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聞到一股子酸味---《印度時報》:打破中國對非洲的壟斷 zt

(2007-10-31 15:49:02) 下一個
印度時報 打破中國對非洲的壟斷

2007年10月31日 星島環球網 來源:印度時報


  辛格訪問尼日利亞,這是自45年前尼赫魯訪問非洲以來第一次雙邊總理級訪問,讓人想起印度長久忽略的義務。尼赫魯在1955年萬隆會議上表示,幫助非洲實現最大的能力是亞洲的責任,“因為我們是姐妹洲”。辛格提出與非洲國家建立戰略夥伴關係,這可能最終兌現52年前的承諾,而且可能挑戰中國基於私利的外交。

  在幹涉的年代,西方假正經地抵製許多非洲政權(在近一個世紀極度殖民剝削之後),讓這個由研製性統治者控製的大陸尋求新的政治支持者、武器賣家和貿易夥伴。發達國家放棄了對世界上最不發達地區的責任,而且製裁實際上讓更貧困的非洲人承受更多痛苦。

  被西方拋棄的非洲在別處尋找希望。北京填補了這個空缺,熱切地擁抱危險而討厭的政權,尋求石油和其他礦產。中國一年前招待48個非洲國家領袖,這樣歡騰的聚會既是曆史性的,也是曆史的。說是曆史性的是因為中國已經成為非洲卓越的外部勢力,成為非洲第二大貿易夥伴。說是曆史的是因為現代中國外交承傳中間王國古代的規則:朝貢製度。“天子”把“天上帝國”稱為“蠻夷”的國家納入帝國的貿易、文化和政治體係。

  當代中國對非洲的經濟滲透也預報了一個文化和政治關係新時代,盡管中國外交部重申“我們的合作不是為了對付或排除第三方。”在資源有限的世界,這不是真話。一旦中國人在一個國家紮根,別人就沒有立足之地。緬甸就是一個好例子,印度沒能獲得所渴望的天然氣特許權。意識到獵取能源是一場零和遊戲,中國的領導人以常規訪問和大量捐款來吸引非洲領導人。在數十年的忽略之後(瓦傑帕伊十多年前訪問非洲是為了參加英聯邦峰會),如果要打破中國的壟斷,印度將不得不慎重而迅速地行動。除了投資非洲的人力資本,中國還勾勒一個戰略投資計劃,到2009年建立三五個貿易經濟合作區以促進貿易,預計中非貿易今年將超過400億美元。由於中國興旺經濟對自然資源貪得無厭的需求,到2010年,這個數字可能翻一番,達800億美元。

  這對非洲有雙重效果。首先,人力條件的切實改善,因為中國在過去三年培訓1.5萬非洲專業人士,成立50億美元資金鼓勵中國公司到非洲投資,並幫助數百萬失業非洲人創造就業。第二,與中國強大的文化聯係。

  不可避免地,這種繁榮不會對非洲式微的政治自由產生效果。中國的貿易和援助沒有道德限製或條件。與之前的西方製裁相比,中國的經濟介入有助於改善生活,但代價是什麽?

  由於西方大國不會現實地看待非洲的需求,因此對付中國這個龐然大物印度責無旁貸。印度需要石油、鈾和原料,但和中國不一樣,新德裏可以給非洲提供經濟增長和政治自由的合體。在非洲,特別是在南非、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大型印僑企業團體遍布,這是印度的優勢。這有助於實現尼赫魯觀點“幫助非洲人民各方麵的自由,而不是妨礙他們,是全世界應盡的義務。”(原標題:別忽視非洲;作者:Deep K Datta-Ray)



譯文為摘譯,英文原文:
http://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Opinion/Editorial/Dont_ignore_Africa/articleshow/2503497.cms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