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兩岸新型自研戰機比拚:殲10不具備壓倒性優勢 zt

(2007-12-10 18:19:50) 下一個
兩岸新型自研戰機比拚:殲10不具備壓倒性優勢

2007年12月11日 《國際展望》雜誌


解放軍空軍殲10雙座型戰機返回機場


由台灣漢翔公司花費7年時間研發的F-CK-1A/B“經國”戰機改進型“翔升”戰機


  編者按:2007年1月5日,被視為中國空軍最神秘武器的殲-10“猛龍”戰機以前所未有的姿態高調亮相。西方媒體認為,殲-10的正式服役標誌著中國已經進入世界頂級戰機製造者的行列。2個多月後的3月27日,由台灣漢翔公司花費7年時間研發的F-CK-1A/B“經國”戰機改進型“翔升”舉行命名典禮。台灣當局領導人陳水扁將新戰機命名為“雄鷹”。“雄鷹”及其前身“經國”是第一種有中國人參與研製並投入實際使用的第三代戰鬥機,而“猛龍”則是第一種完全由中國人獨立研製的第三代戰鬥機,兩者在如此之近的時間內先後亮相後,讓人不由自主的產生了一種對二者進行比較的衝動。

  “雄鷹”出世

  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隨著殲-7和殲-8等新型戰鬥機的陸續服役,台灣海峽上空製空權開始向大陸方麵傾斜。麵對裝備水平不斷提升的大陸空軍,為了保住海峽上空的製空權,台灣空軍開始計劃換裝新一代戰鬥機,在外購無門的情形下,台灣方麵首次提出了自行研發超音速戰鬥機的構想,並在研製過程中得到了美國通用動力的鼎立協助。

  作為第一種由中國人製造的第三代戰鬥機,“經國”號的優點和不足幾乎同樣突出。從“經國”的實際使用情況看,由於采用了先進的全權限數字電子發動機控製係統,使得 TFE-1042-70發動機的瞬間特性極佳,有效地提高了“經國”的格鬥能力。但除了這一點外,“經國”在超音速飛行能力、航程、載重能力等方麵都乏善可陳。

  在民進黨上台後,其一係列分裂祖國的舉措讓兩岸之間“擦槍走火”的幾率大大增加,而麵對快速成長的大陸空軍,奉行“以武拒統”政策的台灣當局開始想當然的做起“反製”大陸的迷夢來。但在此時的台灣空軍裝備陣容中,F-16A/B的對地攻擊能力匱乏,幻影-2000-5更是一種純粹的製空戰鬥機。和這兩種在技術上要受到層層牽製的進口型號相比,同屬台灣空軍“二代戰機”陣容的“經國”號雖然也存在著諸多不足,但其畢竟是台灣參與研製的戰鬥機,更是台灣唯一具備獨立整合能力的平台,因此,在台灣當局開始叫囂“境外決戰”的時候,已經沉寂多年的“經國”又一次被請上了前台。

  “猛龍” 現身

  上世紀70年代末,來自北方防空壓力日趨嚴峻,而中國空軍裝備的殲-6/7/8型戰鬥機又難堪重負。在殲-9和強-6項目先後夭折之後,大陸方麵又一度與西方進行戰鬥機性能升級方麵的合作,但由於種種原因最終不了了之。

  1982年,也就是通用動力和台灣達成合作研製“經國”協議的同一年,大陸方麵也正式啟動了自己的新一代戰鬥機研製工作。並初步確立了新機的設計思路和性能指標——重點突出空戰性能,空戰能力要優於當時大陸最好的國產戰鬥機殲-8II,接近F-16,全麵優於蘇聯前線航空兵當時的主力機型米格-23,新型戰鬥機在設計思想上已經體現出了三代戰鬥機重視跨音速性能的特點,代表著大陸航空工業在戰鬥機設計理念上已經開始向三代機的方向邁進。

