參考消息》)

中國軍力,“威脅”聲中展現和平


“沒有相互信任的透明度沒有多少實際意義。要做到相互信任,就必須相互尊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陳舟在紀念解放軍建軍80周年之際向媒體表示。

外界的猜疑和責難,反而使解放軍變得更加自信,更加從容

邁特裏·迪亞斯是斯裏蘭卡的第一位駐華武官,2007年9月初剛剛來到北京。

“我來北京的時間不巧,錯過了國防部外辦組織的軍事演習觀摩活動,其他的參觀活動我也沒有參加過,很遺憾。”12月的一天,他接受《國際先驅導報》采訪時說。

2007年外國武官在華觀摩活動確實豐富,可以參觀特種部隊、女子特警隊、中國首支輕型機械化步兵旅……“如果明年他們還組織類似的活動,我肯定首先報名,因為這是一個很好地了解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機會。”迪亞斯說。

針對國際上“中國軍事威脅論”的聲音,迪亞斯完全不讚同。“這些聲音是沒有道理的,中國並沒有對其他國家造成威脅,一些國家之所以這麽說是為自己發展軍備提供借口。”

迪亞斯的話可謂一語中的,因為今年的“中國軍事威脅論”就是從軍備——“反衛星武器”開始的。

虛幻的“反衛星試驗”

1月份出版的美國《航空周刊》最先報道說,美情報機構得出結論,“中國在1月11日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反衛星試驗”。這則報道引起國際廣泛反響,尤其是在美國。

3月16日,兩會記者招待會上,台下坐滿了1200名中外記者,美聯社記者向溫家寶總理提問:“這次試驗和中國不斷加強軍事力量這一事實,是否與中國倡導的和平發展相矛盾? ”溫總理答:“中國最近進行的空間試驗,不針對任何國家,沒有威脅任何國家,也不違反有關國際條約。……我願在這裏鄭重重申:中國和平利用太空的立場是不變的。而且我還要呼籲,國際上有關國家應盡早談判簽訂和平利用外空的有關條約。”

可對中國“反衛星試驗”耿耿於懷的美國軍方並沒有終止這樣的討論:“鑒於中國研製太空武器,美國是否應研製類似的武器?”專家認為,事實上,美國有關中國進行“反衛星試驗”的炒作聲不絕於耳,其實是在為發展自己的反衛星武器找借口。

7個多月後,也就是10月24日,嫦娥一號探測器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為溫總理的講話提供了最好的注腳。但是,一些外國媒體仍刻意要把“嫦娥女士”塑造成“太空武士”。對於外界的無端猜疑,國防科工委有關負責人申明:中國探月工程自始至終堅持和平利用太空,嫦娥一號衛星飛行任務執行科學探測任務,沒有任何軍事目的,也沒有搭載任何軍用儀器設備。

“我們和平利用太空,這是必然的方向,今後該怎麽做還會怎麽做,不會因為外界說什麽就有變化。”在中國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彭光謙看來,嫦娥工程是在外界責難和猜疑中體現堅強的一個典型。

軍品出口被說三道四

但這並沒有讓一些人閉嘴。

7月份,駐伊拉克美軍發言人突然稱,美軍發現“包括導彈在內的中國製造的武器通過伊朗走私到伊拉克反美武裝手中”。到了9月份,又有一些西方媒體稱,“中國製造的肩扛式防空導彈、炸彈等流入阿境內塔利班武裝手中”,對駐阿外國軍隊構成嚴重威脅。12月,又是西方媒體,熱炒“中國擬向伊朗出售殲-10戰鬥機”。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多次重申早已明確的立場:“(中國)遵循軍品出口三原則,即:有助於接受國的正當自衛能力;不損害有關地區和世界的和平、安全與穩定;不幹涉接受國的內政。”“中國政府還嚴格規定隻向主權國家政府出口,要求接受國提供最終用戶和用途證明,並明確承諾不向第三方轉讓。中國從來不向非國家實體和個人出售軍品。”

事態開始朝著有利於中方的方向發展。9月6日,阿富汗外交部發表聲明,強烈否認一些媒體有關中國政府向阿境內塔利班武裝提供武器的報道,認為這些報道毫無根據。

中國的行動,也讓製造流言的空間進一步縮小。8月31日,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緊急約見聯合國裁軍事務辦公室負責人,向其通報中國在增加軍備透明度方麵的兩項決定:中國從2007年起參加聯合國軍費透明製度,恢複參加聯合國常規武器登記冊,並同時提交《2006年中國軍費開支表》和《2006年中國常規武器轉讓情況表》。

