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孩子群"可敵"大力士"? zt

(2008-01-14 05:39:38) 下一個
孩子群可敵大力士?

2008年01月14日 新華網


伊朗海軍小型快艇[資料圖片]


美國軍艦編隊 [資料圖片]


編者按:《紐約時報》12日發表了一篇題為《與伊朗的對峙是2002年軍演的可怕再現》的文章,其中提到美國軍方官員關注伊朗快艇事件事出有因:在一次耗資2.5億美元的秘密軍事演習中,眾多行動敏捷的小快艇一擁而上,攻擊一支海軍艦隊,給本來威力更大的戰艦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參聯會主席邁克爾·馬倫更是直言不諱地將矛頭指向伊朗:“這顯然是伊朗軍隊的戰略轉變方向。在伊朗進行這種依靠小型快艇的戰略轉變期間,我們一直高度關注。”

美軍為何在這時向媒體透露5年前的陳年舊帳?“蜂群戰術”是否真能讓大型戰艦遭遇滅頂之災?就這些問題,新華軍事專門連線軍事問題專家、《世界軍事》雜誌執行總編陳虎先生,為廣大網友作一解讀——

美國軍方和媒體再度聯手炒作

上次我們曾經提到,美伊間類似的事件在國際海域上確實可能經常發生,甚至有可能每天都在發生。隻是現在美國軍方作出強硬表態說這是挑釁,各方媒體比較關注,所以它成為一個嚴重的突發事件。

從這點上看,甚至可以認為,這次對峙事件的升級與美國軍方和媒體的聯手炒作直接相關。稍加留心,我們就會發現,《紐約時報》的這篇文章在內在邏輯上與上述炒作如出一轍。問題很明顯:對峙時有發生,而軍演已事隔5年,為什麽選擇在這個時間公布?

其實,美國媒體在這個事件上的傾向性是十分明顯的。一段時間來,他們在報道美伊艦艇對峙時,反複提到“挑釁”這個字眼,它們說,伊朗快艇發出無線電訊號,揚言要炸毀美國軍艦。還說,美國要防禦時,伊朗快艇掉頭撤離,扔下一些不明物體,據美國士兵說,是“白色的箱子”,以讓美國軍艦作出規避動作。

但是,當時的實際情況是,美國正規軍艦已經開到伊朗的家門口,霍爾木茲海峽劍拔弩張。美國軍艦的“防禦”狀態是:軍艦水兵已經進入戰位,其中一艘軍艦的艦長即將下達開火的命令。而伊朗的“嚴重挑釁”是:從快艇上扔下幾個“白色的箱子”。

另外,美國五角大樓發言人惠特曼說,6日發生的事件喚醒了美國對以往遭到高速小型艦艇襲擊的記憶。七年前,在也門的亞丁港附近,一艘裝載炸藥的橡皮艇撞向美國“科爾”號導彈驅逐艦,導致17名美國海軍水兵身亡,39人受傷,船體受損。所以他說,伊朗革命衛隊6日的類似舉動是“致命的挑釁行為”。

七年前的事件是由恐怖分子製造的,美國發言人這樣的說法,也是將伊朗國家形象與恐怖分子聯係起來,塑造負麵形象。

快艇“蜂群”難敵大型戰艦

從軍事角度考慮,所謂的快艇“蜂群戰術”是無法與海軍艦隊抗衡的,更別說給後者造成毀滅性打擊。

首先,與戰艦相比,快艇的優勢在於“快”。但實際上,美軍戰艦大多帶有艦載直升機,所以即便是單論速度,快艇也不是大型戰艦的對手。

其次,快艇的火力強度難以對大型戰艦造成致命傷害,要想重創美軍的驅逐艦,沒有口徑100mm以上的艦艇主炮恐怕是不現實的。如果說要造成威脅,小快艇隻能滿載爆炸物,采取自殺式襲擊。

