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產軍工能力不足遠洋進攻戰略力不從心
2007年9月29日 《艦船知識》雜誌
圖片說明:在俄羅斯船廠進行改進的基洛級潛艇
圖片說明:俄羅斯為印度改裝的戈爾什科夫號航母
圖片說明:俄羅斯為印度生產的首架米格-29KUB完成試飛 伊拉克戰爭結束後,世界範圍內的軍事轉型迅速席卷全球。印度也效仿美國,大幅度增強了軍事戰略的進攻性,把奉行了多年的“地區有限威懾”戰略調整為“懲戒威懾”戰略。為適應這一總體戰略轉變和秉承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印度要稱雄大陸,必先稱雄海洋”的遺願,印度海軍也相應地調整了海軍軍事戰略。
蟒蛇吞象的海軍戰略
“海軍是力量的象征。要想成為世界一流大國,就必須擁有一支世界一流的海軍。”為適應總體軍事戰略的調整,2004年6月,印度海軍在經過多方醞釀和廣泛論證,出台了新時期戰略性綱要文件——《海軍新作戰學說》。這份長達148頁的文件核心思想是:印度海軍戰略應從當前的“近海防禦”和“區域威懾”戰略轉向“遠洋進攻”戰略,通過重點發展戰略核潛艇和航空母艦來建立可靠的海基核威懾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力量均衡、結構合理,具備相當威懾力的現代“藍水”海軍,在控製印度洋的基礎上,逐步將印度的戰略利益延伸至西起波斯灣、東至南中國海、南抵非洲的廣大海域。到2020年,海軍能到達西亞、東南亞、遠東地區甚至太平洋中部,“印度海軍將來要扮演世界性角色”和“參與整個東半球海洋事務的支配性軍事力量”。
印度海軍全力打造“藍水海軍”旨在“擺脫南亞次大陸情結”,主要戰略手段有三個方麵,即南下、東出、西進。
一是南下控製印度洋,防止任何外來力量染指。印度認為,現在的印度洋名不符實,印度海軍對其控製能力很弱,美國海軍、澳大利亞海軍、日本海上自衛隊艦隊在印度洋上的軍事行動十分頻繁,美國還在印度自家門口的迪戈加西亞建立了設施完備的海軍基地,這些讓守著印度洋的印度十分不安。印度軍方“藍水海軍”目標主要目的在於絕對控製印度洋,不允許包括美國在內的海軍染指。因此,印度全力打造新航母戰鬥群,戰略意圖就是真正把印度洋變成印度之洋,從而獲得支配印度洋及印度洋周邊國家的能力。
二是東出南中國海,涉足太平洋。印度認為,印度洋通往太平洋的戰略水道,是多個戰略競爭對手的外貿和能源咽喉,扼控這些水道能夠彰顯印度的存在,這是印度長期被邊緣化的情況下,借以提醒國際關注自己角色的有效手段之一。為達到這一目的,印度率先憑借地緣優勢,在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西部出口增強了控製力量。由244個島組成的安達曼一尼科巴群島就像一條“鐵鏈”,緊緊鎖住這一戰略水道,而這條“鐵鏈”的舞動者就是印度。印度海軍以安達曼島為基地著手組建東方艦隊,以該艦隊為基礎組建了安達曼一尼科巴司令部,也稱東方海軍司令部,使之成為繼孟買、維沙卡帕特南之後的第三個作戰中樞。東方海軍司令部擁有14艘大型艦隻,印度海軍還在尼科巴群島部署俄製“伊爾一38”和德製“道尼爾”海上偵察機。為了加強對海上專屬經濟區和緬甸島嶼的監控,印度還將在蘭德夫島設立先進的“托馬森”遠程監控雷達,其監控範圍達200海裏。這些先進裝備使印度海軍的戰略前沿延伸了1000多千米。
三是西進非洲海岸。為實現“遠洋進攻”戰略,印度海軍將在非洲的毛裏求斯和馬達加斯加建立兩個海軍基地,進一步擴大印度海軍的活動範圍。目前正計劃先在位於非洲東海岸的馬達加斯加建立一座海軍監聽站,爾後再建立海軍基地,實現在非洲的實際軍事存在,形成遠洋戰略的西南支點。
就軍事角度而言,憑借印度現有的軍力和發展潛力,實現海軍軍力全球投送還是有相當的困難。首先,目前印度實際軍費占GDP的5%~6%,高於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每年軍費增長率達10%,超過了GDP增長率的7%。因此,包括海軍發展規劃在內,印度走的是一條超越經濟發展的國防發展道路。這種發展模式對軍隊建設會產生“飲鴆止渴”的負麵影響。就目前印度經濟狀況而言,要建造並維持遠洋艦隊的作戰能力,為“遠洋進攻”戰略保駕護航頗似蟒蛇吞象。其次,美軍是牽製印度洋成為印度之洋的最大障礙,美國不可能容忍任何對手挑戰其霸權地位。美國以打擊馬六甲海峽的恐怖主義為名,要求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駐軍,就是最好的說明。美國加強包括關島海空軍事基地的建設,意在應付可能的台海衝突,也有策應美軍在印度洋上活動的意圖。印度洋是通向多個海域的要道,蘇伊士運河、保克海峽、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巽他海峽五大戰略水道是美國海軍宣布必須切實控製的戰略要衝,印度海軍的這種咄咄逼人的擴張在某一個特殊時期尚能被美國容忍,一旦戰略形勢發生變化,或者美國完成亞太戰略力量的重新調整,印度就會理所當然地成為美國的戰略對手。憑借印度現有實力,其海軍的擴張動作實在是過於幼稚和誇張了。
