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史海回眸:二戰後期日本曾多次向盟國乞降 zt

(2007-11-16 05:11:10) 下一個
史海回眸:二戰後期日本曾多次向盟國乞降

2007年11月13日 環球網


  中途島海戰後,日本主和派開始尋求“體麵投降”,圖為反映中途島海戰中美軍戰機轟炸日本航母的藝術畫。說起二戰當中的日本軍隊和日本政府,人們往往會想到“窮凶極惡”和“負隅頑抗”這兩個字眼,然而在日本軍國主義“強硬”麵孔的背後卻隱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自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失敗後,日本就一直在尋求對美英有條件投降。

  中途島海戰慘敗,日本醞釀有條件投降

  1942年4月,從美國航母“大黃蜂”號上起飛的16架轟炸機空襲了東京,日本舉國震驚。為了徹底消滅美國艦隊的威脅,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決定進攻中途島,誘殲美國太平洋艦隊殘餘,東條英機內閣則希望能借此戰促使美國求和。然而事與願違,6月4日中途島一戰,日本人一敗塗地,4艘主力航母被擊沉,日本人對戰爭的信心一落千丈。自偷襲珍珠港以來氣焰非常囂張的東條、山本等主戰派在日本國內威信驟降。日本軍部內主張對美求和的勢力開始活躍起來。

  實際上,早在對美開戰前,日本軍政高層就分化成了兩派:以部分海軍高級將領為首的主和派和以陸軍領導人東條英機為首的主戰派。中途島海戰之後,主和派的投降念頭更加強烈,他們妄圖通過有條件投降,最大限度地保留日本侵占的土地和利益,這種想法得到了外相東鄉茂德的默許。

  1942年8月,就在美國進攻瓜達爾卡納爾島前幾天,日本外交官加瀨俊一找到了當時被扣留在日本的英國大使羅伯特·凱萊格,並偷偷遞給他一張據稱來自於東鄉茂德的紙條。上麵寫著:“如果英國政府願意討論和平問題,那麽他們將會發現日本政府對此也抱有希望。”除此之外,日本還通過駐蘇聯和暹羅(泰國)外交機構,將同樣的信息傳遞給了美國。

  據美國海軍上將金後來回憶,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曾經考慮過日本人的提議,但美國陸軍參謀長喬治·馬歇爾卻根本不打算理睬日本的任何投降企圖。馬歇爾表示,除了無條件投降外,日本不會有任何其他選項,因為美國必須報珍珠港被偷襲之仇。最終,這種態度得到了羅斯福和美軍其他領導人的認可。但對於在亞洲焦頭爛額的英國來說,日本的提議卻具有相當的誘惑性。然而在羅斯福的堅持下,英國首相丘吉爾不得不讚成美國人的決定。

  1943年1月24日,在卡薩布蘭卡會議結束的當天,羅斯福與丘吉爾在記者招待會上特別強調:“隻有把德國和日本的戰爭力量徹底消滅幹淨,世界和平才能到來。這就是說,這次戰爭的目標可以列成這樣一個簡單的公式:要德國、日本和意大利無條件投降……”這是美國首次公開提出軸心國無條件投降原則,這份宣言也意味著日本人試圖通過有條件投降,保留侵略戰爭既得利益的第一次企圖徹底破滅。

  為實現“體麵投降”,天皇尋找說客赴美

  1944年6月,太平洋美軍攻陷日本軍事要塞塞班島,日本皇族和一些高級軍官感到大勢已去,紛紛指責首相東條英機是日本困境的根源,要求由一位“立刻與盟國交涉和平”的人接替東條。

  日本陸軍的酒井鎬次將軍警告說:應該趁德國還有力量拉住盟國東西兩線作戰,盡早開始和談,否則等到德國失敗再談,對我們就不利了。日本海軍的一些機關則掛出“殺死東條,謀求和平”的木牌。當時日本的海軍參謀長通過研究戰局發展,也得出了日本“無法贏得戰爭,必須尋求妥協”的結論。

  加瀨俊一在其回憶錄中透露,1944年6月26日,日本天皇曾派自己的顧問找到他,希望他在保留天皇製的前提下,尋找體麵投降的方法。1944年7月東條內閣正式垮台後,日本天皇又特意接見了一批泰國人,請他們到美國去傳達日本的媾和意圖。但美國方麵沒有任何回應,戰局每況愈下的日本人越來越著急,4個月後日本人再次通過梵蒂岡向美國發出求和的信息,然而依舊石沉大海。

  日本政府內的主和派情急之下想到了蔣介石,他們通過大繆斌聯係到了與美英情報機關都有聯係的軍統頭子戴笠,希望蔣介石政府從中搭橋,與美英舉行媾和談判。但日本人的希望最終還是落空了。

  為投核彈美推遲日本投降

  1945年4月,美軍登陸衝繩,日本主和派感到末日即將來臨,開始了最後的掙紮,他們把目光投向了與美英關係密切的中立國瑞典。日本駐瑞典武官大野誠密會瑞典卡爾親王,要求後者居間調停,但大野的行動很快被新聞界曝光,事情最終泡湯了。日本外相重光葵隻好請瑞典駐日公使巴格出麵,向美國駐瑞典公使赫謝爾·約翰遜轉達日本的和談建議,即日本在保留天皇製和維持對朝鮮、台灣占領的條件下投降。但約翰遜以《開羅宣言》已有明確規定為由,斷然拒絕了日本有關“保留對朝鮮和台灣統治”的投降條件。

  一個月後,德國戰敗投降的消息極大地刺激了日本人,重新出任日本外相的東鄉反複暗示美國人,隻要保留天皇製,日本將立刻投降。但當時美國政府對保留天皇製持反對意見,美戰爭信息局太平洋事務副主任歐文·拉蒂摩爾公開建議杜魯門反對天皇製,他甚至建議讓天皇流亡中國。

  1945年7月26日,美中英三國簽署《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8月10日,在經過激烈爭論後,日本外務省要求駐瑞士公使與駐瑞典公使通過瑞士、瑞典向美英蘇中四國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監聽到日本這一決定的美國隨即擬好外交複照,強調“從投降時刻起,日皇和日本政府統治國家的權力,須聽從盟國最高統帥的命令”,“日本政府的最終形式將由日本人民自由表達的意願來確定”,這個微妙的外交複照既“保留了天皇”又巧妙避開了“無條件投降”的問題,日本人的要求最終得到了滿足。這樣,8月15日當天,全世界都收聽到了日本天皇的《終戰詔書》。

  美國曆史學家指出:美國最終滿足了日本保留天皇的投降要求,卻又在此前的談判過程中一再拒絕日本的投降條件。這種有意無意推遲日本投降的做法有著秘密的政治考慮。因為據一些日本戰犯戰後交待,如果知道可以保留天皇,日本早就投降了。而在此期間,美國以日本最初拒絕《波茨坦公告》為由,先後在8月6日和9日向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雖然丘吉爾、艾森豪威爾和麥克阿瑟都認為投擲原子彈在軍事上是不必要的,但杜魯門卻執意為之。因為美國開發原子彈投入巨大,必須要向民眾有個交待。此外,美國需要日本這個原子彈靶子來展示核武器的巨大殺傷力,以便在戰後對蘇聯形成核威懾。▲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