軍費消耗的是唾沫

“軍人工資和退休幹部的生活津貼200億美元,換軍裝80億美元,院校建設70億美元,武器裝備150億美元。”6月2日,出席第六屆亞洲安全對話會議的時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的章沁生中將,在演講中詳細介紹了中國的軍費開支情況。章沁生的坦言相對贏得了會場的一片掌聲。

其實這一年裏,對中國軍費的“擔心”依然存在。美國副總統切尼2月訪問日本和澳大利亞時,就兩度表示對中國軍費開支的“關注”,並稱“中國軍力迅速增長但缺乏透明度”。時任日本自民黨政調會長的中川昭一在2月妄稱,中國軍費迅速增加,將來日本恐怕會被中國的強大勢力所控製,“20年內日本可能會變成中國的一個省”。

但是,畢竟中國的國防費用隻占世界上國防費開支最多國家的1/10左右,這一事實加上中方持續、耐心的說明,噪音沒有不減弱的道理。美國國防部長蓋茨3月7日表示,盡管中國軍費增長,但他不認為中國是美國的戰略敵人,相反,雙方在一些領域是夥伴,在另一些領域是競爭者。當時外交部發言人秦剛的回應語重心長:“希望蓋茨的講話是真心話。”

有太多的第一次

中國講究誠意待人。

鍾魁潤是一名海軍幹事,11月隨“深圳”號導彈驅逐艦出訪日本。他記得,為了體現交流誠意,“深圳”號允許日本海上自衛隊官兵分四批上艦參觀。當了解到有更多日方官兵希望能來參觀後,“深圳”號破例增加了名額。

本報記者查春明也有過類似的體驗,他親曆了今年中國海軍艦艇與外軍航空母艦在大西洋的首次聯合演習。查春明記得,中國軍艦回國途中經過紅海,偶遇北約軍艦,“對方要求登艦交流,雖然在出訪計劃之外,但中方還是同意了。”

有一就有二,這是2007年中國對外軍事交流的主旋律。

有分量的“第一次”不僅出現在海軍對外交流,還有陸軍第一次與外軍開展聯合軍事訓練,武警部隊第一次走出國門參加聯合反恐演習,第一次派出較大規模的陸空軍部隊到境外參加多國聯合軍事演習,第一次在國防部級別與外國就建立直通電話達成共識……

中國軍人的新形象

2007年的中國對外軍事交流,可謂有聲有色。國防部外事辦公室主任錢利華概括為,我們廣泛開展了對外軍事交流,以高層交流為牽引,鞏固與各國軍事交流與合作的基礎;不斷拓寬對外軍事交流領域,大力推動中外聯合軍演、聯合訓練。

其中,海軍艦艇編隊5次出訪,與外國海軍進行了7次聯合演習,創下了曆年之最;先後與泰軍、印軍舉行了聯合訓練,開辟了對外軍事務實合作的新途徑。

錢利華還指出,今年我軍對外開放程度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全方位展示了我軍和平之師、文明之師、威武之師的良好形象。

7月邀請外國駐華媒體記者參觀開放部隊,展示我軍建設成就;在慶祝建軍80周年之際,組織駐華武官團赴井岡山參觀考察,實地了解我軍發展曆程;8月底,正式參加聯合國軍費透明製度,並積極參加日內瓦談判裁判會議等一係列國際軍備控製與裁軍會議;9月,還組織美、英、法、日、上合組織以及東盟成員國等35個國家55名軍事觀察員赴沈陽軍區觀摩摩托化步兵師進攻戰鬥實兵實彈演習,這是中國邀請國家最多的一次觀摩演習。

一位國防大學專家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采訪時頗有感慨,“10年前,我們總是試圖解釋什麽。現在不一樣,我們積累了經驗,實力也增強了。在對外交往中更加開放、更加自信、更加從容。在國際體係中越發顯得遊刃有餘。這種主動的融入和被動的卷入是不一樣的,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理念。” ( 韓軒 白潔)

大國角力你追我趕 "熱情"遠超中國


   ■重視戰略威懾武器發展

外軍研究認為,可信的戰略威懾能力仍是確保國家安全的戰略基石。麵對新的國際戰略環境,軍事大國繼續高度重視戰略威懾武器的有效性、靈活性,加快調整核武庫,積極發展非核戰略打擊武器和導彈防禦係統。

