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裏海五國謀劃新利益版圖 凸顯背後重重博弈 zt

(2007-11-08 08:28:09) 下一個
裏海五國謀劃新利益版圖 凸顯背後重重博弈

2007年11月08日 《環球》雜誌


編者按:10月16日,環裏海的伊朗、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阿塞拜疆五國領導人齊聚伊朗首都德黑蘭,參加第二屆裏海沿岸國家峰會。會後,五國領導人公布了內容廣泛的《德黑蘭宣言》,但並沒有解決關鍵的裏海法律地位問題。短短一天的裏海峰會,反而凸顯了其背後的重重博弈,成了地區各國控製與反控製、俄美等大國爭奪戰略空間的縮影。


圖為:10月16日,在伊朗首都德黑蘭,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俄羅斯總統普京、哈薩克斯坦總統納紮爾巴耶夫、土庫曼斯坦總統別爾德穆哈梅多夫和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從右至左)在參加裏海沿岸國家峰會期間合影。新華社/路透

裏海到底是海還是湖?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地理問題,已然變成了一個重大的政治和經濟問題。


裏海示意圖


從地理概念來看,裏海一般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湖,但對於裏海五國來說,目前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裏海的法律地位問題,也就是裏海到底是海還是湖以及如何劃分的問題。參加本次峰會的五國領導人未能就這一棘手的問題達成一致,隻是同意繼續就此定期舉行會談,以求最終達成各方滿意的結果,並簽署決定性的《裏海法律地位公約》。

1991年以前,裏海是平靜的,沒有多少爭議和衝突,沿岸隻有蘇聯和伊朗,而兩國在1921年和1940年間,已兩次就使用裏海及其資源的有關問題簽署協議,其基本原則是“平分海底,共同利用水域資源”。自蘇聯解體後,新獨立的哈薩克斯坦、阿塞拜疆和土庫曼斯坦也成了裏海沿岸國家,而且隨著在該地區不斷發現大規模的油氣田,圍繞裏海法律地位問題的紛爭變得日益激烈。

起初,由於所臨水域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較多,哈薩克斯坦和阿塞拜疆組成了“海派”,堅持認為裏海為內陸海,應依據國際海洋法公約,對裏海水體及海底進行劃界,明確各國的主權和專屬經濟區範圍。而以伊朗、俄羅斯和土庫曼斯坦三國為一方的“湖派”認為,裏海是內陸湖泊,國際公認的海洋法不適用於裏海,裏海是沿岸各國共同財產,開采裏海能源須征得五國一致同意或共同協商方能付諸實施。因此,裏海之爭從一開始就是圍繞能源的利益之爭。

後來,時任俄羅斯總統的葉利欽出乎意料地倒戈,同意以中線為主要參數劃分裏海的建議。從1998年起,俄羅斯先後與哈薩克斯坦、阿塞拜疆簽署了劃分裏海海底的雙邊和三方協議。土庫曼斯坦在該問題上原本就動搖不定,後來也同哈薩克斯坦、阿塞拜疆就劃分問題開始進行雙邊商談。

在日漸被孤立的情況下,“湖派”主力伊朗不得不接受裏海被分割的現實。至此,“湖海之爭”的結果已經基本明朗。但是各方在如何劃分裏海的問題上仍然爭執不下。伊朗聯合土庫曼斯坦一起要求各國按各占20%的份額平均劃分裏海,而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三國則要求按中心線和海岸線等為參數按比例劃分裏海。

此間分析人士認為,各國至今未就裏海劃分達成協議,在很大程度上與伊朗的強硬立場有關。伊朗國內早有對裏海重新劃界不滿的聲音。有伊朗議員表示,當年伊朗與蘇聯各占裏海50%,而今伊朗占20%水域的要求都難以得到滿足,這讓伊朗難以接受。因此,在利益相互矛盾的裏海劃分問題上,各方仍需進一步協調和談判。

地緣利益之爭

沿岸五國圍繞裏海法律地位的持久爭奪,既是一場主權和能源之爭,同時也是一場涉及西方大國的錯綜複雜的地緣利益之爭。

美國等西方國家一開始就從自身利益出發,幹預裏海法律地位的確定,力挺“海派”,希望與其關係密切的阿塞拜疆獲得至少一半已探明的裏海油氣資源,以便自己從中謀利。而此後各方圍繞裏海新鋪油氣管線而發生的分歧,更是凸顯了它們在地緣利益方麵的博弈。

俄羅斯在中亞油氣交易中一直保持主導地位,該地區油氣資源長久以來一直主要經俄羅斯的“北線”出口到世界市場。歐洲國家擔心自己的能源來源多樣化受俄羅斯的牽製,而阿塞拜疆和哈薩克斯坦等國也希望實現能源出口渠道多樣化,擺脫俄羅斯的壟斷性控製。