但是,這種自殺式襲擊能奏效嗎?且不說大型戰艦擁有強大的外圍火力網,快艇這樣的小角色根本難以接近,就算真的“僥幸”殺入重圍,還要麵臨戰艦速射火炮的考驗。密集高速的速射火炮足以讓一般的近身快艇分崩瓦解。所以采取自殺式襲擊,並非易事。

再次,《紐約時報》文章提到,小艇利用機關槍和火箭發動襲擊,在陸地和空中發射的導彈的配合下,有些滿載爆炸物的小艇撞向戰艦。請注意加黑部分,美軍顯然在偷換概念。試想一下,有了陸地和空中導彈的打擊,快艇還是攻擊戰艦的主力嗎?這就好比派出一個連當先鋒,然後用一個師的力量火力掩護,誰是主角顯而易見。另外,以伊朗為例,如果美軍戰艦已經進入對方陸地和空中導彈的射程範圍之內,交戰的背景也已經不是對峙,而是在伊朗家門口的近海戰鬥。

從這裏,我們也可以引申開來,談一談美軍的新海洋戰略和對付伊朗的手段。美國新海洋戰略中,首次把海岸警衛隊加入海軍力量,同傳統海軍力量和海軍陸戰隊一起,構成美軍海上力量。海岸警衛隊的加入,將加強美軍近海作戰的能力。而在兩伊戰爭中,美軍就對伊朗采取了“片板不能下海”的封鎖戰術,在海上力量的配合下,用直升機、小口徑火炮全麵封鎖伊朗。關於這一點,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看《20年前,美國伊朗暗戰波斯灣》 一文,這裏就不多說了。


美國士兵在霍爾木茲海峽巡視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視頻截圖 剪頭位置為事發地赫爾木茲海峽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資料:霍爾木茲海峽

地理位置:
位於阿拉伯半島和伊朗南部之間,形似人字型,是波斯灣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

氣候類型:地處副熱帶,屬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幹燥,表層水溫年平均為26.6℃,最熱月(8月)達31.6℃,最冷月 (2月)為21.8℃。高溫、幹燥增強了海水蒸發,而年降水量隻300毫米。

鹽度洋流:
由於蒸發量遠遠大於降水量,結果增大了海峽內海水鹽度,達37~38‰,波斯灣鹽度達38~41‰。海峽和波斯灣鹽度大於阿曼灣,產生了海水密度梯度,引發阿曼灣鹽度較小的海水通過海峽表層流向波斯灣,而波斯灣鹽度較大海水通過海峽底層流向阿曼灣。

重要數據:東西長約150千米,最寬處達97公裏,最狹處隻有48.3公裏;南北寬56~125千米,平均水深70米,最淺處10.5米,最深處219米。

戰略地位:
國際石油運輸通道——波斯灣石油通往西歐、美國、日本和世界各地的唯一海上通道,東西方國家間文化、經濟、貿易的樞紐。

其他特點:
海峽中多島嶼、礁石和淺灘。

戰略咽喉

霍爾木茲海峽自古就是東西方國家間文化、經濟、貿易的樞紐。特別在海灣地區成為世界石油寶庫之後,每天有400萬噸石油通過海峽運往世界各地,約占世界石油出口量的1/3,平均每8~10分鍾就有1艘海輪駛過海峽。是波斯灣石油通往西歐、美國、日本和世界各地的唯一海上通道 。被稱為世界重要的咽喉,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和戰略地位 。霍爾木茲海峽位於亞洲西部,介入阿曼的穆桑達姆半島和伊朗之間,東接阿曼灣,西連波斯灣(簡稱海灣,阿拉伯人稱阿拉伯灣)。由於它是波斯灣進入印度洋的必經之地,因此有“海灣的咽喉”之稱。

