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軍:能相信美國反對“入聯公投”的承諾嗎?
(2007-09-04 12:19:20)
下一個
能相信美國反對“入聯公投”的承諾嗎?
2007年09月03日 宋曉軍
最近,由於美國高官接連反對台灣的所謂“入聯公投”,而且有消息稱美國總統也要公開表態反對台灣的“入聯公投”,於是很多熟人在聊天時經常問這樣一個問題:我們能相信美國反對“入聯公投”的承諾嗎?
我認為回答這個問題應該先注意三個“十年”。第一個十年是台灣危機是1995年李登輝訪美引發的,10年後日美“2+2”會議正式將台灣海域納入了“日美安保”範圍,此後很快中國人大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第二個十年是1997年9月日美公布了新的《日美防衛合作指針》,明確了提出了“周邊事態”。10年日美按照該“指針”在亞太地區的軍事準備已經進入的實質性操作階段。第三個十年是:自1996年3月中國大陸在台海實施演習美國派出兩艘航母在外海後,到2006年美軍在關島開始的“勇敢之盾”演習每次派出3艘航母。
不久前,我在美日介入台海作戰後的三種“可能”中,提到了美國蘭德公司最近一篇分析報告中美國介入台海衝突的三種結果。其中蘭德公司用字最多的、認為最有可能是結果是“在美日介入的情況下,大陸采用非和平手段實現兩岸統一失敗了,但大陸方麵不承認台灣‘獨立’”。那末蘭德公司的這種結論是怎麽得來的呢?
看看2000年在蘭德公司著名的《恐怖的海峽》報告中曾有這樣描述:在中國擁有相對於當時被定義為“未來空中力量”時,如果美國不介入,則大陸方麵登陸成功的可能性為70%,如果美國投入1個艦載機聯隊或1個空軍的戰鬥機聯隊,則登陸成功的可能性降低為50%,如果同時投入1個艦載機聯隊和1個戰鬥機聯隊,則登陸成功可能性降低為不到45%,若能夠同時投入2個艦載機聯隊和1個戰鬥機聯隊,則大陸方麵登陸成功的可能性將降低至20%多一點。
所謂中國大陸“未來空中力量”報告定為是:蘇-27戰鬥機144架,殲轟-7戰鬥攻擊機72架,殲-7戰鬥機144架,殲-8戰鬥機144架,殲-10戰鬥機48架,蘇-30戰鬥攻擊機24架,轟-6轟炸機48架,預警機6架,輔助飛機49架?,共計679架。
不管《恐怖的海峽》中這種推測準確不準確,但從2006年後,美國在關島的“勇敢之盾”演習中都是按照“2個艦載機聯隊和1個戰鬥機聯隊”以上配置的。
如今年的“勇敢之盾2007”演習中是“小鷹”號航母搭載的第5艦載機聯隊、“尼米茲”號航母搭載的第11艦載機聯隊、“斯坦尼斯”號航母搭載的第9艦載機聯隊和空軍的第36戰鬥機聯隊等,主要演習內容之一就是爭奪製空權、製海權和反潛作戰等,演習共出動了2900多個飛行架次,KC-135和KC-10空中加油機為戰機加油共計229萬磅。空軍的B-52、F-15C、F-16CJ、 KC-135 和 E-3飛機進行了防空、電子攻擊、壓製敵防空體係、情報搜集、監視和偵察以及空中加油、空中遮斷和反艦作戰等,以支援各兵種的聯合行動。作為“敵方”飛機的F/A-18戰機、英國老式“獵人”噴氣式戰鬥機和“利爾”噴氣式飛機以及空軍的F-16CJ和B-52出動了另外400多個飛行架次(有關演習詳細報道參看剛剛出版的第10期《艦船知識》中“透視勇敢之盾2007演習”一文)。而這次演習的舉行時間恰恰是台灣當局高唱“入聯公投”調門之時。
這一切,與蘭德公司《恐怖的海峽》報告中所要求的:“美國向台灣提供的軍事援助必須迅速,以抵銷中國軍事行動所產生的震撼力,防止台灣喪失抵抗意誌。美國提供的軍事援助還必須有效,至少要向外界表明其對軍事威脅作出了反應”。是否一樣呢?美軍官方網站在評論“勇敢之盾2007”演習時明確指出:由於吸取了“勇敢之盾2006”演習的教訓並且使用了新的指揮控製體係,此次演習的部署速度明顯快於去年,例如來自美國本土的B-52、航母艦載機和安德森空軍基地起飛的戰機快速準時集結、配合默契,美軍全球打擊能力上了新台階。
其實自1995年8月因李登輝訪美引發台海危機以來,美、日、台軍事一體化進程加快的態勢十分明顯,具體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從1997年開始美國就開始為台灣加入彈道導彈防禦係統“量體裁衣”、軍火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在台灣開設分公司等等。總之,美、日這十年來圍繞著台灣海峽的軍事動作,與目前美國所謂反對“入聯公投”的承諾,完全象是在表演一場“雙簧”。也就是說,台灣當局如今之所以能走到玩所謂的“入聯公投”遊戲,與這十年來美國和日本的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動作是有直接關係的。
在這些背景下,誰能相信美國反對“入聯公投”的承諾是真誠的呢?當然,現在有一種流行的說法,即:近8年來陳水扁在美、日搭建的軍事保護傘下為了民進黨連任而運動民眾,最後他又被民眾所運動,這使得台灣島內的政治生態已經形成了一種類似螺旋運動狀態,而要終止這樣的“螺旋運動”是美國反對“入聯公投”的廉價承諾重要呢?還是我們的實力以及使用這種實力的決心和意誌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