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金一南:中國人的戰爭觀

(2007-11-08 06:57:25) 下一個
中國人的戰爭觀

《世界軍事》2001年第8 期 作者:金一南


  一個國家的戰爭觀並不浮在表麵,軍隊要不要打,能不能打,能否戰勝強敵,如果我們將這些問題置於更具縱深的層麵上進行分析,也許會得到一些真實的結論。

  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軍隊先後經曆了抗美援朝戰爭、援越抗美戰爭、及一些邊境作戰。戰爭中,這支軍隊沒有敗績。美國海軍分析中心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對外用兵次數超過240 次。其中規模最大的有3 次: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海灣戰爭。3 場戰爭中,前兩場都與遏製中國有關。對這3 場戰爭,美國人自有比較。以朝鮮戰爭為例。當時美國的基本判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百廢待興,解放軍長期作戰疲憊不堪,加上裝備簡陋,除去虛聲恫嚇,無力介入朝鮮戰爭。但中國軍隊最終介入了。它是在什麽樣的條件下介入的呢?

  當時朝鮮戰場上美軍一個軍擁有坦克430 輛;中國最初入朝的6 個軍,一輛坦克也沒有。美一個陸軍師的師屬炮兵有432 門榴彈炮和加農炮,還可以得到非師屬炮兵更大口徑火炮的支援;誌願軍一個師的師屬炮兵僅有一個山炮營,12門山炮。美軍一個步兵師擁有電台1600部,無線電通信可以一直到達排和班。誌願軍入朝時從各部隊多方抽調器材,才使每個軍的電台達到數十部,勉強裝備到營。營以下通信聯絡仍然主要靠徒步通信、軍號、哨子及少量的信號彈等。美軍運輸全部機械化,一個軍擁有汽車約7000輛。我軍入朝之初,主力38軍隻有汽車100輛,27軍則隻有45輛。更難以置信的是:當時誌願軍38軍90%的戰鬥兵員仍在用日本1905年設什的三八式步槍。

  中國軍隊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艱苦奮戰,迫使不可一世的遠東美軍總司令、五星上將麥克阿瑟丟官去職,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翻車喪命,硬把美國人打回到談判桌前的。

  直到今天,美國軍人仍對曾與之對陣的中國軍人懷有一種頗富神秘感的尊重。從他們的角度看,中國軍隊的實力更多地表現在排山倒海、堅忍頑強、奮勇衝殺和不懼犧牲的精神,他們稱之為“謎一樣的東方精神”。當年到過朝鮮的美國軍官,在回憶錄裏皆印象深刻地描述誌願軍發起衝鋒時“撕心裂肺的軍號聲”和“尖利刺耳的哨子聲”。英國著名戰史專家克裏斯托弗.錢特評論說:朝鮮戰爭對西方世界是一場意想不到的嚴峻考驗,它使擁有強大技術優勢的盟國幾乎抵擋不住。

  1967年越南戰爭高峰時期,侵越美軍總司令威斯特摩蘭上將與約翰遜總統有過一段對話。威斯特摩蘭說,如果增兵至68萬人,兩年內可結束越戰;隻增兵到56萬,結束戰爭就需要三年。約翰遜滿臉不高興地反問:“我們增兵,對方難道就不能增兵?這樣下去的盡頭在哪裏呢?”威斯特摩蘭回答說,武元甲的增兵能力接近盡頭,美國人消滅他們的速度已經超過他們的補充速度。約翰遜又問:如果武元甲要求中國派遣誌願軍,情況會怎樣?威斯特摩蘭無言以對,半天才說了一句,“噢,那倒是一個大問題。”

  正是由於越過38度線挺進北朝鮮時遭到的中國出兵的慘痛教訓,使得美國軍隊不敢超過17度線直接攻擊越南北方。

  每一個認真分析中國參加朝鮮戰爭的人,都不難發現中國軍隊的一種特殊能力:當它麵對一場完全沒有準備好的戰爭之時,當國家利益決定的鬥勝於不戰鬥的時候,即使與對手相比在武備方麵劣勢很大,它也會毫不猶豫地投入戰鬥。後來的抗美援越作戰和中蘇邊境爭端中,這種特性一再表現出來,給世界留下深刻印象。

  中國開始改革開放以後,對外部世界的基本認識由戰爭與革命轉到和平與發展,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在這種情況下,國防建設和軍隊建設,服務服從國家經濟建設全局,實行戰略性轉變是曆史必然趨勢。以上這些基本判斷形成了今日中國改革開放的認識基礎,反映出新一代中國領導人對和平發展的長久企盼與真誠願望。

  因此說,中國軍隊是一支威武之師,一支文明之師,也是一支和平之師。

  (文/ 金一南 摘自《世界軍事》2001年第8 期)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