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華盛頓觀察 紅線已劃,美國打不打伊朗? zt

(2007-11-23 02:22:36) 下一個
華盛頓觀察 紅線已劃,美國打不打伊朗?

2007年11月23 日 星島環球網 來源:美國《華盛頓觀察》


布什政府在過去的一個月裏針對伊朗的核項目口誅筆伐不斷,先是布什在10月中公開警告,伊朗擁有核武可能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副總統切尼更是直截了當地說:“我們(美國)不會允許伊朗擁有核武。”

伊朗總統內賈德也不甘示弱,在11月7日向世界宣稱,位於境內納坦茲(Natanz)的3,000個加工濃縮鈾的離心機已經開始運作,標誌著伊朗正式跨入有能力製造核彈的時代。

11月15日,國際原子能機構針對伊朗核項目的調查報告出台,結果好壞參半:伊朗政府雖然提供了過去核項目的信息,但拒絕透露今日的核項目運作情況,並公開違反聯合國的決議,繼續進行其濃縮鈾的工作。

“文攻”之餘,也不忘“武嚇”,美國計劃空襲伊朗核設施的傳言自今年開春以來一直沒有間斷過,時不時搶占美國媒體的頭條。內賈德麵對外界質疑的聲明,不但公開和美國叫板,稱美國是個“衰弱國家”,不會攻打伊朗,更揚言伊朗若是真地遭遇美國襲擊,絕對不會善罷甘休。

盡管華盛頓和德黑蘭的“唇槍舌戰”顯然已經開打,華盛頓對於軍事選項還是多所保留。台麵上的吆喝雖然越來越響,台下卻積極運籌帷幄,急欲通過強硬的外交手段來壓伊朗棄核。

國際原子能機構報告出台後,美國政府拉攏聯合國安理會其他常任理事國以及德國,希望能再度對伊朗實行新一波的禁運措施,通過非軍事的手段拔除伊朗這個肉中刺。

“美國現在正全力以赴,試圖通過外交方式解決伊朗的核問題。”美國海軍分析中心(Center for Naval Analysis)研究員阿巴斯·沙米(Abbas Samii)表示,“就我所知,美國沒有對伊朗進行先發製人打擊的計劃。”

美國華盛頓近東政策研究所(Washington Institute for Near East Policy)副主任、高級研究員帕特裏克·克羅森博士(Patrick Clawson)也強調歐美在外交場上聯手應付伊朗核問題的重要性。

“美國應該完全讓歐洲國家來領導同伊朗的核談判。考慮到美伊之間的曆史糾葛,就算我們釋出善意,丟出一些‘胡蘿卜’,也會被伊朗看作是‘毒蘿卜’而非‘甜蘿卜’”。克羅森說,“我們(美國)隻是坐在乘客座上,就算會對(領導談判的歐洲)司機指指點點,並不表示就是我們在開車。”

歐美聯手掐緊伊朗金融咽喉


布什政府今年初通過放鬆對澳門匯業銀行的金融鉗製,讓朝鮮鬆了一口氣,從此朝核僵局出現突破性轉機。華盛頓從中總結經驗,認為金融製裁可以成為十分有用的談判工具,並決定轉施於伊朗身上。

10月26日,美國國務卿賴斯和財政部長鮑爾森聯手宣布美國30年來對伊朗采取的最為嚴厲的製裁措施,對由伊朗革命衛隊操控和擁有的個人、銀行和企業實施經濟製裁。由於這25個個人和企業同伊朗的經濟和對外貿易命脈緊密相連,歐美試圖通過掐緊伊朗金融咽喉來逼其就範的企圖明顯。

目前,美國政府正積極勸說聯合國安理會的其他常任理事國——英、法、中、俄——以及德國仿效美國的做法,與同伊朗革命衛隊相關的個人和企業斷絕來往,並推動安理會對伊朗進行第三波製裁措施。布什登高一呼,已經引來英法的呼應。德、中、俄則對單邊的國家製裁行動保持戒心。

德國一直是伊朗在歐洲最大的貿易夥伴,同伊朗最大的三家銀行停止往來,無疑將嚴重傷害兩國的經貿關係,這也成為德國政府遲遲不願隨美國旨意動手的重要原因。不過,美國財政部立法禁止在伊朗每年投資超過2千萬美元的外國公司在美國做生意,在此壓力下,已經有不少歐洲公司對伊朗止步:德意誌銀行在今年7月成為最後一個放棄伊朗市場的德國銀行,英國的匯豐銀行(HSBC)也不再接受新的伊朗客戶。

從2006年起,德國、意大利和法國對伊朗的貿易額就呈現下滑,今年持續走下坡路。英國首相布朗甚至表示可能限製對伊朗天然氣和石油開發計劃的投資,這一步無疑將對伊朗的經濟帶來重創。

