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宋曉軍:中國要不要追隨西方製裁伊朗?

(2007-11-06 12:18:43) 下一個
中國要不要追隨西方製裁伊朗?

2007年11月03日 宋曉軍


我寫了篇博客——俄羅斯狂打“伊朗牌”,中國怎麽辦?後,有人問我: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公開表示了對中國不支持安理會通過製裁手段的不滿,對此你怎麽看?我說我在2004年11月和2006年1月兩次在新華社《環球》雜誌上寫過兩篇這方麵的文章,我的觀點自然是:中國堅決不能與參與西方製裁伊朗的行列

下麵是我在2004年11月和2006年1月寫的兩篇文章的部分內容:

美國可能打擊伊朗與中國“經濟陷阱”(寫於2004年11月初)


自從去年中國石油消費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國後(每日消費546萬桶),今年國際油價的暴漲又對處在宏觀調控下的中國經濟投下了一道陰影。有經濟學家指出,這一輪國際石油價格波動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尚未全部顯現,因此央行9年來首次加息亦有石油漲價因素的考慮。

對於中國對進口石油的需求,據2004年8月號國際能源署《石油市場報告》統計,2004年世界石油需求為8220萬桶/日,比2003年增長3.2%,即為250萬桶/日,其中中國增加量為83萬桶/日,占世界總增加量的33.2%。對此,國際能源署石油市場與危機應急事務主任小林健二認為:中國在2004~2005年新增石油需求中將起到主要作用,平均占30%的份額。

雖然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將金融投機造成的高油價嫁禍於中國,但是中國高速發展的經濟對石油需求的動態增長也是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因此,在世界石油供應量稍大於需求量以及有投機商炒作油價的情況下,中國石油能源戰略的選擇隻能是開源節流。實際上,在經過了宏觀調控和加息對投資抑製的效果顯現後,對在高速進行城市化和工業化的中國經濟而言,“節流”已經觸及到了底線(提高石油利用率和二次煉油能力並非短期內可以解決的),而“開源”的需求顯然越來越急迫。

在最近中日東海油氣資源僵局和中俄油氣管道談判未見曙光之時,10月29日正在中國訪問的伊朗石油部長比詹·納姆達爾·讚加內的講話為中國能源需求的“開源”帶來了“雪中送碳”一樣的曙光。他在當天“伊朗——中國能源領域合作機遇研討會”上說:“伊朗和中國在很多領域的相互依存度很高,尤其在石油和天然氣領域。伊朗是可靠的油氣供應方,而中國則有一個增長的能源需求。”據《伊朗時報》10月30日報道:“10月28日中國與伊朗簽署亞達瓦蘭油田開發項目備忘錄。備忘錄的主要內容為:中石化將負責準備亞達瓦蘭油田開發這項龐大項目的開發計劃,作為回報,中國將在未來25年內,每年從伊朗購買1000萬噸液化天然氣。此外,雙邊還同意在伊朗合資建設液化天然氣煉製廠。”

從1998年到2003年中國從中東地區進口原油占總進口量的50.9%,其中從伊朗進口的原油占13.6%,僅次於沙特的16.7%,排第二位;年進口增長率為16.5%,亦為第二位。2004年前兩個季度從伊朗進口原油634.34萬噸,高於去年同期水平。除此之外,中伊在2000年3月就德黑蘭和大布裏士煉油廠以及在裏海沿岸建造一個卸油設施簽署了協議。2003年12月,中國石油集團成功地獲得了與伊朗共同在喀山油田鑽探一處高產天然氣的項目。在伊朗未來5年計劃石油領域吸引的外資中(240億美元),也希望中國石油公司投資,其中包括阿紮德甘油田的北部油田和庫什克候賽因赫油田。有分析人士指出:一旦今年10月29中伊雙方簽署的亞達瓦蘭油田開發項目備忘錄付諸實施,中國有可能在伊朗對外油氣領域開發中趕上日本和歐洲等石油公司,成為伊朗油氣領域最大的投資者之一。應該說,中伊石油貿易的現狀以及發展前景,不僅對這些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中國未來1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達到小康的目標也會起到難以替代的作用。

但是,11月1日出版的《華爾街日報》對中伊10月29日備忘錄的簽署這樣評論:“上述協定再次凸現出全球能源需求對美國維護自身安全利益構成的挑戰。”而在北京時間11月3日20點10分路透社發表的一篇題為《布什離大選勝利一步之遙,石油價格升高超過50美元》的分析中,引述了摩根斯坦利首席亞洲經濟學家安迪·謝的話說:“尤其是如果布什連任,很可能會轉向伊朗,那麽石油價格會升得非常高,而且會真正威脅到中國的經濟發展。”此前,一些國內的經濟學家也指出:如果美國對伊朗實施軍事打擊,中國經濟的“石油瓶頸”可能會把中國經濟帶入一個一直在試圖避免的兩難境地:要麽在強行緊縮的情況下麵對可能出現“滯脹”;要麽為了維持石油消費使人民幣被動升值,進而犧牲大量出口產業和外資的引進;而這兩者最大的危害都是加劇就業形勢惡化。在這個意義看,在布什的連任背後,除了可能會出現一個“台獨”的“政治陷阱”外,很可能還有一個“經濟陷阱”,當這兩者與中國未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並行時,無疑是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目標的考驗。

