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智庫出台報告炒作中國二炮有先發製人策略---純屬小人之心!zt

(2007-12-23 16:24:34) 下一個
美智庫出台報告炒作中國二炮有先發製人策略

2007年12月24日 《國際展望》雜誌


解放軍二炮部隊列裝的最新型東風31遠程彈道導彈


沃澤爾表示,在將來有可能對台灣實施的導彈戰中,解放軍的攻陸巡航導彈將有可能與彈道導彈一起配合使用。

  編者按:中國核力量的發展一直是西方國家關注的焦點。如今又有美國的保守主義學者對此發表自己的“高見”。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新出台的報告中,該學者竟然揚言“中國的核戰略可能導致一場不必要的核衝突”,並稱中國的第二炮兵部隊在“某種特殊情況”下可能采取“先發製人”的策略。這篇聳人聽聞的報告因其發表機構的權威性,已經引起亞洲戰略分析家和西方防務界的注意。本刊特綜述相關報道,供廣大讀者參考。

  編輯部綜述

  今年5月,前美駐華使館陸軍武官,現任美中經濟安全觀察委員會主席的拉裏-沃澤爾發表了一篇標題為《中國核力量作戰、訓練、原則、指揮、控製和戰鬥計劃》的報告。拉裏·沃策爾宣稱,該報告是他在分析了最近由解放軍出版的幾本關於第二炮兵部隊的書籍後撰寫而成的。值得注意的是,該報告首次對中國方麵所做出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提出了質疑,並聲稱中國的核力量已經對美國造成了潛在的威脅。在中美關係趨於穩定,中美兩軍交流不斷增加的背景下,沃澤爾的言論顯然為兩國關係增添了些許不和諧的音符。

  事實上,沃澤爾和著名的“中國通”費舍爾一樣,也是個“中國威脅論”的炒作高手。除戰略核力量外,沃澤爾對中國的海軍、太空技術以及信息戰能力技術也頗有“研究” ,甚至將把對中國的“關注”延伸到了非軍事領域。2006年,此人就曾以“中國政府通常會在外國使館使用的電腦中做手腳”為由,極力反對美國政府購買“聯想”電腦。

  ◎稱中國視美為最大威脅

  近年來,中美軍事交流不斷升溫,高層互訪、院校交流日趨頻繁,這些都是世人有目共睹的。然而在沃澤爾這篇新近炮製的報告中,卻通篇充斥了“威脅”和“對抗”。

  沃澤爾在報告中反複強調,美國在某些解放軍專家眼裏,是一個軍事力量擁有壓倒性優勢,且有著強烈霸權主義雄心的、驕橫的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強權。從解放軍出版的某些文獻資料中可以看出,中國已經將美國視作其最重要的潛在敵人。為了支撐自己的論斷,他在報告中引用了一份不知名的香港月刊雜誌報道聲稱,在一次第二炮兵的大規模演習後,中央軍委副主席郭伯雄向演習參與部隊表示,一旦需要對美國進行反擊,中國必須爭取提高自己的戰略核能力。此外,沃澤爾還引述了前中央軍委副主席張萬年的講話。張萬年讜“核戰爭的陰雲會限製戰爭的規模和範圍。‘霸權國家’的軍隊將會利用核武器對其他國家進行控製,因而中國必須擁有核能力……進行一場‘流血的’真實的戰鬥,其本身就是一個威懾手段。”沃澤爾表示,許多解放軍官員也認為,美國的軍事力量已經呈現出了對中國的潛在威脅。在台海爆發衝突時,美國很有可能會派兵支援台軍。因此,這種威脅感一直驅動著解放軍緊跟美國軍事發展的腳步。

  據沃澤爾介紹,在一些解放軍專家的眼裏,第二炮兵部隊顯然已經是解放軍手中的一張“王牌”。一旦這張“王牌”與“信息戰”相結合,解放軍不但能戰勝比其自身更強大的對手,還能在必要時威懾那些分裂國家的舉動。


沃澤爾在報告中稱,由於前蘇聯的解體以及中俄關係的改善,目前中國所麵對的主要威脅隻剩下美國一個。一些解放軍高級將領已經在不同場合闡明了這種看法。

  ◎解放軍“主動防禦”戰略

  長期以來,中國政府曾多次闡明使用核武器三原則(不以核武器相威脅;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今年8月27日,中央軍委委員、第二炮兵司令員靖誌遠上將在第二炮兵司令部會見了美國國會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艾克·斯凱爾頓一行時再次強調了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是一貫的、堅定的、不會改變的。然而,在沃澤爾的這篇報告中,卻處處能看到中國即將采取“先發製人”策略的論調。