  在新殲的研製過程中,發動機一直是影響項目進度重要障礙。這種情形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才得以改變。在引進蘇-27後,大陸航空科研部門的目光立刻集中到了該機使用的AL-31型渦扇發動機上。在自主研製的新型渦扇發動機暫時還無法按時完成的前提下,新殲的研製單位決定先進口部分AL-31型發動機作為新機第一批生產型的配套動力,在國產發動機研製成功後再行換裝。在克服了這最後一個難關之後,新機的研製工作基本上進展順利。2006年年底,中國方麵終於公開了國產新型殲擊機正式服役的消息,為這個延續了24年的“漫長傳說”劃下了一個句號。

  性能比較

  作為兩岸最新銳的國產戰機,“猛龍”與“雄鷹”在具體的定位上幾乎完全一致——都是強調製空作戰的多用途戰鬥機。雖然國內有媒體將“雄鷹”評定為“經國”的對地攻擊改型,但從漢翔公司所進行的改進項目來看,超視距空戰能力的強化被擺在了首要的位置上,這也說明了“雄鷹”將擔負的主要任務仍然是爭奪製空權。因此,在未來可能爆發的統一祖國的戰爭中,“雄鷹”將會是一個“猛龍”所必須麵對的對手。

  氣動布局

  “雄鷹”基本延續了“經國”的氣動布局,采用翼身融合體設計,主翼根前緣的大邊條一直前伸至座艙兩側,類似F-5E的大展弦梯形中單翼,帶下反角的全動平尾,單垂尾,肋部進氣。由於通用動力在“經國”的原始設計階段大量借鑒了其在F-16研發過程中取得的技術成果,所以“經國”在總體設計上所采用的邊條翼布局和翼身融合設計、單垂尾等都依稀可以看到F-16的影子。

  “猛龍”的研製工作啟動時正是邊條翼正常式布局風行世界的時候,而近耦鴨式布局則剛剛起步。但對當時的中國航空界而言,邊條翼布局尚無技術儲備,而鴨式布局卻已經在夭折的殲-9上有了一定的實際使用經驗。更為重要的是,和邊條翼布局相比,鴨式布局的超音速阻力小,低空操縱性較好,可以同時兼顧對地攻擊和高速截擊作戰模式的需要,對於需要同時承擔格鬥、截擊、對地攻擊等多種作戰模式的“猛龍”而言,鴨式布局無疑是比邊條翼更好的選擇。

  從兩種飛機的氣動布局看,“猛龍”和“雄鷹”都達到了第三代戰鬥機的水準,前者采用的鴨式布局和後者的大邊條加翼身融合體的常規布局相比並不具備明顯的優勢。不過,和“雄鷹”延續“經國”而來的固定式正激波進氣道相比,“猛龍”所采用的可調式的多波係進氣道可以隨時根據飛行速度的變化來調節進氣狀態,因此幾乎能在所有速度條件下保證進氣道有較高的進氣效率,使發動機處於最佳工作狀態。而“雄鷹”的固定式進氣道隻能在某個速度範圍擁有較高的效率,在其它速度下效率較低,對發動機的工作有較大影響。這也在一個側麵反應了雙方在設計思想上的差別,為了有效地完成截擊作戰任務,“猛龍”在整體設計上同時兼顧了超音速飛行能力和亞音速條件下的格鬥能力,而在設計思路上廣泛借鑒了F-16的“雄鷹”則更加看重跨音速條件下的格鬥能力。

  動力係統

  雖然“經國”自服役以來就因動力不足而飽受詬病,但“雄鷹”仍繼續沿用了“經國”上的TFE1042-70渦扇發動機。這一方麵是因為確實沒有合適的替代機型,但同時也說明了TFE1042-70並不像許多人認為的那樣一無是處。實際上,由於采用了先進的全權限數字電子發動機控製係統,使得 TFE-1042-70發動機的瞬間特性極佳,有效地提高了“經國”的格鬥能力。而且一直以來都有一種說法,稱台灣空軍曾在“經國”服役後在美國幫助下對TFE1042-70進行了重大改進,改進的結果是使TFE1042-70的加力推力從42.08千牛提高到了53.78千牛,使“經國”的推重比得到了顯著提高,最大起飛重量狀態下的推重比為0.92,空戰推重比為1.16,考慮到“雄鷹”因增加了保形郵箱而導致重量增大,這兩個數值應該會有一定的下降。

