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對華水下力量過度敏感 潛艇新聞屢見西方報端 zt

(2007-11-15 14:32:47) 下一個
對我水下力量過度敏感 潛艇新聞屢見西方報端

2007年11月15日  環球時報•環球網


中國海軍某型彈道導彈核潛艇


中國海軍某型常規動力潛艇


“中國潛艇突然現身美國海軍演習現場,讓五角大樓難堪”———英國《每日郵報》10日獨家報道了這條“新聞”,並稱其給人的震驚“就像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那樣”。美國媒體去年也曾有過我潛艇接近美航母的報道,後被我外交部門稱為“不屬實”。目前中美軍方未有人對《每日郵報》的消息做出回應。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最近對於中國潛艇實力的妄自揣測和不實傳言屢屢見諸報端,而且過去總是泛泛議論中國潛艇部隊,而這兩次已經很具體地描述中國潛艇的直接威脅,仿佛中國潛艇與西方軍艦“隨時都可能爆發衝突”。

稱中國潛艇令美軍“驚慌失措”


《每日郵報》報道說,“在最近的一次太平洋演習中,中國潛艇突然出現在演習現場,並接近了搭載有4500名官兵的美國“小鷹”號航空母艦,這令美國軍事官員瞠目結舌。”文章稱,事件發生的地點位於日本南部和台灣之間的海域,這艘中國潛艇至少已經越過了12艘保護“小鷹”號航空母艦的美國艦船。美軍造價昂貴的監測設備也沒有能夠偵測到這艘潛艇的存在。當長約160英尺的中國“宋”級柴電攻擊型潛艇浮出水麵的時候,它已經到達了向美國航母發射魚雷或者導彈的射程之內。

該報道援引“北約高級官員”的話說,“這次事件令美國海軍驚慌失措。美國人根本不知道,中國快速發展的潛艇部隊已經達到了如此先進的程度,或者說已經構成了如此的威脅”。北約官員甚至誇張地說“這次事件帶來的衝擊不亞於蘇聯人1957年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開啟空間時代所帶來的影響”。

文章說,來自北約的消息稱,這次遭遇事件迫使美國和北約重新思考其海軍戰略,同時引發了密集的外交活動。《簡氏防務周刊》戰艦編輯、前英國皇家海軍反潛專家史蒂芬?桑德斯說:“對於美國人來說,這絕對是一個警鍾。中國似乎是要阻止美國幹涉其後院,特別是在台灣問題上。”

對“追蹤”中國潛艇樂此不疲

《每日郵報》是英國一份針對中遊市場的小報,以挖掘明星的花邊新聞見長,並多次被告上法庭。其此次的報道稱,這可能是中國“宋”級潛艇第二次讓“小鷹”號進入其射程範圍。  

美國《華盛頓時報》曾在2006年11月報道,一艘中國“宋”級潛艇當年10月曾在太平洋跟蹤美國航空母艦“小鷹”號,在射程範圍才被發現。我外交部隨後反駁了該說法,並指出《華盛頓時報》的報道不屬實。  

目前,西方對中國軍事力量特別是武器裝備的關注,主要集中在高性能導彈、高性能戰機和高性能潛艇三個方麵 。這三個方麵的軍事裝備直接關係到軍隊的戰鬥能力。由於高性能導彈與飛機都必須在地麵上移動,西方利用衛星能偵察到它們活動的某些跡象。隻有高能性潛艇,隱藏在大洋深處,西方很難窺探其麵貌。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西方對追蹤中國潛艇的蛛絲馬跡總是樂此不疲,潛艇實力也似乎成了中國軍事力量的象征:很隱蔽、很神秘。美國科學家聯合會今年7月稱,美國商業衛星在大連拍攝到中國最新型“晉”級戰略核潛艇。該組織10月又稱,發現兩到三艘新的“晉”級戰略核潛艇。這些僅憑商業衛星拍出的照片,在美國和西方竟也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此次與“北約高官”相呼應,美國《海軍軍事學院評論》雜誌2007年冬季號也刊登了一篇題為“中國未來的核潛艇部隊”的文章,對中國未來的潛艇力量大加猜測。

不必對單一武器過於敏感

毫無疑問,所有這些言論和信息,隻不過是沒有說出口的“中國潛艇威脅論”罷了。而潛艇在實戰中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呢?一位海軍專家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說,現代戰爭是體係對抗,不是單一的兵器對抗。決定戰爭勝負的,是綜合的作戰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潛艇的“狼群戰術”,雖然取得了暫時性海上優勢,但由於單一依賴潛艇,軍事力量發展不平衡,很快就失去了製海權。

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潛艇之所以比較敏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潛艇的隱蔽性和攻擊性。專家說,不管是水麵戰、空間戰還是信息戰,美國的優勢都很明顯,但對付水下機動的潛艇就比較困難。加上近年中國水下力量發展得相對較快,使得西方有些草木皆兵。  

潛艇與航母海上“相遇”,從技術上講也是可能的,並不說明什麽實質性的問題。實際上,在冷戰時期,美蘇兩國的潛艇也有過多次相遇的經曆。如果美國航母在航行過程中,沒有保持完全警備狀態,或者隻是處於半戰備值班狀態,碰上中國潛艇並且沒發現,就不是沒可能,但如此正常相遇卻讓美國軍人“震驚”,就讓人懷疑整條新聞都是編出來的。(環球時報·環球網)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