阿曼的穆桑代姆半島突出於海峽水域,海峽呈彎弓形狀。海峽連波斯灣一端,以穆桑代姆半島西側的謝赫、馬蘇德角向北延伸至伊朗海岸以南的亨加姆島為界;接阿曼灣的一端,以穆桑代姆半島東側的代巴角延伸至伊朗海岸的達馬蓋山為界。海峽中分布著格什姆島、霍爾木茲島、亨加姆島(屬伊朗)和賽拉邁島、埃奈姆島、穆桑代姆島(屬阿曼)等。海峽不經常漲潮,這主要與波斯灣口形狀有關。自古以來,霍爾木茲海峽就是交通、戰略要地。16世紀初葡萄牙開始入侵,其後成為英國、荷蘭、法國、俄國等爭奪的重要目標,現仍為霸權主義者所覬覦。

石油門戶

霍爾木茲海峽正扼波斯灣出口,是盛產石油的波斯灣的門戶,在戰略上和航運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波斯灣沿岸產油國的石油,絕大部分通過這個海峽輸往西歐、澳大利亞、日本和美國等地。這些產油國除了伊拉克和伊朗外,還有科威特、卡塔爾、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巴林和沙特阿拉伯,它們共同負擔著西方石油消費國的60%的供應量。目前,每天都有近200條油輪運載這些國家的大約2000萬桶的原油通過海峽。由於它是油船來往的重要通道,它一旦被切斷,西方經濟就會遇到致命威脅,因此,它被視為西方國家的“生命線”也曆來是帝國主義列強企圖控製的重要目標。

傳奇名稱

該海峽的得名,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公元1100年阿拉伯人在海峽中的霍爾木茲島上建立了霍爾木茲王國,海峽由此得名。

另一種說法是,霍爾木茲島是波斯薩桑王朝第四位國王的名字,“霍爾木茲”在波斯語中意為“光明之神”。

還有一種說法是,遠在古希臘時代,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派大將霍爾木茲雅率艦隊出沒於此,並在海峽中的一個無名島上停泊。後來為了紀念這位艦隊統帥,便把他的名字“霍爾木茲雅”作為海峽和那個無名島的名字。以後,這個馬其頓人的名字慢慢阿拉伯化,變成了今日的“霍爾木茲”。

此外,也有人認為“霍爾木茲”一名來源於葡萄牙人。1506年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後,發現這一帶貿易興隆,用葡語秒之為ORMUCHO,意為這裏金子多,後來ormucho就演變為海峽名。

我國《元史》稱該海峽為“忽裏摸子”,《明史》稱“忽魯模斯”都是對海峽名“Hormuz”的不同音譯。


伊朗革命衛隊艦隻在拉臘克島附近水域演習 [資料圖片]


伊朗海軍小型快艇[資料圖片]


資料:伊朗革命衛隊

伊朗革命衛隊成立於1975年5月5日,其使命是保護伊朗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保衛伊朗革命和維護伊斯蘭教義。革命衛隊還負責維持其國內秩序,監控國內的敵對勢力,並建立了龐大的情報網絡。

1986年,伊朗革命衛隊有編製35萬人,以營為單位進行獨立或聯合的軍事行動。革命衛隊還成立了小規模的海空軍。至1996年,革命衛隊正規軍整編為陸軍10萬人,海軍2萬人。

革命衛隊進行海外行動最大的一支部隊由12000名講伊朗語、阿富汗語、伊拉克語等不同語言的阿拉伯人組成。還有一支部隊由庫爾德人組成,與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人關係密切。

革命衛隊的海外行動接受海外情報委員會和海外行動委員會的共同指揮,由小分隊和非政府組織的成員共同落實。目前,這支部隊在伊朗和蘇丹進行訓練,在海灣地區具有重要影響。

據《華盛頓郵報》2007年8月15日報道,美國政府已經決定將伊朗革命衛隊定性為國際恐怖組織。

報道援引不願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員的話說,布什政府作出這一決定是因為伊朗革命衛隊幹涉伊拉克及阿富汗事務,支持中東地區的極端勢力。


而聯合國針對伊朗核計劃采取的措施收效甚微,以及美國國會要求加強對伊朗製裁,也迫使布什政府作出這一決定。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