  從目前的官方報道來看,由於為“猛龍”配套研製的新型渦扇發動機的研製進度嚴重落後於計劃,已經裝備部隊的這一批“猛龍”采用的是在俄製AL-31型渦扇發動機基礎上修改而來的AL-31FN型渦扇發動機。AL-31FN秉承了AL-31係列發動機的優良特性,工作潑辣、加速伶俐,帶有和TFE1042-70類似的數字式燃油調節係統,加力推力126.0千牛。裝備該型發動機的“猛龍”正常起飛推重比約1.01,空戰推重比約為1.13。不過AL-31FN終究是過度性裝備,“猛龍”的後期生產型將換裝國產新型發動機。據殲-10的試飛員介紹,與AL-31FN相比,國產新型發動機在加速性、空中啟動包線和地麵啟動時間上都有一定的差距。不過無論是AL-31FN還是國產新型發動機,其主要性能都是“雄鷹”上使用的TFE1042-70所無法比擬的。

  航電設備

  航電係統的改進是“翔升計劃”的核心,“雄鷹”將“經國”原有的“一平兩下”的座艙布局改為目前流行的“一平三下”布局,並用新型全彩多功能顯示器代替了原有的黑白顯示器,更新了慣性導航係統和無線電設備,換裝了新型敵我識別係統。改進工作的核心集中在火控雷達升級上,原有的GD-53型雷達被更新的型號取代,和老型號相比,這款GD-53改進型進一步加強了對地探測能力,主要零部件數量由5個減少為3個,進一步簡化了後勤維護,提高了可靠性。值得一提的是,這款台灣軍方標榜的“獨立研製”的GD-53改進版在各方麵都酷似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推出的AN/APG-67(F)型脈衝多普勒雷達,這不由得讓人在“台灣自研”這4個字後麵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對於“猛龍”的航電係統,目前尚無詳細的信息,但有報道稱去年展出的“梟龍”4號機上所采用的新型國產航電設備即是“猛龍”的簡化版本,由此可以判斷出“猛龍”也采用了“一平三下”的座艙布局。而且目前官方已經證實了“猛龍”在設計之初就將飛機的人機工程水平擺在了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上,“猛龍”的座艙布局係在多名試飛員的參與下經反複修改後完成的,因此在人機功效水平上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雷達方麵,考慮到我國在多年前已經裝備了性能相當於F-16A/B所使用的AN/APG-66雷達的1473型脈衝多普勒雷達的現實,我們對“猛龍”的機載雷達的性能已經不必有太多的疑慮,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猛龍”的雷達至少不會遜於F-16C上的AN/APG-68,比起“雄鷹”使用的GD-53改進版應該還略有優勢。

