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服役七年看“現代” 解讀中國海軍選購原因(組圖) zt

(2007-11-08 15:32:00) 下一個
服役七年看“現代” 解讀中國海軍選購原因

2007年11月08日 人民網-《現代兵器》


中國海軍現代級導彈驅逐艦137“福州”號遠海航行


海軍136“杭州”號導彈驅逐艦駐泊碼頭


 2000年2月11日,中國海軍從俄羅斯訂購的“現代”級驅逐艦首艦——136“杭州”號穿越台灣海峽,抵達浙江舟山軍港。同年11月30日,姊妹艦137“福州”號也順利交付中國海軍。作為中國海軍增強台海方向作戰能力的一個重要舉措,兩艦均被編入了東海艦隊戰鬥序列。東海艦隊也由此成為當時中國海軍三大艦隊中唯一裝備超音速反艦導彈和中程艦空導彈的特混艦隊。

  虛妄的“航母殺手”

  在2艘“現代”艦先後服役後,一個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麵——該艦在中國海軍水麵艦艇中編隊中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定位?或者說,中國海軍將如何使用這2艘當時看起來在其水麵艦艇部隊中“鶴立雞群”的俄製戰艦?媒體的目光首先集中在“現代”級艦橋前部那兩具威風凜凜的四聯裝SS—N一22超音速反艦導彈發射器上。一種裝備了威力巨大的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大型驅逐艦,所服役的戰術集群又是負責台海方向作戰任務的東海艦隊,這支艦隊所針對的頭號假想敵又是當今世界上最為強大的航母編隊……在對這一係列要素進行簡單疊加之後,一種“航母殺手”的說法便應運而生,並甚囂塵上。在一段時間內“航母殺手”幾乎成為了中國海軍中這2艘“現代”級驅逐艦的代名詞。但是,如果我們拋開所有的幹擾因素,真正從反航母作戰的角度來評估“現代”級的作戰能力後就會發現,這一說法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自航空母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取代戰列艦成為新一代海上霸主以來,反航母作戰就成為所有海上強國和試圖成為海上強國的國家及其海軍所必須麵對的世界性難題。迄今為止,隻有兩個國家海軍在這一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其一是我們提到過的前蘇聯海軍,另一個就是美國海軍自己。

  美國海軍反航母作戰的原則極為簡單——以航母反製航母!既然航母編隊的核心攻防能力在於由艦載航空兵所賦予的遠距離立體打擊能力,那麽就應該大力發展自己的航空母艦和艦載航空兵,以同樣手段克製對方的航母編隊。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思路和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中所描述的姑蘇慕容氏“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頗有幾分相似。而太平洋戰爭中慘烈的海空交鋒也充分證明了美國海軍這種“以航母反製航母”作戰模式的有效性。正是憑借著龐大航母特混艦隊的強大戰力,美國海軍才最終摧毀了以航空母艦挑起太平洋戰爭的H本海軍聯合艦隊,贏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

  和美國海軍相比,前蘇聯海軍創立的“海空潛立體飽和攻擊”反航母戰法在核心指導原則幾乎完全一致——同樣是大力發展己方海軍的遠距離立體海空攻防能力,以實現同敵方航母編隊的全麵對抗,雙方的差別隻體現在具體戰術手段上:美國海軍航母編隊的反航母作戰主要依靠艦載航空兵來進行,前蘇聯海軍則由“基洛夫”級等大型巡洋艦上裝備的超音速遠程大威力反艦導彈來承擔。關鍵在於,無論是美國海軍還是前蘇聯海軍,在反航母作戰上均奉行“體係對抗”的原則。現代海軍在反航母作戰時所要麵對的並不僅僅是航空母艦本身,而是圍繞著航母這個核心,由各種水麵艦艇、潛艇和艦載航空兵組織起來的立體攻防體係。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反航母作戰,除了打造一個同樣具備立體攻防能力的遠洋作戰體係外,再無其它可行的選擇。

  至於“現代”級,無可否認,該艦的確是前蘇聯海軍反航母作戰體係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節點,但也僅僅是一個節點而已!在前蘇聯海軍水麵艦艇編隊中,真正負責反航母作戰的是可以在400公裏上發起導彈攻擊的“基洛夫”和“光榮”,而主要承擔中程海空攻防任務的“現代”級甚至不在第一波攻擊力量之內。更為重要的是,“現代”級隻有在前蘇聯海軍的整體作戰體係內才可能在反航母作戰中發揮部分輔助作用。如果脫離了這一體係,“現代”艦的這種輔助作戰能力都將喪失殆盡!實際上,不僅僅是“現代”艦,即便是“光榮”和“基洛夫”,如果脫離整個作戰體係單獨出擊進行反航母作戰的話,估計也難逃折戟沉沙的結局!在沒有建立完整遠洋攻防體係的前提下,以區區2艘“現代”艦來充當所謂的“航母殺手”,無異於癡人說夢!


中國現代級驅逐艦136杭州號於2000年2月交付


  中國為什麽選擇“現代”?