繼續加快核威懾力量建設

美國在加快削減庫存核彈頭數量的同時,啟動核武庫及基礎設施全麵轉型計劃,擬製了2030年左右建成靈活反應的核基礎設施建設方案,批準“可靠替換彈頭”項目進入初始設計階段,目標是在未來10年內製造出安全可靠的新型核彈頭。美國核威懾力量建設的基本思路是,在保持相對較小核武庫規模的同時,建設強大的核武器研發與生產能力,以實現可信而有效的核威懾。

俄羅斯在恢複遠程轟炸機與核潛艇戰略巡航的同時,大力發展新一代海基戰略核力量,其“北風”級戰略核潛艇下水,“布拉瓦”潛射彈道導彈成功試射並計劃2008年批量生產。印度等核力量建設也不斷取得新突破。

遠程精確打擊威懾受青睞

目前,美國仍高度重視發展“全球快速打擊”能力:計劃將“三叉戟-2”潛射彈道導彈改裝常規彈頭,可對敵縱深地區的時間敏感目標實施遠程精確打擊;加緊發展高超聲速巡航飛行器,要求在2小時內將戰鬥部投送到1.6萬千米外,實現全球快速打擊。

俄羅斯也將遠程精確打擊武器列為優先發展的重點,並為戰略轟炸機換裝新型航電設備,努力研發新一代高精度中遠程巡航導彈和精確製導彈藥。

此外,美俄分別試驗了“巨型鑽地彈”和威力相當於小型核武器的常規炸彈,表明大威力毀傷技術已達到新的水平,美俄正在這一技術領域展開激烈較量。

有關研究認為,具有戰略威懾作用的常規武器出現,可減少對核武器依賴,提高戰略威懾的靈活性與可信度,使戰略武器的威懾與實戰界限趨於模糊。

導彈防禦係統建設步伐加快

美國繼續推進多層導彈防禦係統發展:進行了空空導彈攔截助推段彈道導彈飛行試驗;利用兩枚“標準-3”攔截彈同時攔截兩枚近程彈道導彈,首次演示了“多對多”的實戰防禦能力;海基末段攔截試驗取得突破性進展。

俄羅斯對此采取針鋒相對的措施,啟動第五代防空反導和防天導彈係統的研發,頻繁進行戰略導彈試射和反導係統攔截試驗等。

日本加緊“愛國者-3”反導係統的部署和演練,並在美國協助下首次進行了海基彈道導彈攔截試驗,成為繼美國之後具備海基近、中程彈道導彈防禦能力的國家。日本計劃到2010年建成6~10艘“宙斯盾”驅逐艦和16套“愛國者-3”係統,從而形成雙層導彈防禦能力。

印度使用性能更先進的新型攔截導彈,進行了第二次彈道導彈攔截試驗,表明其已具備大氣層內彈道導彈防禦能力。

■軍事航天裝備逐鹿太空

空間是人類軍事發展中新的戰略製高點。當前,軍事航天大國圍繞“進入空間、利用空間和控製空間”正展開激烈競爭,軍事航天裝備創新發展舉世矚目。

大力推進軍用衛星係統發展

目前,增強戰場態勢感知能力仍然是各國軍用衛星係統發展的主要方向。比如,美軍將航天預算的70%用於發展軍用衛星係統;2007年發射了首顆“寬帶全球衛星通信”衛星等;其“轉型衛星通信”係統、“先進極高頻”通信衛星、“空間跟蹤與監視係統”和“天基紅外係統”等的研發取得重要進展。

德國發射了2顆“天基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可為歐洲發展獨立的軍事航天能力提供支撐;俄羅斯“格洛納斯”導航衛星係統計劃在2010年完成衛星補網發射,形成完整的導航定位能力;歐洲“伽利略”導航衛星在完成技術演示驗證後,已落實研發經費,即將開始係統的全麵建設;日本建成由2顆雷達成像衛星和2顆光學衛星組網的“情報搜集係統”,進一步提升了獨立的情報搜集能力。

