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戴旭:中國軍事轉型應指向天空和大海

(2007-11-11 05:58:01) 下一個
中國軍事轉型應指向天空和大海

2007年11月05日 戴旭


放眼世界近代史,凡是那些能夠擠上人類曆史舞台表演一番的,無論大國小國無一不是采取了正確的國家發展戰略或曰前進方向,而這一方向又幾乎無一例外地具體表現為從陸地走向海洋。因為走向海洋,融入世界,得以吸納多方營養,進而由小到大由弱轉強,走上國家和民族的巔峰。國家戰略指向決定軍事戰略方向。與從陸地走向海洋的國家戰略同步相伴,各國崛起中的軍隊變革,盡管時間不同國情、地理各異,但其基本模式卻驚人地類似:無不是將以陸地攻防為核心的陸軍型,轉為以海洋攻防為核心的海軍型。

一、近代大國崛起中軍事轉型的共性模式:從以陸軍為中心到以海軍為中心

近代第一個崛起的“大國”葡萄牙,是在1415年攻克一個地中海與大西洋交通要道的休達城時,突然對海洋產生興趣的。靠著王子的帶領和政府支持,葡萄牙軍隊率先從十字軍東征中脫離出來,走上一條海上探險、貿易和殖民征服之路,其軍事形態也因此從騎士型的陸軍變為水手式的海軍。1497年,達·迦馬率領葡萄牙艦隊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這支在世界陸戰史連個影子都沒有出現過的軍隊,卻從此在大海上叱吒風雲,將一個偏居於伊比利亞半島的蕞爾小邦葡萄牙,扶上大國霸壇百餘年。

西班牙是在鄰居葡萄牙的強烈刺激下,從歐洲無休無止的陸地征伐中脫身出來,踏上海洋探險和海外征服之路的。起步雖晚,但力度巨大。1492年,西班牙女王授予自告奮勇的探險者哥倫布海軍上將軍銜和海外總督頭銜。到16世紀末,世界金銀總產量的83%被西班牙掌握。一方麵,西班牙通過海軍從海外掠奪、攫取大批財富以支持王朝戰爭;另一方麵,西班牙又以暴增的財富用來大幅度加強海軍。到1588年,西班牙花費1000萬金幣打造的“無敵艦隊”,無論是噸位還是數量、火力,都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西班牙也因此成為歐洲第一個世界級殖民帝國。

在西班牙之後接過世界海上霸主之棒的英國和美國,其軍事轉型幾乎與葡、西如出一轍。不同的是,它們對海洋、海軍和海權的認識更深遠,因此其在世界曆史上的政治、經濟和軍事角色,也更加耀眼。

二、軍事轉型的方向和進度,直接決定國家發展戰略最後的成敗

在走向海洋、實現崛起的過程中,幾乎每個國家都是在軍隊的護衛下完成的。更進一步研究可以發現,各國軍隊轉型的徹底程度及對新軍事戰略執行正確與否,與其最終的國運興衰直接相關。

幾乎擁有半個世界陸地麵積的奧斯曼帝國,由於對海洋的忽視,因此也錯失了資本主義和現代科技萌生的機遇,與以工業革命為特征的現代化失之交臂,從而使整個帝國的後續發展失去動力。在敗給以西班牙為主的西方海上聯軍後,不僅無力繼續從陸地上對歐洲構成威脅,自身也陷入無法遏止的腐朽衰敗中。西班牙曾經頗有遠見地選擇了讓其受益巨大的海洋發展之路,但由於對海權認識比較膚淺,沒有進一步發展出控製海洋的軍事理論,其舉世無雙的無敵艦隊因此沒有走遠,僅僅17年之後也重蹈奧斯曼帝國艦隊的覆轍。海軍敗,帝國衰。英國戰略家富勒以浪漫的筆觸寫到:“西班牙艦隊的失敗,好像一個耳語一樣,把帝國的秘密送進了英國人的耳中:在一個商業的時代,贏得海洋要比贏得陸地更為有利。”