  機載武器

  機載武器方麵,“雄鷹”保留了“經國”上位於左側翼根部的美製M-61“火神”6管航炮,該炮口徑20毫米,射速6000發/分,備彈410發。同時取消了“經國”上原有的機腹中線半埋式掛架,但增加了使用機翼掛架掛載“天劍-2”中距導彈的能力,在執行空優作戰任務時,最多可以攜帶6枚空-空導彈,具體的搭載方式為翼尖2枚格鬥導彈,翼下掛最多4枚中距導彈。由於控製軟件的原因,目前的“雄鷹”尚無法使用引進的各種美製/法製空空導彈,所以其使用的空戰武器還是台灣“自產”的“天劍-1”格鬥導彈和“天劍-2”中距導彈。其中“天劍-1”格鬥導彈仿自美製AIM-9L,總體性能略低於原型,該導彈采用紅外導引頭,迎頭攻擊最大射程12公裏,尾追8公裏,過載26G。“天劍-2”中距導彈則可以看作是美製AIM-7“麻雀”的主動導引頭版本,該導彈采用“慣導+數據鏈+主動雷達導引頭”的複合製導模式,飛行初階段慣性製導,距目標18公裏時,彈上主動雷達開機。對直線航跡戰鬥機目標迎頭射程為50公裏,對大型目標達60公裏。在對地/反艦武器方麵,“雄鷹”的選擇麵較廣,有美製“小牛”空對地導彈、“雄風”係列反艦導彈、台灣新近開發的“天劍-2A”反輻射導彈以及“青雲”油料燃氣炸彈等。

  “猛龍”的主要裝備有“霹靂-8”型格鬥導彈和新近服役的“霹靂-12”型中距導彈等。其中“霹靂-8”係由我國引進的以色列“怪蛇-3”改進仿製而來,該彈采用氮致冷銻化銦導引頭,十字形雙鴨式氣動外形布局,最大射程14公裏,最小射程0.5公裏,過載35G,經實戰檢驗,其性能優於美製AIM-9L型。“霹靂-12”則是中國空軍最新研製的中距導彈,采用“慣導 + 中段修正 + 末段主動雷達製導”的複合製導模式,導彈最大射程70公裏,最大速度4倍音速,最大過載38G,據稱該導彈機動性優於俄國R-77,綜合性能接近美國AIM-120A。此外,“猛龍”還裝備了1門被視為中國戰鬥機標準裝備雙管23毫米機炮。機載精確製導對地攻擊武器長期以來一直是大陸航空工業的弱項,雖然近些年有了長足的進步,但與“雄鷹”裝備的美製精確製導對地攻擊武器相比,在彈藥種類以及可靠性方麵尚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可供“猛龍”使用的對地武器有傳說中的KD-88型空地導彈和已經公開的“雷石6”滑翔炸彈、“雷霆2”激光製導炸彈等。

  虛擬交鋒

  在比較了“猛龍”和“雄鷹”的各項主要性能指標後,我們不妨在虛擬的時空中讓它們進行一場正麵交鋒,考慮到現實當中兩岸的軍事鬥爭形勢,“猛龍”將作為攻擊方出擊,而“雄鷹”則負責防守。

  根據現代空戰的發展趨勢,“猛龍”和“雄鷹”首先將會在彼此的視距之外展開對抗。超視距空戰的核心在於“先敵發現、先敵打擊”,比較“猛龍”和“雄鷹”的信息獲取能力,“猛龍”的機載雷達性能優於“雄鷹”,但其所采用的近耦鴨式布局的一大缺陷就是會增加飛機的RCS,而且和“猛龍”相比“雄鷹”的機體更小,進一步抵消了“猛龍”的雷達優勢。此外,“雄鷹”在空戰時還可以得到台軍“強網”係統和E-2C預警機的信息支援,因此在超視距空戰的最初階段,“雄鷹”更有可能提前發現“猛龍”,但優勢不大。考慮到現代中距攔射作戰的特點,“雄鷹”即使提前發現了“猛龍”,在其將“猛龍”納入己方主動彈的有效殺傷區的同時,其自身也將暴露在“猛龍”麵前,並且也進入了“猛龍”裝備的“霹靂-12”的有效殺傷區域,雙方將同時向對方發射中距彈。在中距彈方麵,“猛龍”裝備的新型國產中距彈在整體性能上已經達到了美製AIM-120早期型號的水平,對於“雄鷹”使用的在上一代的AIM-7“麻雀”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天劍-2”有一定的性能優勢,而且“猛龍”的超音速和高空性能要明顯優於“雄鷹”,這種飛行性能上的優勢將進一步加強“猛龍”在超視距空戰中擺脫“雄鷹”發射的“天劍-2”的可能。但“雄鷹”上裝備的全美式電子戰設備比起“猛龍”上的同類設備又有一定的技術優勢,因此在超視距空戰的最後階段,“雄鷹”也決非沒有一搏之力!綜合比較,在整個超視距空戰階段,雙方大致將打成平手。