克羅森認為,美國讓歐洲國家出麵,對伊朗的經貿和金融施加“斷根”壓力,無疑是想讓伊朗政府感覺到發展核項目的經濟成本實在太高,而不得不選擇放棄。

此外,對伊朗實施禁運,尤其是禁止對伊朗輸出敏感的軍民兩用技術,可能會延緩其核項目的進展,這一點也獲得華盛頓保守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研究員、伊朗問題專家邁克爾·魯賓(Michael Rubin)的同意。

“若是西方國家禁止企業投資伊朗的石油和天然氣開發項目,甚至停止對伊朗輸出石油,可能都不會讓伊朗改變發展核項目的決心。就算各國實施更為嚴厲的經濟製裁,伊朗遭遇的困境都不會如她在1980年代打了8年的兩伊戰爭時所遇的來得嚴重。”魯賓表示,“話說回來,經濟製裁能禁止對伊朗提供與核子開發相關的貿易和援助,減緩其核項目的發展,也給了外交談判更多的運作時間。”

伊朗雖然是世界主要原油生產國,但受到國內煉油廠不足的限製,每年還得進口高達50億美元的石油。

軍事打擊,難為中國?


當歐美同伊朗在外交場頻頻過招之時, 有關“先發製人”地軍事打擊伊朗核設施的討論從未停過。在華盛頓,新保守主義人士力陳過去數年來對伊朗的外交攻勢沒有奏效,隻是讓伊朗爭取到了更多的時間,使其核項目發展到今日。魯賓在美國企業研究所的同事、美國駐聯合國前大使約翰·博爾頓(John Bolton)就說,華盛頓決定是否采用武力的時間點,已經接近了。

魯賓雖然沒有直接證實博爾頓的預測,但也直言華盛頓的確劃了這麽一條紅線——伊朗境內布什爾(Bushehr)核設施的進展程度。

“(美國的)紅線就在於(燃料供應國)俄羅斯是否開始對布什爾的反應堆注入燃料。一旦反應堆有了核燃料,任何使用武力停止反應爐運作的做法,都會伴隨著極高的環境災害風險,”魯賓指出。

以色列曾在1981年對伊拉克的奧西拉克(Osirak)反應堆實行空中打擊,那一行動就是在法國開始對該反應堆提供燃料前夕進行的。華盛頓的許多軍事觀察家相信,美國最後若真的動武,可能也會借以色列之手。

雪上加霜的是,俄羅斯於11月16日宣布其核燃料製造商TVEL將於近日對布什爾輸出首批核燃料,並讓國際原子能機構於11月26至29日對其進行檢驗,這暗示著,魯賓的分析若是正確,華盛頓的確會如博爾頓所料,很快對是否軍事攻擊伊朗做出決策。

克羅森則坦言,盡管國際原子能機構對伊朗的調查報告已經出台,但是外界對伊朗核項目的了解還是很少,霧裏看花的結果是,沒有人能真地算準伊朗還需要多少時間才能製造出核彈。由於形勢不明朗,華盛頓明知使用武力的後果非同小可,還是不願意將軍事打擊這個選項拿下台麵。但他深信,軍事選項不到了“非常境地”(extreme circumstance)是不會被考慮的。

“美國目前最希望看到的還是通過歐洲國家領導的外交談判,最後由聯合國安理會共同達成決議,對伊朗實行製裁。”克羅森說,“但萬一聯合國這條路行不通,美國也有後著:以單邊經濟製裁、武器禁運和軍力的恫嚇,來說服德黑蘭放棄核計劃。”

即便有了英國和法國當靠山,甚至德國最終回心轉意倒向華盛頓,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還是得麵對為難的中國和俄羅斯。在新一輪的製裁伊朗聲浪中,中國政府已經發出謹慎的音波。

11月19日,中國表示來不及派人參與美、英、法、俄、德召開的討論製裁伊朗的國際會議,六國遂商議擇期再聚。中國的謹慎行事已經引來不少歐美觀察家的另眼相看,質疑中國是為了自身利益在“扯美國後腿”。

“有人說中國是為了商業利益而不願製裁伊朗,也有人說中國認為伊朗離製造核武還有段很長的距離,所以不值得反應過激。”克羅森說道。“無論如何,從政治意義來看,中國若是能同歐美國家站到一起,是有很大意義的,也能對伊朗傳達出國際社會同仇敵愾的信息。”

“現在,美國並不是在‘實施製裁’和‘什麽事都不做’之間做選擇。美國的著眼點是,究竟是多邊主義能夠停止伊朗的核項目,還是更積極的單邊手段會奏效,” 魯賓最後警告說,“中國的不同立場隻會讓軍事選項的可能性大增,反而壞了中國原本的打算。”(作者:徐琳)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