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戴旭:國防意識淡漠危及複興大業

(2007-11-13 13:40:46) 下一個
國防意識淡漠危及複興大業

2007年11月13日 戴 旭


  弱不禁風的體格支撐不了中國崛起的曆史使命,萎靡不振不思進取的精神狀態,又豈是民族複興的氣象

  適逢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開始,一則消息讓筆者感慨不已。有記者對來自遼寧、內蒙古、河南、山東、福建五省區經過嚴格的體檢符合應征入伍標準的820名青年,進行了體質調查,結果發現新兵報到第一天,從營房門口走到連隊,遠的有1500米,近的隻有500米,一些新兵竟走得汗流浹背,氣喘籲籲。某兵連組織站軍姿訓練,還沒站到20分鍾,全連117名新兵中,竟然有9人因大腦供血不足暈倒。部隊乘解放車外出訓練,6公裏竟然有一半新兵暈車。經過一兩年強化軍事訓練和體能鍛煉,每個連隊仍有不少人不達標。那些中國新兵的身體素質,實際上就是當今中國青年整體身體素質的寫照。

  是什麽導致了今天中國青年的這一副“病夫” 模樣?表麵上看起來是網絡時代、虛幻誘惑、娛樂過剩導致缺乏體育鍛煉,根源上還是缺乏意誌力和更高層麵的民族危機感和國防意識造成的。如果軍隊都是嬌生慣養的獨生子女組成,如何不讓人憂心?但問題還不止如此。英國BBC廣播公司今年初發表了一篇題為“除了章子怡,他們是誰?”的文章,說“2006影響世界華人”頒獎會在北京大學舉行期間,沒有入場券的北大學生在門外大聲呼喊:“章子怡,章子怡!”翌日,北京的一些傳媒隻是在娛樂版發了消息,對章子怡之外的其他眾多科學家幾乎隻字不提。文章稱,科學家、發明家不被傳媒和大眾重視,這是社會價值觀的一種缺失。

  新中國曾經召喚回了國人的民族精神,但是,麵對中國複興的宏偉事業,我們的民族精神又一次麵臨嚴峻的考驗。物質富裕的環境、教育的缺失、信仰的迷失、文化的低俗化和社會上出現的腐敗等問題,使我們的民族精神受到了巨大腐蝕,就連最能直接激勵和帶動國人強健體魄的體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切向“錢”看的侵蝕。凡此種種,不僅會影響到國民的國防意識,實際上還會破壞作為國防意識基礎的民族精神。弱不禁風的體格,固然支撐不了中國崛起的曆史使命,萎靡不振不思進取的精神狀態,又豈是民族複興的氣象。

  曆史反複證明,優遊嬉戲的風氣,能迅速地腐蝕掉一個英武民族的靈魂。公元3世紀後,羅馬帝國由於長期和平,國家理想喪失,腐敗和奢靡享受之風盛行,將軍文士終日沉湎於豪華浴室,舉國縱情聲色,民心懈怠,再也不願保家衛國,統治者隻能雇傭外國人為常備軍,結果被這些外族軍人控製,迅速亡國。正如精神是人生命的支柱,國民也是國家的支柱。國民萎靡,龐大的羅馬帝國焉能挺立?

  國防意識是一種自覺維護民族和國家利益的群體意識,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

  在人類曆史發展的大浪淘沙中,有些小國寡民,臨絕境而勵眾誌,曆經戰爭的腥風血雨,生存下來並發展壯大,如近代德國、日本、以色列;而有的泱泱大國,處優越反而失進取,最終或遭覆亡或受淩辱。拿破侖曾經使法國雄踞歐洲,但到拿破侖三世時,勇武善戰的民族精神已喪失殆盡,結果先在普法戰爭中一敗塗地,後在二戰中國破家亡。究其根源,關鍵是國家與國民國防意識的強弱有無。

  國防意識是一種自覺維護民族和國家利益的群體意識,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這是一種無形而巨大的精神力量。美國是當今世界老大,本土已近二百年沒有受到軍事威脅,但國民的國防意識十分強烈;瑞士在宣布成為永久性中立國至今已有180多年,它奇跡般地躲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原因是什麽?其實很簡單,因為瑞士人始終在準備戰爭,瑞士擁有非常完善的地下掩體,而且裏麵有水和食物,有的還具有三防措施。瑞士常駐軍隊隻有3500人,但戰時卻可動員35萬軍人參戰,包括專業技術兵種。一位瑞士的外交官曾說過:“瑞士人踏出左腳是公民,邁出右腳就是軍人”。以色列兒童從三歲起,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國民心目中,最高尚的事業不是當總統,而是成為一名飛行員。韓國人常將自己比做“鯨群中的蝦米”,用來警示自己。越南戰爭期間,美國從韓國撤出部分軍隊,當時總統樸正熙深感不安,於是製定國家主導型的經濟發展政策,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開展新村運動,奠定韓國發展的基礎。今天,危機意識再次成為韓國發展的巨大動力。

  拿破侖說:劍總是對精神俯首的。尚武精神的缺失是近代中國悲劇的民族總根源。當年,“七億人民七億兵,萬裏江山萬裏營”,全民皆兵舉國尚武。當然,希望今天仍然重複曆史上的這一幕並不恰當,但沉迷於歌舞升平,燈紅酒綠無異於靈魂的失血。

  國防建設既是軍隊的事,更是全民的責任

  經濟是國家的兩條腿,沒有經濟,國家固然無法前進,而國防則是國家的脊梁,沒有脊梁,國家隻能爬行。強化國防意識應成為一項永久的國家係統工程,而不僅僅隻是停留在教育層麵上。

  多年來,我們的教育中隻將外國軍隊對中國的領土領海入侵或占領當作威脅。如果以這個標準衡量,冷戰結束、世界第一的人口數量和一定規模的常備軍、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廣大的幅員,等等靜態要素足以給我們帶來安全感。但是,這種傳統的國家安全概念早已過時。就在人們為搶購明年奧運會門票而導致電腦係統崩潰的幾天前,中國通緝了台灣網絡間諜李芳榮。其實這隻是國家信息安全方麵一個生動的教材。此前,不斷有境外人員到中國敏感地區進行非法測繪。美國軍方有一項秘密計劃,把衛星拍攝和國民境外旅遊拍攝的照片結合在一起,想搞一個數字地球,以備戰時精確打擊。今天的中國,雖不能說內憂外患,但也絕不是天下太平。

  信息化時代的國防概念,不隻局限於軍事領域,更不是傳統的邊防海防和空防,而是涉及政治、文化、經濟、外交、軍事、科技等所有領域。小到電磁空間,大到太空空間,上到政府的方方麵麵,下到普通百姓的尋常生活。國防建設因此既是軍隊的事,更是全民的責任。

  從各級政府和領導到各行各業,都要把保衛國家和民族的安全利益作為重要職責和“第一勤務”。文化和教育部門,特別要發揮靈魂工程師的作用,學校應當像開設政治課一樣,設立國防學科,開發軍事遊戲,加強體育鍛煉。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普及軍事體育。結合國家常設的軍事機構和動員體係,常抓不懈,使國防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首要和本能意識。★

  (《環球時報》2007年11月13日)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