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文章):嫦娥奔月打破了三個神話
(2007-11-11 06:18:05)
下一個
嫦娥奔月打破了三個神話
2007年11月09日 鷹臨天下
嫦娥一號已於7日順利進入繞月軌道,漫漫奔月路圓滿地劃上了一個句號。從工程角度看,此次發射已經勝利結束,剩下的就是科學探測和在軌調控了。
嫦娥奔月的成功,固然是中國航天的偉大勝利,更是社會主義公有製的偉大勝利。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界和企業界彌漫著“產權萬能論”的“科斯神話”。科斯定理是建立在產權明晰使交易成本為零的假設之上的,從而推導出“私有化最有效率”的神話的。但中國國有企業的迅猛的良好的發展壯大打破了這種神話,嫦娥奔月更是打破了三個神話。
第一個神話就是無產權則無效率,國有企業一定是無效率或低效率的。
中國航天是典型的國有企業,保持著很多計劃經濟的特點。按照產權製度學派的理論,中國航天就是一個典型的產權不清的企業,所有員工都因為沒有產權而缺乏熱情。而且激勵體製因公有製的束縛也不健全,缺乏活力。這樣的企業能高效率嗎?
事實似乎的確如此。中國航天的管理層和技術骨幹確實沒有產權,在製度上就沒有“分一杯羹”的可能,也沒有高工資和高福利等“搭便車”的可能。航天的年輕人搞的是尖端技術,工資還達不到“白領”階層,更別說中產階級了。
但中國航天40年來的經驗證明,國有企業可以比私有企業更有效率。為了有一個準確直觀的認識,就拿“嫦娥一號”與日本的“月亮女神”比較一下吧!日本“月亮女神”探月計劃始於1999年,但日本早在1990年初便向月球發射了第一個探測器———“飛天”(也稱繆斯A)。其間在1991年又推出了“月球-A”探月計劃,一直到 2006年才被迫撤銷。按照產權學派的邏輯,日本的宇航開發財團是民營的,應該是最有效率的。日本對月球的探索應該是從1990年正式實施的,即使從“月亮女神”計劃算起也用了8年時間。中國的探月構想到1994年才提出,2004年“嫦娥一號”計劃才正式實施,僅僅用了3年時間就取得了成功。
據歐陽自遠院士的回憶,科研人員每天都自覺加班到深夜12點,除夕時破例到晚上10點下班,所有科研人員都很奇怪:今天為什麽早下班了?連中國人最注重的年三十都忘了,可見科研人員忘我工作到了什麽地步!這從產權製度學派來看也是沒有道理的,一個激勵體製不健全的企業怎麽能讓員工們如此辛勤工作?!這些員工是為了什麽如此勤奮?
無疑,中國航天又一次打破了這個產權神話。
第二是國有企業隻適合於公共產品生產服務領域,不適合競爭領域。
眾所周知,現在的航天領域已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領域。各國不僅是為國家的科學實力和經濟實力競爭,更是為未來航天產業的豐厚利潤競爭。美、俄、歐洲航天局、日本、德國甚至以色列、韓國、印度都加入了航天競賽,競賽範圍也從近空延伸到了深空(指脫離地球引力場進入太陽係空間和宇宙空間,通常認為是月球和月球之外的宇宙空間探測)。事實上所有的航天競賽都是舉全國之力完成的,而且航天領域的官方組織的效率大部分要高於民間組織的效率。因為航天領域的特點決定了其必須有一個長期的穩定的明晰的發展目標,必須有組織的有計劃的發展。計劃體製的能夠極大地降低製造、運輸、銷售、采購的成本,具有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優勢,這就是國有企業效率高於民間企業的原因。如果在航天這項高技術產業中國企效率強於民企,又有什麽理由證明在其它競爭性領域中國企效率一定低於民企呢?中國國有企業的發展壯大和法國、加拿大、新加坡的國有企業都證明了國企可以創造比私營企業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活力。
三是“市場換技術”的神話。
比較經濟論迷信產業分工,認為中國人不應該搞高科技,隻需要安心做八億條褲子來換一架波音飛機。新自由主義者不相信中國人能搞高科技,認為經濟全球化了,中國人隻管賺錢就行了,有錢就能買到高新技術。在他們看來,中國作為一個後進國家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市場換技術”無疑是終南捷徑、金科玉律、不二法門,結果是市場丟了技術也沒換到。
要找到失敗的原因其實也不難,關鍵是在“市場換技術”中是不是堅持了以我為主,而不是一廂情願的認為讓出市場就會得到技術。中國航天人以“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為榮,也就是以我為主、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成就。反觀中國的民用飛機製造業和汽車行業的屢戰屢敗,恰恰就是因為在“市場換技術” 中丟掉了“以我為主”的戰略指導思想和產業安全底線。自力更生是指航天人從不閉步自封,積極利用國外的科技成果,積極參加國際合作和國際交流卻不迷航,就是因為他們堅持“以我為主”;艱苦奮鬥就更不用說了,嫦娥一號才花了14億人民幣,連國外的一個零頭都不到。為什麽能用這麽少的資金完成這麽繁重的任務?關鍵也在於他們“以我為主”,不走國外高投入高起點的道路。畢竟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要花錢的地方很多,不可能為航天投入那麽多的資金、設備和人才,也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國情!
公有製企業或民營企業有沒有競爭力,關鍵在於企業管理,與產權本身沒有必然的聯係。隨著管理學對“人”的認識由“經濟人”、“社會人”、“管理人”、“複合人”到“自我實現人”的不斷深化,企業管理也從經驗管理、科學管理、行為管理發展到文化管理階段,要求“以人為本”管理成為潮流。 “經濟人”是認為人是以追求物質利益為目的而進行社會活動的,並且為了物質利益會不擇手段; “社會人”更進一步,即認為人是以追求社會認同感(包括交往和歸屬感)為目的而進行社會活動的人。後來又出現了“管理人”的定義,即認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隻能在一定範圍內作出相對令人滿意的選擇。
現代管理學認為,人是“複合人”,即由於內外環境因素的變化,人有時會表現為“經濟人”,有時會表現為“社會人”,有時也會表現為“管理人”,具體表現形式就是人們對於自己遇到的各種事情所采取的行為方式。自我實現人則認為人都有發揮自己的潛力,表現自己才能的要求,隻有這些要求得以滿足,人才會感受到滿足。
而新自由主義者早已落後於時代,還在死抱著“經濟人”理念不放。連人的本質是什麽都搞不清楚,就更遑論企業管理了。用這種庸俗發展觀來指導改革開放,當然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隻能是看錯了病抓錯了藥!
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以人為本這個中心環節,符合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局,符合世界潮流。以人為本,政治如此,經濟如此,軍事也如此,科技更是如此。不管在什麽時候,人的主觀能動性總是第一位的。體現在航天人身上,就是不怕鬼不信邪。不怕鬼,就是要有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之林的自信和勇氣,不要盲目的崇洋媚外;不信邪,是指以科學態度敢於推翻既有思維模式和理念,敢於質疑權威,勇於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科學的最基本態度之一是疑問,科學的最基本精神之一是批判。當然不怕鬼不信邪並不代表我們反科學偽科學,千萬不能重演“永動機”、“水變油”、“取消中醫”這樣的鬧劇和悲劇。
向所有航天人致敬!向所有為了祖國默默奉獻的勞動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