  既然“現代”艦根本不是什麽“航母殺手”,那由此基本可以排除中國海軍是為了反航母作戰而引進該艦的可能性。那麽中國海軍引進“現代”艦的真正原因又是什麽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簡單回顧一下“現代”艦的引進時間表:1994年,中俄雙方首度啟動了關於引進“現代”艦的軍購談判,並於1997年年初達成引進第一批2艘“現代”艦的協議。而在整個談判期間,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關鍵節點――爆發於1996年年初的“96台海危機”。

  從某種意義上講,“96台海危機”對於中國海軍的刺激之大幾乎不亞於1962 年“古巴導彈危機”對前蘇聯海軍的刺激程度。麵對跨海而來的美國海軍“尼米茲”號和“獨立”號雙航母編隊,擁有大小艦艇近千艘的中國海軍竟無力一戰!對抗航母編隊的核心要素在於防空,而當時中國海軍水麵艦艇編隊卻沒有裝備任何中遠程防空係統,僅有的2種近程防空導彈中,“紅旗”一61性能指標已經明顯落後,基本不具備攔截現代反艦導彈的能力,“紅旗-7性能雖然相對較好,但也僅僅裝備了區區3艘驅逐艦,無法形成必要的火力密度。麵對擁有強大遠程攻擊能力的美軍艦載航空兵,如果仍以驅護艦上裝備的各種小口徑高炮作為防空主力,中國海軍水麵艦艇部隊將全無招架之功。而如果海軍無法有效獲得台灣及其附近海域的製海權,那跨海登陸作戰就無法順利進行,祖國統一作戰更是無從談起。要擺脫這一困境,中國海軍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建立起一個具備一定遠洋作戰能力,特別是防空能力的現代化艦隊。此時,計劃中的新一代國產大中型水麵艦還處於研製階段,因此從國外引進軍艦和相關技術就成為相對現實的選擇。實際上,早在“96台海危機”爆發前,中國海軍就已經開始著手進行大型遠洋型戰艦的引進工作,危機爆發後這一工作的進度更是大大加快。

  要從國外引進軍艦,中國海軍首先要解決下麵兩個問題――向誰買?

  水麵艦艇堪稱是技術最為複雜的武器係統之一,具備現代化水麵艦艇,特別是大型遠洋戰艦研製能力的國家可謂屈指可數。在這為數不多的潛在供貨方中,美國自然是第一個被排除的,其他西方國家很快也被三振出局,因此所能選擇的對象就隻剩下北方鄰居――俄羅斯。首先,在蘇聯解體之前,中蘇關係已經實現正常化。蘇聯解體後,新生的俄羅斯從其現實戰略利益角度出發,進一步加強同中國的戰略合作,這就基本掃清了從其手中引進軍艦的政治障礙。其次,冷戰後俄羅斯國內經濟形勢長期走低,為了獲得必要的硬通貨,俄軍工企業開始將大量蘇聯時期禁止出口的先進裝備列入外銷名單,這就使我國有了獲得其裝備的較先進艦艇的可能。最後,由於前蘇聯崩潰的太過突然,直接造成了很多前蘇聯海軍定購的艦船因資金不足而停工,這就使得我國有可能以較為優惠的價格獲得一些性能較為優秀的大型艦艇。因此,在反複權衡之後,我們最終選擇了俄羅斯作為賣方,而此時另一個重要問題由浮出了水麵――買什麽?

  如前所述,中國海軍所要引進的艦艇必須能夠承擔起水麵艦艇編隊戰鬥核心的重任,因此應具備優秀的遠洋航行能力和較強的綜合戰鬥能力。在前蘇聯海軍水麵艦艇陣容中,能同時滿足以上要求的軍艦也隻有“基洛夫”、“光榮”、“卡拉”、“克列斯塔”這兩代4型巡洋艦和較新的“現代”、“無畏”級大型驅逐艦。

  在這6個備選艦型中,技術水平相對落後的“卡拉”和“克列斯塔”最先被排除。接下來被從名單中劃去的則是“光榮”和“基洛夫”。雖然從技術指標上看,引進此類裝備有SA―N一6型遠程防空係統和SS―N-12/19大型遠程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大型巡洋艦,似乎可以在短期內大幅度提升中國海軍的遠洋作戰能力。但是,作為海軍核心戰鬥力量,即便僅從情感的角度出發,俄羅斯也不可能出售自己的“鎮國之艦”。此外,無論是“基洛夫”還是“光榮”,其昂貴的價格都是中國海軍所難以承受的;而且兩艦上裝備的SS―N一12/19反艦導彈射程已經超過國際軍控條約的規定,這又給我國引進兩艦設置了難以逾越的政治壁壘。即便我國能克服上述一切障礙引進兩艦,以當時的技戰術水平,尚不具備使用和維護這兩種技術異常複雜的大型巡洋艦的條件。這樣,最後的競爭者隻剩下“現代”和“無畏”了。