  不過,在台灣空軍搭建的作戰體係中,高空高速攔截作戰任務主要還是由“幻影”-2000-5負責,而無論“經國”還是最新的“雄鷹”,主要還是負責在中低空、跨音速條件下的格鬥作戰,因此“猛龍”和“雄鷹”之間的對抗也將更多的以這種模式進行。“雄鷹”的前身“經國”的一大特色就是優秀的跨音速機動能力,配裝的TFE-1042-70雖然最大推力不足但加速性卻很好,在6100米以下,0.5~1.1馬赫範圍內,“經國”的水平機動性能極佳,其穩定盤旋角速度可以達到18.5度/秒,最大瞬間盤旋角速度可達到23度/秒的水平,配合該機裝備的“天劍-1”型紅外格鬥彈,在格鬥空戰中將會是一個極為難纏的對手,不過受限於推重比較小的先天不足,其垂直機動能力要差一些。至於從“經國”發展而來的“雄鷹”,雖然有該機在增加機體保形油箱後翼載荷增加、推重比下降並導致格鬥能力下降的報道,但從台灣《尖端科技》上有關“雄鷹”的內容分析,雖然後機身保形油箱的添加的確增加了“雄鷹”的結構重量,但從目前公布的有關“雄鷹”試飛的圖片也可以看出“雄鷹”的機翼麵積比“經國”有了明顯的增加,由此可以判斷,“雄鷹”在跨音速階段的機動能力和“經國”相比最起碼不會有明顯的下降。和“雄鷹”相比,“猛龍”由於強調截擊作戰的需要,在整體設計上並沒有像“雄鷹”和“經國”那樣高度強調跨音速條件下的格鬥能力,但得益於大推力發動機所帶來的高推重比和優秀的氣動布局,使得“猛龍”在跨音速階段的水平機動能力和垂直機動能力均達到了第三代戰鬥機的水平,其最大瞬間盤旋角速度可以達到30度/秒的水平。和“雄鷹”相比,“猛龍”的水平機動能力應不落下風,垂直機動能力優於對手,在格鬥彈方麵,“猛龍”所使用的PL-8型空空導彈係由以色列的“怪蛇-3”型發展而來,而以色列空軍的實戰記錄也證明了該導彈在整體水平上要優於“天劍-1”,配合“猛龍”上裝備的頭盔瞄準具,將進一步增加其在格鬥空戰中勝出的比率。因此可以的結論,在近距離空戰格鬥中,“猛龍”應該能夠勝出,但優勢同樣不大。

  鹿死誰手尚難定論


  從各個方麵來看,“猛龍”均要超越“雄鷹”一籌,但並不具備完全的壓倒性優勢。而且現代空戰不僅僅是戰鬥機之間的性能比拚,它同時還要受到作戰雙方指揮引導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因此,這場“龍鷹對決”究竟鹿死誰手還尚難定論。

  不過目前看來,這兩款幾乎在同一時間高調亮相的戰機,其發展前景則大相徑庭。如今的“猛龍”不但已經坐穩大陸空軍主力戰機的位置,還有可能成為大陸在國際軍火市場上的又一殺手鐧。更為重要的是,大陸長期堅持的自主研發能力在“猛龍”服役後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並為大陸航空工業追趕世界先進水平又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而“雄鷹”雖然也已試飛成功,但受台灣當局“月亮是外國的圓”的傳統思維影響,其今後的發展之路應該不會平坦。而一直步履維艱的台灣航空工業如果不能借此機會鹹魚翻身,其未來的前景也將是一片暗淡。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