盧比兌換的新型海軍裝備 為實現這一戰略,印度海軍在製定雄心勃勃擴軍計劃的同時,也繪製了宏偉的武器裝備發展藍圖:2012年前部署包括航空母艦、常規潛艇和核潛艇在內的大約140--145艘艦船,現有的1 35艘主戰艦艇中至少淘汰70%,把目前遠洋艦艇與近岸艦艇數量比例的4:6,調整為2012年的6:4。為此,印度政府發動了新一輪“盧比攻勢”。日本“世界周報))文章稱,美國國會研究處發表的數據顯示,印度2004年的武器進口額已高達57億美元,印度“從2003年世界武器進口第三的位置一躍成為超過沙特阿拉伯和中國的世界最大的武器進口國了”。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發表的《年鑒2000:軍備、裁軍和國際安全》,公布了最近統計的全球軍費和軍購活動的詳細數據。年鑒顯示,2004年全球軍費超過了一萬億美元,印度的年軍購額躍居世界第一,其中,印度海軍的軍購額占據了大半以上的份額。2005年全球第三世界武器市場約價值302億美元,其中最大的軍火采購國仍為印度,共支出54億美元。
為提高海軍的整體作戰能力,印度還在加緊實施一項為期22年、總額為620億美元的龐大的海軍現代化計劃,它意味著印度新一輪衝刺世界海軍強國的戰略已經啟動了,印度海軍的雄心壯誌從下列重點裝備發展項目中可以窺見一斑。
15億美元,購買俄航母1997年1月,第一艘航母“維克蘭特”號因艦齡過長被迫退役,高齡的“維拉特”號航母也支撐不到印度國產“防空艦”服役之時,必須有新型航母來代替這艘多數時間都呆在船塢維修的航母。在向英國購買無敵級航母宣告落空,印度海軍四處求購航母無望之際,俄羅斯海軍決定讓“戈爾什科夫”號航母提前退役。印度不失時機地向俄羅斯提出了購買該航母的意願。2000年10月,俄方提出將該艦贈送給印度,但條件是航母必須在俄羅斯改裝,並購買俄製艦載機。2004年1月,雙方國防部長簽署這筆價值15億美元的軍購合同。由於要搭載米格一29K艦載機,必須對航母進行大幅度改造,其他設備如雷達、電子設備也必須進行升級。改造工程將由位於聖彼得堡的北方造船廠完成,改裝的重點是以適合采用滑躍起飛方式加長飛行甲板,拆除原來艦首的SS—N一12反艦導彈、反潛火箭彈、防空導彈等。改裝後該級艦的機庫能夠停放24架米格一29K和116架卡一3l直升機。為搭載更多戰機,印度海軍決定在甲板上再停放11架米格一29K。印度海軍計劃為該艦購買約50架米格一29K戰鬥機,以保證有2個可輪換上艦的艦載機編隊持續執行任務。
印度選購的米格一29K艦載機是俄製米格一29K艦載機的出口改進型,也稱作米格一29K一2002,機體由鈦鋁合金製成,強化了機體抗腐蝕和抗打擊能力。飛機的起落架得到加強,機尾安裝著艦攔阻鉤。為降低著艦速度,翼展由米格一29的11.36米增至11.99米,機翼麵積由38平方米增至42平方米。米格一29K的機載設備也較為先進,采用甲蟲改進型機載相控陣雷達,能夠進行方位電子掃描。雷達能夠同時使用空一空和空一地兩種模式工作。雷達采用全數字化信號處理器,能夠同時跟蹤20個目標並引導攻擊最具威脅的4個,並且具有全新的地形跟蹤和目標獲取能力。該雷達最大探測距離200千米,跟蹤距離為150千米。該機還配備有頭盔瞄準具,慣性導航係統和儀表著陸係統等。在改進了飛機的機身結構和發動機後,該機共有9個外掛點,最大有效載荷增至5.5噸,內部燃油5.24噸,正常起飛重量達到18.5噸,最大起飛重量則驚人地超過了24噸。最大平飛馬赫數2.2,海平麵0.8,爬升率300米/秒,實用升限17400米。根據不同的作戰任務和飛行剖麵,作戰半徑在700~1000千米。新型的米格一29K艦載機在保留了強大對空作戰能力的同時,注重提高對地對海攻擊能力,所攜帶的武器也更加多樣化。執行防空和截擊任務時,可以攜帶R一77中距攔截導彈和R一73E空空格鬥導彈,執行對海攻擊任務時,該機可以攜帶Kh一31A和Kh一35反艦導彈。此外,該機的火控係統還可以兼容西方生產的對空對海武器。該級航母配合米格一29K,將使印度海軍製海製空能力大幅度提高,單艦作戰能力優於現役英、法、意等西方國家的輕型航母。但米格一29的短航程和發動機頻繁的大修曾讓印度空軍吃盡苦頭,不知其繼任者米格一29K能否讓印度海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