重視軍事航天技術創新發展

2007年4月,美國防部正式提出“作戰響應空間”計劃,隨後成立了“作戰響應空間”聯合辦公室。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提出F6(未來、快速、靈活、自由、飛行、模塊化)概念,作為新一代航天器創新研發理念,其特征是“功能分解、結構分離、無線連接、編隊飛行”,可大大提高在軌係統的靈活性、可擴展性和可維護性。美軍完成的“軌道快車”在軌飛行演示驗證,表明其已掌握在軌加注、維護、捕獲等先進技術。其“近場紅外試驗”計劃,為發展助推段攔截器技術提供了支持,為天基攔截試驗進行了技術儲備。

空間態勢感知係統成為亮點

美國會在2008財年國防撥款法案中,為空間態勢感知係統增撥1億美元,用於加快“自預警空間態勢感知”、“空間籬笆”、“快速識別、探測和報告係統”等項目研發,以全麵提高空間態勢感知能力。美軍認為,空間武器化不可避免。應高度重視空間攻防技術研發,計劃2009年部署第二代“反通信衛星係統”。

■全力推進新一代主戰裝備研發

2007年,軍事大國瞄準“網絡中心戰”能力建設,大力推進主戰裝備更新換代與現代化改造,並加強新型作戰係統發展計劃的調整,加速部署和發展無人作戰裝備。

第四代戰機提升完全戰力

美國第四代戰鬥機F-22已具備完全作戰能力;日本和以色列則計劃將該機作為其下一代主力戰鬥機;印度與俄羅斯簽署了聯合研製第五代戰鬥機的協議。美國確定下一代轟炸機為亞聲速、有人駕駛、能攜帶核武器的隱身飛機;俄羅斯還啟動了研製新一代隱身戰略轟炸機計劃。

穩步推進新一代海上作戰力量

美、英、法等國穩步推進其新一代航空母艦 的建造工作;日本“日向”號準直升機航母下水;美國海軍“弗吉尼亞”級核潛艇已具備初始作戰能力;英國新一代攻擊型核潛艇“機敏”號下水;法國開工建造新一代“梭魚”級攻擊型核潛艇;高油價和頻繁的軍事行動,在美國引發重建大型核動力水麵艦艇的爭論。

“未來作戰係統”在挑戰中發展

美國“未來作戰係統”(FCS)和英國“未來快速奏效係統”(FRES)受到技術和經費的雙重挑戰。FCS項目進行了第二次重大調整:壓縮規模、放緩進度,降低部分子係統技術指標;FRES項目也放寬了車重限製。

無人作戰裝備發展取得突破

目前,外軍無人平台作戰運用技術研發取得重要突破。無人機編隊飛行、無人機自主空中加油、艦艇發射/回收無人機以及潛艇 水下回收無人潛航器等先進技術驗證試驗也不斷獲得成功,為無人裝備任務範圍擴展奠定了基礎。

電子信息裝備保持快速發展態勢

“信息作戰能力”作為現代信息化戰爭的核心能力,在奪取信息優勢和保持戰爭主動權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軍事大國高度重視研發以網絡為中心的C4ISR係統、新型電子戰裝備和網絡攻防對抗裝備,其整體技術水平保持著快速發展的勢頭。


■推進以網絡為中心的建設發展


以網絡為中心的C4ISR係統建設不斷取得重要進展。

法軍開展“新一代作戰綜合網陸軍通信係統”建設,利用各軍種的所有話音、局域和保密網絡,提供全球網絡服務。俄軍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指揮通信係統更新換代,計劃在2015年前實現指揮通信係統的數字化。印度開始招標建設海軍指揮控製網絡,逐步實現海軍艦艇、作戰飛機和基地的聯網。

美軍強調信息是網絡中心戰的戰略性資源。在係統建設方麵,演示了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數據鏈技術、開始部署“聯合戰術無線電係統”、積極探索“動中通”與潛艇水下即時通信技術;海軍E-2D“先進鷹眼”預警機完成首飛,並繼續推進由偵察衛星、預警機、有人/無人偵察機、地麵雷達係統、水下聲呐陣等組成的一體化偵察預警網絡建設。

新型電子戰裝備初露鋒芒


美參聯會頒布的新版《聯合電子戰條令》,從戰略高度謀劃了美軍電子戰的長遠發展。美海軍部署的首架EA-18G“咆哮者”電子戰飛機,具備全頻段電子監視能力,可實施伴隨幹擾和瞄準幹擾,擁有11個外掛點,可攜帶空空導彈和反輻射導彈,可以通過對輻射源的精確定位實現對電磁目標的“精確打擊”。同時,可遂行計算機網絡攻擊和侵入敵通信網絡等作戰任務。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