德黑蘭的中國“天然氣門”(寫於2006年1月)


1980年9月22日,大批伊拉克空軍的蘇製米格—23戰機突然襲擊了包括德黑蘭郊區梅拉巴德機場在內的10個伊朗的空軍基地,從此拉開了慘烈的兩伊戰爭帷幕。而這一年,中國的石油產業開始了一邊引進外資強化設備一邊以大大低於國際油價的價格向國家提供平價油的曆程。在1988年兩伊戰爭結束時,雖然中國石油業向國家貢獻的差價價值已接近4000億元人民幣(超過當年的全國居民儲蓄),但同時也出現全行業的政策性虧損。2006年之初,當媒體隻是把1980年德黑蘭上空的蘇製戰機換成美製戰機開始討論美國對伊朗的戰爭帷幕如何拉開時,走出政策性虧損陰影已成為盈利巨頭的中國石油業,則開始把目光轉向了德黑蘭的“天然氣門”。

網民高度關注伊核問題的背後

自去年伊朗核問題進入中國民眾的視線至今,在互聯網的各個時政、軍事論壇上,有關伊朗可能爆發戰爭的帖子和回貼已經有數萬,而頁麵點擊量更是達到了上億。如果瀏覽這些網民的發言內容,幾乎都帶有伊朗與中國油氣合作的色彩。這其中的深層原因既與伊拉克戰爭後中國汽油漲價近1/3有關,更與近兩年來中國天然氣短缺勢頭顯現及價格上浮有關。

2006年1月,隨著伊朗核問題尖峰時刻的逼近,中伊之間的石油天然氣合作也越來越多地進入媒體的視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伊朗將在未來25年每年向中國供應1000萬噸液化天然氣金額達700億美元的合同的最後簽署。

伊朗是繼俄羅斯之後世界上第二大天然氣儲量國,2004年底探明儲量為28.2萬億立方米(同期中國的已探明儲量僅為2.23萬億立方米),占世界總儲量的16%。但值得注意的是,伊朗天然氣的產量在2004年底卻僅占世界總產量的2.9%,因此伊朗在近兩年就開始了大力開發天然氣資源。從目前的開發情況看,伊朗天然氣產能較大的增幅期將在2010~2030年形成,淨出口量將從2010年的51億立方米增至2020年的306億立方米和2030年的568億立方米。如果伊朗能夠成功和平利用核能替代燃氣機組發電,淨出口量屆時可能還會增加。而同一時期,恰恰是中國天然氣供應出現缺口的時期。中石油有關專家近期透露,預計2010年全國天然氣需求量在1068億立方米,除國產的846億立方米尚有222億立方米缺口,2020年的缺口可能將擴大至830億立方米。

目前,全球天然氣平均消費量約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24%,中國目前僅為2%,印度為8%,而日本用於發電的天然氣就占總發電能源的67%。因此,中國無論是出於實現能源結構多元化的需求還是環保的需求,未來都隻能趕超性地增加天然氣在一次消費能源中的比例。但問題的關鍵在於,中國雖然期望在“十一五”期間將天然氣在一次參性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將由目前的2%提高到8%左右,可是穩定的氣源供應、特別是液化天然氣一直沒有落實,致使原計劃中2010年投入使用的10個液化天然氣碼頭目前隻有兩個工程進展速度較快的簽訂了長期供氣合同。而當時間進入2006年也就是“十一五”計劃的第一年,伊朗向中國供應的液化天然氣很可能就伴隨戰爭的危險到來,這恰恰是眾多網友眼中伊朗核問題對於中國利益所在的關鍵。

“天然氣門”的政治意義

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實現中國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無疑是目前中國國內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促進多邊主義,提倡國際關係民主化,尊重世界多樣性,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亦是中國在國際政治中追求的目標。如果目前尋找這兩者的交匯點,我們一定會發現“天然氣”和“伊朗核問題”這樣的關鍵詞。

去年年底,英國BP公司預測中國將在2015年出現500~700億立方米的需求缺口,屆時向海外購買天然氣將占全球供應量近1/3,並稱中國會繼石油之後開辟天然氣海外爭奪戰,但遭到美日企業的強勁阻擊。今年1月,美國著名記者托馬斯弗裏德曼在《紐約時報》上撰文稱:如何處理伊朗核問題是檢驗中國是否成為美國的“利益相關者”的一個重要指標。2月18日,美國福克斯新聞稱:中國油氣進口對伊朗的依賴將達到70%,因此這決定了中國政府在伊朗核問題上政治態度。