英國政府知道其微小的陸地和微少的人口,沒有為它提供稱雄歐洲大陸的資本,因此采取了一個極其高明的大戰略:立足陸地,爭衡海洋。它小心翼翼地避免陷入歐洲陸地上的爭端,特別注意不陷入稱霸式的戰爭。它隻需要保證不被其他歐洲強國並吞,就足以憑借優越的島國地理優勢,在一片蠻荒的海外,不費力地建立一個龐大帝國,並依靠海外帝國的輸血,維持母體的強大。英國據此戰略改組軍隊形態和使用方向,在確保本土無虞之後,開始了持之以恒的海上進擊。英國海軍1546年正式組建僅是一支不起眼的海盜遊擊船隊,後經不斷擴充,不到半個世紀即發展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強大海軍,所向披靡。與此同時,英國國家實力也不斷強大,海外殖民地麵積占全球總麵積的四分之一,是英國本土的100倍。憑借著300年經久不衰的海上霸權和工業革命提供的國家實力、軍事技術裝備和巨大的利潤需求,一個本來隻有數百萬人口的孤島小國,建立起了世界曆史上幅員最廣闊的大帝國。

站在英國的肩膀上,美國對海洋的“發現”要更深刻。美國海軍學院前院長艾·塞·馬漢說:“海權包括憑借海洋或通過海洋能夠使一個民族成為偉大民族的一切東西”,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說:“控製海洋意味著安全,控製海洋就意味著和平,控製海洋就意味著勝利”。美國人最早發明海權一詞,也是最早悟得海權奧妙的國家。正是掌握了這樣一個奧妙,美國通過一係列戰爭、商業和其他手段,一步步走向超級大國和世界霸權。靠著舉世無雙的12支重型航空母艦編隊和星羅棋布的軍事基地,今天的美國控製著全球海洋的全部十六條戰略航道。表麵上看起來美國的核武庫龐大驚人,美國空軍橫行無阻,美國的太空力量無與倫比,其實這一切都是以海權為核心的。

作為對手的遊牧民族後裔的蘇聯,在陸地和它的祖先一樣擴張成性,但眼界卻比海洋民族後裔的美國人低了許多。蘇聯一直重視陸軍,它頂多不過能夠建立一個有限的帝國;但美國從它的大英帝國先輩那裏卻看到整個世界的財富。雙方按照各自的戰略理念競賽到1991年,終見分曉:蘇聯解體了。曾經威風凜凜的俄羅斯陸軍一刀一槍打拚來的帝國煙消雲散。用基辛格的話說:俄羅斯民族丟掉了它300中從陸地上得到的一切。後來俄羅斯痛苦地意識到,沒有海權,“任何國家都不能長期成為強國”。

三、近代中國軍事轉型的遲緩和失誤,導致國家和民族的空前災難

中國有1.8萬多公裏的海岸線,1萬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近300萬平方公裏的海洋國土。對於這樣一個地理形態的大國,擁有強大的海權本來應該是必然選擇。可是中國曆代統治者特別是明清兩朝皇帝始終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著名的美國曆史學家斯塔夫裏阿諾斯曾經無限感謂地說:如果當時的中國也像後來的歐洲一樣拓地殖民的話,今天中國人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就不是六分之一,而是二分之一

由於近代中國統治者對世界發展大勢反應遲鈍,國家政治變革遲遲未提上日程,與政治轉型同步的軍事轉型,也因此遲遲未能真正進行並完成。如果說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是因為中國軍隊由於沒有進行軍事轉型導致整體落後,因此挨打失敗;甲午戰爭的失敗則完全是由於轉型失誤造成的。鴉片戰爭一聲炮響,中國和日本幾乎同時震動。但日本立即醒來,勵誌圖新,脫胎換骨,一代人的時間裏便躋身列強。而中國卻半夢半醒地說著什麽“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試圖在不觸動政治體製的情況下,單獨實現經濟的現代化——“洋務運動”的本質如此;又喊出“師夷之長技以製夷”,新軍事變革試圖在不觸動整個冷兵器大陸軍體係的情況下,單獨實現海軍的現代化。結果自欺而不能欺人,突然之間被一場黃海的“颶風”掃蕩一空。反觀日本,伴隨著徹底的國家政治現代化變革(明治維新),日軍早已從根本上完成現代化,無論武器還是理論、訓練都與當時最先進的歐洲西方軍隊並駕齊驅。而清朝隻不過買了幾條外國軍艦,名義上是組建新式海軍(水師),本質上不過是把老態龍鍾的八旗、綠營體製搬到了海上,就觀念而言整體上仍停留在冷兵器的陸軍形態。以陳舊的軍事體係對陣先進的軍事體係,清軍已屢敗於西方軍隊,其再敗於已蛻變成西方軍隊一員的日軍有何奇怪?誠如後來伊滕博文奚落李鴻章時所說:閣下以北洋一師,抵日本全國之兵,焉得不敗?由外患終於引起內亂,內亂又變本加厲地招致更大的外患,中華民族曆史上空前的大災難開始了。

