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軍方台海政策重大調整 改向中國大陸傾斜---行動呢? zt

(2007-11-06 12:05:15) 下一個
美國軍方台海政策重大調整 改向中國大陸傾斜

2007年11月06日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1月6日電 澳門《新華澳報》今天刊出文章認為,美國國防部長蓋茨日前與中國國防部長曹剛川會見時,雙方同意建立“電話熱線”。此事顯示,中美兩國的軍事交流和合作,進入了互相信任的新階段。而美國國防部對由陳水扁代表的台灣當局的態度,已悄悄發生變化,逐漸與國務院趨同;美軍方台海政策重大調整改向北京傾斜。

  文章說,就在蓋茨抵達北京之時,美國國防部網站刊登的由“軍事通訊社”記者撰發的蓋茨訪華的消息報道就指出,美國代表團預期中國會提到台灣--特別是“獨立公投”即將投票;美國總統布什曾說“反對(台灣)獨立”,以及美國希望“台灣與中國的統一以和平方式達成”。

  盡管這篇報道,不一定完全代表美國國防部的立場,但既然國防部網站能給予在其首頁的“重大新聞”欄中刊出;也既然這篇報道是國防部長訪華的配合報道稿,而其作者又是通常能準確了解國防部觀點的“軍事通訊社”的記者,故也可算是在國防部默許之下的“吹風”之作。如試探成功,或許就將會真正成為國防部的台海政策。

  美國國防部之所以要作出這樣的迂回表態,是因為彎子轉得太大。--在過去,美國政府的台海政策,長期存在著“唱紅白臉”的現象。作為外交行政主管部門,國務院必須恪守三個“中美聯合公報”所確定的原則及《台灣關係法》的規定,堅守“維持現狀,不統不獨”的立場。近年由於陳水扁屢次衝撞美國的“不統不獨”底線,因而國務院在台海政策上的天秤,是較多地向北京傾斜。

  另一方麵,美國國防部的軍人由於其職業的特殊性質,及延續於冷戰時代的思維定勢,因而總是抱著“防止共產主義東擴”、“美台軍事同盟”和第七艦隊進駐台灣的心理習慣,將台灣島視作為“太平洋第一島鏈”中的重要一環。因此,在台海軍事戰略上,美國國防部是偏向於台灣當局的。除了設定了“協防台灣”的戰略目標,並在台海危機時派出航空母艦戰鬥群駐防台灣外海之外,還在對台軍售方麵,給予台灣軍方特別照顧。

  但是,由於陳水扁自己造的孽,不斷地大動作衝撞美國的台海政策底線,將台海拖到戰爭邊緣,但卻又聲大夾惡地聲稱將會得到美軍的援助,直把美國當作是他的“禦林軍”。不但是打亂了美軍的全球反恐戰略部署,而且也有要把美軍“拖下水”,為其“台獨”分裂活動“墊履背”之意圖。這與美軍當初“協防台灣”是為了“防止共產主義東擴”、“保衛民主製度”的戰略目的,風馬牛不相及。因此,美國國防部對由陳水扁代表的台灣當局的態度,已悄悄發生變化,逐漸與國務院趨同。

  文章說,也正在此時,北京的對台政策,日趨成熟務實。在將反“台獨”政策法製化方麵,所推出的是符合美國“維持現狀”政策底線的《反分裂國家法》,而不是此前外傳的可能會抵觸美國“不統不獨”台海政策底線的《促進統一法》。

  在政治路線方麵,無論是胡錦濤的對台工作四點方針,還是中共十七大報告所提出的“和平發展”新思維,都使美國軍人大生好感。尤其是將之與陳水扁“瘋牛衝進瓷器店”式的瘋狂行徑相比,顯得北京領導人才是值得信賴及容易合作的。因此,由蔣介石發韌、蔣經國發揚光大、李登輝坐享其成的美國軍方偏幫台灣當局的台海軍事戰略,被陳水扁破壞殆盡。

  於是,無論是五角大樓,還是太平洋司令部,近年都不斷迎來了中國軍人。而受過高等教育、了解西方思維習慣的新一代中國軍官,其得體的舉止又進一步加強了美國軍人對中國軍人的好感。交往多了,誤會就會逐漸消解,互信就會逐漸加強。

  而與此同時,由於“終統”、“入聯公投”等大動作衝擊了美國的台海政策底線,美國政府關閉了與台灣當局的溝通大門。作為美國政府的防務主管部門,國防部也執行了這一決策,以往曾經能登堂入室的柯承亨等台灣軍方說客,被拒於大門之外。這與中國大陸軍人受到熱情招待的情形相比,反差何其強烈。

  因此可以說,報道美國國防部長訪華消息的“軍方通訊社”的記者有關布什總統反對“台獨”的表述,及將“入聯公投”表述為“獨立公投”,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國軍方的思想變化。或許,說不定這段文字就是蓋茨本人代表國防部的心聲。但為了避免彎子轉得太大過急,而引發某些不適應,而以“軍事通訊社”記者作新聞報導的方式進行表達。倘此分析屬實,台灣當局的“外交部”、“陸委會”,就是要“了解”、“促使澄清”,也是白搭。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