實事上,這種經濟利益與政治原則糾纏在一起的分析預測,不僅是在當前以民族國家為基礎的國際關係理論中最常見的,而且在伊朗核問題上更為適用。對於伊朗核問題的兩個主要角色——伊朗和美國而言,他們的政治目標隨著伊朗核問題的進展越來越明顯。伊朗新一代領導人是要以和平利用核能為突破口,來消除美國自海灣戰爭以來對中東越來越大的政治影響;而美國則是要利用伊朗核問題製造伊朗要生產核武器的假設,來清除伊朗這個美國在中東利益的最大障礙。當這兩者的政治目標發生衝突後,德黑蘭的中國“天然氣門”自然也就成為了一個無法回避的政治問題擺在了中國的麵前。

對於中國而言,伊朗的天然氣無疑具有很大的國內政治意義,因為它是中國在科學發展觀的理念下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清潔、廉價的資源,同時從戰略能源安全的角度看,對於天然氣這種不可再生性的能源無疑是要先用進口的而後用本國儲藏的,在這個問題上,石油和鐵礦石的開采對中國已經有了深刻的教訓,更何況中國的天然氣儲藏還有一些規模小、豐度差的,如果放任地方為短期經濟利益盲目開采很可能造成亂開小煤窯一樣的後患。從中國未來在國際政治中追求的目標來看,對伊朗核問題和平解決付出最大努力無疑也是具有重大國際政治意義的。如果仔細梳理中國近來在伊朗核問題上的表態就可以發現,這兩點也許恰恰是構成中國在處理伊朗核問題上態度的基礎。

“天然氣門”成為焦點

2月6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以“中國在伊朗的利益”的學者文章,文章在分析了中國在伊朗的油氣利益後表揚的中國朝核問題和伊朗核問題上的態度,並稱中國今後應該學會利用手中逐漸擴大了權力,在處理伊朗核問題上更加靠近以美國為代表的國際社會。有意思的是,2月17日伊朗代表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觀點的半官方報紙《KAYHAN》在頭版頭條發表了中伊將簽署大規模天然氣合同消息的同時,並配發了一篇題為“空鼓”的社論。社論強調了中國與伊朗的油氣合作可以抵消對伊朗製裁的威脅,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叫囂把伊朗核問題提交給安理會表決是一種“空鼓”式的心理戰,而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中國與伊朗的油氣合作其政治意義遠遠大於經濟意義。

實事上,不僅因為主要的當事者——伊朗和美國的鬥法把中國的“天然氣門”推到了一個焦點的位置,而且這次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上一些與美國態度相佐的歐洲國家的態度也值得玩味。如果我們把目光投向未來中東的天然氣出口上可以發現,根據國際上的眾多專家預測,雖然目前中東天然氣最大的出口市場是亞洲,但是在2010年後中東向歐洲出口增加率將高於亞洲,到2030年總量將會超過亞洲,屆時歐洲的經合組織國家進口為1700億立方米,而亞洲的進口僅為1060億立方米。有意思的是,這與最新一期英國《國際石油天然氣》月刊提出2010年後歐洲將進入天然氣時代的預測是吻合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預測是在伊朗新政府上台之前完成的,而伊朗新政府上台後提出的“向東看”戰略——即將今後的油氣出口重點放在亞洲的印度、中國和日本,無疑是對歐洲的天然氣時代是一個幹擾(2030年伊朗的天然氣出口達568億立方米)。簡單地說,伊朗原來的溫和派政府可能更希望把相當一部分天然氣通過土耳其輸往歐洲,而內賈德新政府則更希望將天然氣通過巴基斯坦及海路輸往印度和中國。在這個意義上看,穆沙拉夫2月19日訪華前時稱巴基斯坦願意成為中國的能源走廊並非空穴來風。其實巴基斯坦這樣做自然也有它的政治和經濟考慮。經濟上收兩份天然氣過路費還拉動就業自然是好事,政治上用天然氣管道通向中國自然對印度有所牽製。而中國花費了100多億美元修建了西氣東輸管道後自然也要提高管道的利用率。

現在看來,伊朗新一屆政府的種種舉措不僅讓美國極為惱怒,而且也讓一些歐洲國家不滿意。而這種惱怒和不滿意恰恰同時聚焦在了伊朗核問題上自然就迸發出了製裁和戰爭的寒光。而德黑蘭的中國“天然氣門”也自然因為這種惱怒和不滿意同時聚焦成為了焦點。如果說美歐一些國家有為了一己私利的嫌疑來拿伊朗核問題說事,甚至不惜對伊朗這個中國的傳統友好國家威脅動用製裁和武力大棒,這就很不厚道了,問題的關鍵是這種不厚道還會傷害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戰略,那中國不僅沒有必要為他們的不厚道而關閉德黑蘭的中國“天然氣門”,而且還要盡最大的努力製止他們動用威脅和武力的大棒。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