  該報告透露,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目前的主要任務有三個:威懾、利用彈道導彈支援常規作戰、核反擊。其中,核反擊是目前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三個主要任務中最核心的使命。核反擊將以第二炮兵的導彈部隊為主幹,海軍和空軍部隊作為補充,形成核反擊聯合力量。通過打擊敵人的城市,讓其遭到到無法承受的破壞,並對其產生震懾作用。在談到中國如何對其戰略係統在遭受常規打擊或核打擊時做出反應時,沃澤爾聲稱,按照“解放軍作戰理論”,當覺察到敵人可能會采用任意等級的核武器發動攻擊時,第二炮兵部隊在預先接到警報的情形下,有可能會打破先前公開承諾的種種約束。沃澤爾還表示,由於解放軍“主動防禦”戰略的提出,使得戰爭已經成為一個“全盤的整體”,進攻與防禦之間的界限已經變得越來越模糊。戰爭中的“突然性”與在敵方境內展開“自衛中的反擊”一樣都是“主動防禦”作戰學說的一部分。

  他甚至更加武斷地認為,根據解放軍的軍事學說,“主動防禦”概念的提出本身就已經暗示了中國軍隊將采取“先發製人”的攻擊行動。

  為了進一步突出解放軍的“進攻性姿態”,沃澤爾隨後又將筆鋒一轉,扯到了前一段時期炒得沸沸揚揚的反衛星試驗,並將其作為中國可能破壞自己“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承諾的證據。沃澤爾認為,北京方麵已經認定“搶占太空”是戰勝美國的關鍵所在。解放軍也.已經在近年的太空試驗中證明了其反衛星能力,目前正在努力尋找美國在太空技術方麵所暴露出的弱點。出於對核力量安全的考慮,解放軍需具備“反衛星”技術,這樣才能阻止敵人利用衛星監視第二炮兵部隊的一舉一動。

  ◎常規導彈將集中使用

  在分析完中國的核力量後,沃澤爾又對解放軍常規導彈的應用侃侃而談起來。他表示,解放軍最新的軍事學說已經對常規導彈的使用給出了明確的指導。解放軍的戰略家們和高級將領們在仔細分析了第一次海灣戰爭中伊拉克軍隊的表現後得出結論,在那次戰爭中,由於未能收集到敵方的情報,並且未能將導彈集中使用,伊拉克軍隊遭受了慘重的失敗。解放軍專家指出,導彈是非常具有威懾力的武器,但必須采取集中火力突然襲擊的方式打擊敵軍的集合處、重要基地和設施以及其他的指揮和控製中樞。如果進攻的火力能夠有效地集中起來,那麽就可以在“不需要交戰”的情況下贏得一場戰爭。而當年伊拉克所發射的81枚1毛毛腿導彈既沒有給美軍帶來嚴重的人員傷亡,也未能對對手的心理造成影響。如果伊拉克能夠集中自己的導彈,在美軍及聯軍離開其訓練和集結地之前對其實施打擊,那麽在這些部隊在進入攻擊位置之前,就可能已經遭到致命打擊了。

  在西方媒體的解讀中,北京方麵的許多舉動都與“台海戰爭”扯上了關係。《中國核力量》一文認為,解放軍這種采用常規彈道導彈集中使用的作戰方式將是針對台灣的。因為在台灣海峽附近,解放軍部署的短程彈道導彈的數量已經接近800枚。此外,解放軍已經發展出的新型對陸攻擊巡航導彈可能也會用來打擊台灣地區的目標。

  ◎彈道導彈打航母

  “中國彈道導彈打航母”是近些年新出現中國威脅論調。今年7月,美國著名右翼學者理查德·菲舍爾在其發表的分析文章中就已經對中國剛列裝的幾種“新型反航母彈道導彈”進行過一番分析,沃策爾對如此熱門的話題當然不會遺漏。他在文章中表示,中國發展利用彈道導彈襲擊航母戰鬥群的目標似乎已接近實現。雖然,一段時間以來,美國一直認為解放軍尚不具備這種能力,但中國在這個領域的飛速發展已經讓美國人多多少少有了些“危機感”。