  從平台的角度講,采用燃氣輪機動力的“無畏”比起還在使用蒸汽輪機的“現代”在整體水平上要領先10年左右。但對當時驅護艦總體技術水平還停留在世界海軍強國20世紀50~60年代水平的中國海軍而言,相對落後的“現代”和現有艦艇之間的技術跨度更小,便於快速形成戰鬥力。更為關鍵的是,中國海軍此時最為迫切需要的是艦隊中遠程防空能力。在這一點上,“現代”艦上裝備的SA―N一7無疑比“無畏”艦上僅具備點防空能力的SA―N一9更合適。在反複權衡之後,我國最終選擇了“現代”來作為一段時期內的主戰艦艇。


中國現代級驅逐艦136杭州號於2000年11月交付
  引進“現代”級的意義

  從2000年年底137艦抵達之日算起,“現代”級在中國海軍中已經服役了七個年頭,多年來的實際使用也充分證明了這次引進在中國海軍現代化進程的價值。成熟、實用的“現代”艦有效填補了中國海軍在遠洋作戰能力上的空白。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引進“現代”艦,中國海軍獲得了該艦上使用的多項技術和子係統。對於正在進行的一係列國產新型驅護艦的開發工作而言,這些技術和係統的引進可謂是雪中送炭。

  填補戰力真空 “現代”級驅逐艦的引進和“旅滬”、“江衛”Ⅱ等國產新艦的陸續服役,讓中國海軍初步建立起了一個攻防兼備的遠洋作戰體係。在防空能力上,“現代”艦的SA―N一7中程艦空導彈讓中國海軍水麵艦艇編隊第一次擁有一定的區域防空能力,反潛方麵則由裝備新型拖曳聲呐的“旅滬”級負責;在反艦作戰方麵,中國海軍在各種國產驅護艦上巳普遍裝備了性能優良的“鷹擊”係列導彈,而“現代”級SS―N一22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引進更是錦上添花。

  客觀的講,以“現代”艦為核心組成的中國海軍水麵艦艇編隊在作戰能力上不但遠遜於美國海軍航母編隊,就是與日本海軍“八·八艦隊”也不可同日而語。但對於中國海軍而言,能解決遠洋作戰能力的“有無”問題已經是其整體戰鬥力的一次質變,至於遠洋作戰能力的“優劣”,則完全可以留待以後慢慢解決。

  技術引進中國在國防現代化進程中一直堅持奉行“自力更生為主,技術引進為輔”的原則,在上世紀90年代以來簽署的多項軍購合同上,大部分都有技術引進的相關條款。這一特色在“現代”級的引進工作中也得到鮮明體現。

  經過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積極發展,中國造船工業和艦艇研發能力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到引進“現代”級的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中國軍工企業在艦艇的總體設計、反艦導彈等方麵已經接近或者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但受技術儲備不足、科研基礎薄弱等因素影響,在艦艇動力、中遠程防空係統、反潛武備和艦載雷達和電子設備方麵仍存在著較大差距。以艦載防空係統為例,我國雖然已經基本吃透法製“海響尾蛇”艦載點防空係統,並以此為基礎研發出了國產“紅旗”一7近程防空導彈且普遍裝備部隊,但在更為關鍵的中程和遠程防空係統上卻長期裹足不前――無論是仿製的“獵鷹”60還是獨立研發的“凱山”係列都未能達到海軍要求的水平,這直接造成了我國水麵艦艇編隊防空能力的孱弱。同時,由於缺乏合適的動力、雷達和武備等子係統,也直接拖延了新一代國產驅護艦的研發進程。這一切都證明,單純的自力更生已經無法滿足我國海軍現代化建設的需要,要想在短時間內迎頭趕上,隻能另辟蹊徑。

  遵循著這樣的思路,中國在與俄羅斯進行引進“現代”級驅逐艦的有關談判時,也把艦上裝備的多種子係統納入整體引進的一攬子計劃中。雖然“現代”級的船體和動力都還停留在上世紀70年代的水平上,但其所采用的“施基利”防空導彈係統和“頂板”、“音樂台”等雷達和電子設備卻都是俄羅斯海軍80年代的新設備,技術指標較為先進且成熟可靠。在引進“現代”級的同時引進艦上多種技術水平較先進的子係統,並將其與自行研發的艦體進行有效整合,無疑可以大大縮短我國正在進行的新一代國產大中型水麵艦艇的研發進程。在近年來服役的052B/C和054A等國產新型驅護艦上,我們看到了包括“施基利”中程防空係統、AK630近防炮、MR一710型“頂板”對空對海警戒雷達和“音樂台”導彈製導雷達在內的大量原裝備於“現代”艦的子係統。這些俄製設備的引進也的確有效保證了國產新艦的順利服役,為中國海軍遠洋艦隊的建設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海軍現代級驅逐艦軍港停靠



137“福州”號現代級驅逐艦駐泊軍港



中國海軍早期引進的兩艘現代級戰艦



中國海軍137號現代級戰艦特寫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