四、未來走向大海的中國軍隊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力量

曆史一再證明:一個不擁有海洋也不能走向海洋的國家,是沒有出路的;一支無力或不知走向海洋的軍隊,隻是國家的“紙門神”。前事不忘,後世之師。伴隨著中國的和平發展,今日中國軍隊又麵臨著軍事轉型的新形勢。新中國軍隊已經完成捍衛民族的生存權的曆史任務,未來將麵臨捍衛國家和民族發展權的新使命。順著國家戰略的指向,軍隊未來前進的方向必然是海洋。從世界曆史的規律看,軍隊總體形態從內向型的陸軍化轉為外向型的海軍化,是必然趨勢。以往環繞在陸地防衛周邊的製空權和製太空權鏈條,也將轉為以製海權為核心;留在全民意識中根深蒂固的“黃色國防觀”,也要逐步被以海洋、天空和太空為背景的“藍色國防觀”所取代。

但是,或是出於擔心或是出於誤解甚或是別有用心,伴隨著中國和平發展和中國軍隊的改革前進,各種版本的中國威脅論層出不窮。其實,在世界進入海洋時代500多年之後中國才走向海洋,中國就總體發展水平比美國落後了近百年,綜合軍事指標比世界先進水平落後了幾十年。一方麵中國經濟對海外市場依賴巨大,國家利益疆界大大地拓展;但是另一方麵,由於幾千年沉重的曆史包袱和現實問題,中國控製海洋和捍衛海外權益的能力卻嚴重地滯後。環顧世界,沒有一個大國像中國這樣麵臨著眾多的外在威脅。相當長的時間內,擺在中國軍隊麵前的任務,是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努力追趕世界先進水平,抵住隱約成型且日益逼近的聯合軍事封鎖。可以說,中國和中國軍隊走向海洋的道路崇山峻嶺艱難曲折,哪裏有能力威脅別人?愛因斯坦說:“現在我們的世界最缺乏的是善意和力量的結合”。中國是個愛好和平的大國,素有“善意”,但一直缺“力量”。總結近代以來中國的曆史,康乾盛世以前和新中國以後,是兩個最明顯的和平時期,中間則是漫長的戰爭時期。這漫長的戰爭不是由於中國特別強大侵略世界,而是因為中國過於弱小,而被世界被列強宰割所導致。由於中國軍事落後,已經有兩次現代化的機會被外來入侵葬送,致使今天中國還遠遠地落在世界後麵。殘酷的事實證明,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過於落後,不僅中國自身安全麵臨嚴峻威脅,也不利於世界和平。今天,無論是中國選擇改革開放的政策還是中國軍隊走向海洋,正是痛定思痛,不願再重蹈覆轍而已。

今天中國秉持建設和諧世界的理念。在這一理念下,中國的國家戰略目標是非常有限的:維護海外合法利益和自身安全及世界和平,不挑起或參與掠奪性戰爭。故中國軍隊的建設發展方向雖然指向海洋,和長期趴在陸地上的姿態相比這隻不過是站起來,把防線向外推幾步而已,戰略防禦的本質並沒有改變,就像大象走出森林,依然是大象一樣。近200年來的戰爭不是發生在中國本土,就是發生在中國門前,中國理所當然有權力將曆史上的戰爭噩夢推遠些。但這與曆史上那些帝國主義大國崛起過程中,以直接掠奪財富、開辟殖民地的做法不可同日而語;也與今天某些以稱霸世界稱雄地區為目標的國家的戰略追求完全不同。曆史上崛起的帝國主義大國和今天的霸權國家,不斷地以發動戰爭作為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手段;中國的和平發展,不僅不會以戰爭手段實現,實現崛起後也不會以戰爭手段謀求更大的霸權。在這樣一種和平的、克製的國家戰略目標和發展理念下走出的中國軍隊,不管向哪個方向走,也不管走多遠,都必然地隻是世界和平的重要維護力量。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