  沃策爾認為,在海軍航空兵活動範圍較小,空中加油能力有限,空中作戰平台比較老舊的情形下,采用彈道導彈攻擊航母對於解放軍而言無疑是具有一定意義的。據沃策爾透露,兩位解放軍第二炮兵工程學院的專家已經開始研究如何修正重返大氣層的彈頭的機動彈道。這些專家推斷,隻要提供末段製導,就能允許彈頭在末段攻擊時做出最大100公裏的機動。由於一個航母戰鬥群可以向2500公裏以外進行火力投放,因此解放軍必須降低其彈道導彈的圓概率誤差,以達到具備在航空母艦攻擊範圍之外打擊海上機動目標的能力。這些專家相信,一旦這種技術成熟,航空母艦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將很難有效逃脫打擊。不過,沃策爾也表示,至今為止他還不清楚當解放軍在對美國航母戰鬥群發起導彈攻擊時究競采用何種彈頭。也不能確定解放軍是否將直接以美國航母戰鬥群為靶心還是讓導彈在一定高度的空爆。前者可以在瞬間徹底摧毀美國航母戰鬥群,而後者隻是破壞美軍的指揮、控製和傳感係統,為常規打擊掃清道路。

  美國首都華盛頓智庫的中國軍事問題研究員泰德·卡蓬特也在一定程度上附和了沃策爾的看法。他表示,如果中國正在以打擊美國航空母艦為目標開發導彈傳感技術的話,也並不令人意外。因為這和中國軍事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是一致的,也就是說,中國不惜以各種手段增加美國為其在西太平洋地區,尤其是台海地區,進行軍事幹預所付出的代價。中國希望這種代價能夠對任何希望向該地區派遣航母作戰群的美國總統起到威攝作用。


在互聯網上流傳的所謂DF-15改進型導彈,其最為顯著的莫過於帶有末端機動控製尾翼的細長彈頭。據傳這種彈頭可能會應用到DF-21反艦型號上。

  其實,沃澤爾出台這樣一份漏洞百出、充滿臆測和妄想的報告,無非還是在煽動所謂的“中國核武威脅論”。對於沃策爾在報告中的說法,中國學者和防務專家紛紛予以了駁斥。眾所周知,從擁有核武器的第一天起,中國就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則,而且聲明僅保持最低的威懾力。此外,與美國的核武庫相比,中國的核武器在數量上和性能上都處於絕對劣勢,這一點就連美國專家都不得不承認。

  去年11月底,美國科學家與工程師協會的三位專家——漢斯·克裏斯滕森、羅伯特·諾裏斯和馬修-邁金茲就曾共同撰寫了一份長達249頁的題為《中國核力量與美國核戰爭計劃》的報告。報告的結論就是:中美核關係明顯不成比例地偏向美國。中國的核武庫大約有200枚彈頭,而美國差不多擁有1萬枚。到2015年,在中國部署了新一代的彈道導彈後,中國可能擁有220枚核彈頭,但美國即使完成了計劃中的核武器削減任務,依然擁有5000枚。由此可見,中國核武器無論從質量還是數量上,都比他們的美國對手要差得多。此外,該報告還一針見血地指出,“在我們對美國政府公開以及解密的文件進行研究時,我們驚訝於幾十年來美國對中國核武力量的評估的誇大程度。而這種做法的最終目的,其實就是為美國發展新一代核武器和常規武器尋找理由,而這與冷戰時代對待蘇聯的做法是一樣的”。

  華盛頓智庫的中國問題研究員泰德·卡蓬特認為,沃策爾的結論部分建立在中國重新評估或者改變其一貫堅持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之上,這一點與華盛頓的傳統看法大相徑庭。即使中國軍方把彈道導彈作為其局部戰爭的製勝關鍵,中國也未必會輕易放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他認為,沃策爾關於美中兩國由於誤判而引發核衝突的風險評估有些誇大其詞。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針對美國的軍事戰略仍然是以防禦和威攝為主,中國不論是發展製導導彈還是其它任何外空武器係統都必將為這個戰略目標服務,主動挑釁美國或者誘使美國做出誤判都不符合中國的利益。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沃澤爾的這份報告在擔心中國可能會采取“先發製人”的核打擊的同時,卻忘了美國也正在實施類似的“迅速全球打擊”計劃。該計劃曾遭到主張軍控人士的一致批評,認為它可能觸發一場核戰爭。如果“迅速全球打擊”計劃得以成功,俄羅斯和中國的預警雷達將無法分辨來襲的美國導彈,到底是核導彈還是常規導彈,如此一來,美國發動首次核攻擊的成功幾率將大大提高。


沃澤爾認為二炮部隊已經成為解放軍的一張王牌


沃澤爾認為二炮部隊是解放軍實施核反擊時最為倚重的中堅力量


巡航導彈已經開始批量裝備解放軍導彈部隊


中國二炮部隊列裝的陸基型東風31改型導彈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