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布什時代:曲未終人已散 zt

(2007-09-26 11:48:19) 下一個
布什時代:曲未終人已散

2007年09月26日 《環球人物》雜誌


8月27日,美國司法部長岡薩雷斯繼10天前白宮發言人托尼·斯諾後,成為布什“班底”中又一個宣布辭職的人。

自2006年3月,白宮辦公廳主任卡德宣布辭職始,布什政府中便陸續有要員掛冠而去。2007年1月,美國民主黨主控了國會兩院,布什政府在某種意義上成了“跛腳內閣”。此後,布什執政團隊中更有多人“出走”,其中有白宮首席律師、財務總管、政治顧問、副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等人。

一般來說,一屆美國政府中出現人員變動、來來往往之事,本是正常的,但像布什政府這兩年出現如此規模的“辭職潮”,倒也罕見。究其原因,或有如下幾種情況:

其一,美國的政治大氣候發生了變化。布什執政期間,所做的第一大事當屬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戰爭未如布什預料的那樣順利,美國身陷泥沼,進退兩難,國內批評之聲日熾,布什的民意支持度已跌至30%上下。美國新一屆總統大選臨近,共和黨在此形勢下前景暗淡,華爾街的金融巨頭一向是共和黨的支持者,現在卻打破十多年來的慣例,首次向民主黨可能的總統候選人捐款。美國政壇並非人情很厚重的地方,有如股市,行情不被看好,生意自然慘淡。各類人等,見布什行情已成“雞肋”,不免生出“去意”。

其二,在美國的政治運作中,需要有些人做政策失敗的替罪羊、社會批評的擋箭牌。例如,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下台,顯然就是由於美國身陷伊拉克戰爭困局,在各方強烈的批評聲中,布什隻能揮淚斬“恩師”。

其三,布什主動進行的班子調整。老板對屬下有所不滿,或因雙方理念不合,或覺得屬下施政無方、執政無力,或因為屬下出言不當、惹來麻煩,均會示意屬下辭職。

其四,個人原因也是一些布什政府要員提出辭職的理由,如一些人自己搞出了醜聞。

其五,“辦公室政治”往往是某些政壇人物辭職的原因,但有關內情迄今未有披露,不得而知。

有人認為,布什政府的“辭職潮”具有很強的政治象征意味。以首席政治顧問卡爾·羅夫為例,他被認為是布什政治思想的來源,是布什競選的重要輔佐者,被稱為“布什的大腦”、“白宮建築師”,他的離去,標誌著布什的“得克薩斯幫”已全部離開白宮,意味著共和黨保守主義政治或將開啟某種轉型。布什政府後期在外交上已開始了降低意識形態色彩、注重現實主義的政治轉型,在朝鮮半島核問題上顯示了更多的靈活性,便是一個端倪。

在布什政府晚期,其執政目標顯然已從“爭取最好”變為“避免更壞”,從新保守主義的“高昂號角”變為較為現實的“漏洞修補”。一些人的辭職,就起著消減負麵影響的作用。

伊拉克戰爭已成為布什和共和黨最大的政治負遺產。和那場戰爭沾了邊,便意味著政治前途受到民意否決。隻有羅夫一類人物還在幻想伊拉克出現“奇跡”。美國有些精神病理學家認為,布什是一個“自戀人格紊亂”的典型病例,他想扮演一個曆史角色,想做一件大事,想留下一筆曆史遺產,因而隻聽得進自己想聽的話。現在,說他愛聽的話的人漸漸遠去,新的逢迎者也不會追逐一個即將下台的總統。布什勢將陷入一種相當孤獨而痛苦的境地,沒有現實希望,沒有精神支持,沒有思想注入,甚至沒有“話語權”……政治人物的理想主義落個悲劇性現實結果,或是其最大悲劇。即使布什現在能走出“政治錯覺”,卻已“時不我予”,隻能苦撐最後的當政歲月,這更是悲劇中的悲劇。“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是一種相當幽靜的藝術境界;“曲未終,人已散”,卻是一種相當淒涼的政治處境。(黃晴)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