從經濟角度看,把裏海油氣資源經伊朗到海灣的“南線”管道運送到西方和亞洲原本是最為便捷、成本最低的方式,但美國不願把控製權交到伊朗手中。因此,美國不顧俄羅斯和伊朗反對,牽頭在上世紀90年代修建了經濟上極不劃算的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石油管道,為裏海石油打通了一條極具地緣政治色彩的“西線”通道。

目前,阿塞拜疆已經可以通過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石油管道(裏海-地中海)、巴庫-蘇普薩石油管道(裏海-黑海)和另外一條輸氣管道出口資源。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也有意通過巴庫實現本國油氣資源出口渠道的多樣化,其中可選的方案包括連接土庫曼斯坦和阿塞拜疆的跨裏海海底天然氣管道以及連接哈薩克斯坦和阿塞拜疆的跨裏海海底石油管道。

美國也支持相關國家的跨裏海海底管道計劃,希望使歐洲減少對俄羅斯的依賴,同時進一步孤立伊朗。

這些動向顯然已經引起俄羅斯的警覺和不滿。俄總統普京在此次峰會上表示,由於油氣項目可能對裏海獨特的生態環境造成威脅,因此任何跨裏海海底管道項目都應該首先征得五國的一致同意。但哈薩克斯坦總統納紮爾巴耶夫卻明確提出,裏海的管道計劃隻需經海底所屬國家的同意即可。

俄羅斯的立場隻獲得了伊朗的支持;土庫曼斯坦和阿塞拜疆顯然站在了哈薩克斯坦的一方。阿塞拜疆副外長卡拉霍夫近日甚至表示,在裏海法律地位問題上的僵局不應影響跨裏海海底管道計劃。由此可見,裏海沿岸各國在該問題上的分歧使裏海問題更趨複雜化,而跨裏海海底管道計劃的製定和實施更是遙遙無期。

戰略空間之爭

裏海地處歐亞之間的結合部,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還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油氣資源,被稱為“第二個波斯灣”,因此美國對之一直虎視眈眈,希望通過介入裏海開發加強在該地區的影響,不僅在經濟上使阿塞拜疆和土庫曼斯坦等國演變為依賴美國的“準盟國”,還希望在軍事上進行滲透,進一步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同時對伊朗實行有效的遏製。

在美國的如意算盤中,阿塞拜疆既是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和中轉國,又位於俄羅斯和伊朗之間,是美國最理想的盟友和美軍基地最理想的所在地。美國軍方以反恐、反核擴散和打擊販毒等為由,與阿塞拜疆及哈薩克斯坦開展了“裏海警衛計劃”合作活動。阿塞拜疆還參加了1994年以來北約所有的“和平夥伴關係”計劃行動。最近甚至有傳聞說美國希望把阿塞拜疆作為攻打伊朗的集結地和跳板之一。不過目前阿塞拜疆仍沒有答應美國建軍事基地的要求。

德黑蘭峰會顯然注意到了這個跡象。普京和伊朗總統內賈德要求所有裏海國家共同拒絕外國勢力對裏海事務的幹涉,強調裏海主權及資源僅僅為沿岸國家所共有,並要求共同阻止任何外國勢力利用其領土作為反對或軍事打擊其他裏海沿岸國家的平台。

普京和內賈德的這些要求最後都被列入了五國共同發表的《德黑蘭宣言》當中,這表明俄在與美的戰略空間爭奪戰中獲得了一次勝利,成功使裏海五國簽署了實質上的“集體安全協定”,宣示了俄對這一傳統勢力範圍的控製。同時,這一聲明也顯示了阿塞拜疆等國不斷地在大國之間搞平衡,以爭取本國利益的最大化。

麵對外來的威脅,裏海地區的兩個大國——俄羅斯和伊朗,都希望能夠加強相互間的團結以及整個裏海區域的合作。伊朗積極提出建立環裏海鐵路交通網,成立裏海經濟合作組織。俄羅斯則一直提議成立裏海國家海軍聯合部隊。伊朗和俄羅斯的建議旨在從經濟、軍事和政治上將裏海五國拉在一起。

與此同時,在美國以核問題為由試圖進一步孤立和打壓伊朗之時,普京依然對伊朗進行了“曆史性”的訪問——在1943年蘇聯領導人斯大林與英美領導人舉行德黑蘭會議以後的60多年裏,一直沒有蘇聯和俄羅斯最高領導人訪問伊朗。在伊朗期間,普京明確表示堅決反對使用武力解決伊朗核問題,並支持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幾乎是處處與西方“唱反調”。

有分析人士認為,普京最近在伊朗核問題上的強硬立場也是在向美國示警:如果美國繼續打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俄羅斯也不會幫助美國實現其戰略目標。(梁有昶)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