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作戰之攻打脫浪戰鬥回憶 zt
(2007-09-09 13:27:40)
下一個
對越作戰之攻打脫浪戰鬥回憶
作者:佚名
1979年3月2日下午,我團受領了攻打脫浪縣的任務,地圖發了下來,與平時我們在國內用的比例尺為五萬分之一的地圖不同,該圖是1965年印製的十萬分之一的圖,中越文對照,是六十年代抗美援越時期用的(據《炮兵指揮連長的戰地日記》的作者告訴我,這些地圖是按1938年法國人的版本繪製),地圖上一厘米是實際的一公裏,一條等高線就是五十米,據說北京的景山約四十米高,這樣的高度如果在兩條等高線之間,在地圖上就沒有。後來部隊在山區開進過程中經常迷路,與不習慣使用這種地圖有關。我剛拚接好地圖,吳營長就通知出境看地形,我背上一支衝鋒槍就跟著去了。看地形的位置在四號公路一側的一座山上,劉團長和覃參謀已到達,正在標定方位,吳營長是老參謀出身,不停地在地圖上添加橋梁、道路和地麵建築物。劉團長很快交待了任務,明確了目標編號,一次便編了二十多個目標。
3月2日晚,我和陸連長向全連作了戰前動員,82無座力炮配屬到步兵連,我們帶兩個迫擊炮排(加廣西一個運送彈藥的民兵排)隨營部開進。3日淩晨二時,我營靜悄悄地抵近通往脫浪的第一個屏障---1號高地。
主攻連一連是有著光榮傳統的連隊,遼沈戰役中曾被七縱授予“尖刀連”錦旗,天津戰役獲“殿生連”稱號(副指導員趙殿生英勇犧牲)。部隊一到指定位置,一連陳副連長(四川武勝人)帶尖兵班先上去偵察,這是越軍一個女子炮兵連(14.5高射機槍)陣地,摸清了哨兵位置和陣地部署情況。按步炮協同計劃,發起攻擊時先由炮兵火力準備,於是尖兵班就撤了下來。由於是夜間開進,地形不熟,地圖陳舊,加上戰士求戰心切的因素,一連準備發起衝擊的位置靠前,已超越了營長在地圖上預設的界限(炮兵指揮連長在《戰地日記》中說步兵提前發起衝擊其實是誤會)。後來團指來電問1號高地還要不要火力增援?由於友鄰團一營在步炮協同上出了事故,營指設在炮彈散布範圍內(四百-五百米),造成誤傷,副營長以下十餘人犧牲。此時,天已亮,潛伏步兵無法運動,為保證安全,暫停炮火增援,直接發起攻擊。命令一下達,一連戰士個個奮勇爭先,用82無座力炮和四十火箭筒開路,接連打掉幾個工事,很快攻上一號高地。此時的越南軍隊毫無鬥誌,一交火就跑,等步兵攻上山頭的時候,眼睜睜地看著已跑到山下的越南人沿著四號公路狂奔,營長命令我82迫擊炮攔截,我們急忙架炮,在遮蔽射擊狀態下試射兩發,距目標較遠,越軍早已跑出82迫擊炮有效射程(三千米),無奈,隻能望洋興歎。
部隊抵近二號高地的時候,吸取了經驗,拉開了發起衝擊的距離。軍、師炮群一起開火,炮彈帶著呼嘯從我們頭頂飛過,準確地命中目標, 山上一片火光硝煙。我們隱蔽在對麵的山脊上,感歎大炮的威力。這時候,師炮團指揮連羅副連長,帶領炮兵前觀(前進觀察所)趕到。他們頭帶鋼盔從我連側後山溝爬上來時,引起哨兵的警覺(我們步兵沒有鋼盔),我連曾架上機槍設伏,通過喊話,我認出了羅,避免了一場誤會。羅副連長是從扣馬山炮兵前觀轉移過來,趕了一天一夜的路,斷了糧,我們為他們準備壓縮幹糧,他們顧不上吃飯,拿出地圖核對站立點,雖然有四號公路為參照物,仍不放心,營長命我連82迫擊炮尋找目標試射,驗證了地圖位置。羅副連長隨即開設前進觀察所,指引炮兵群的射擊。由於擔心越南人伏擊,不允許步兵沿四號公路追擊,炮群先對公路沿線的山頭陣地實施火力覆蓋,步兵再上去占領製高點,一步步推進,雖然進攻速度慢一些,但安全得到保障。一連和三連交替進攻,連續攻占四號公路右側六七個山頭,到了中午已打到脫浪縣前沿。部隊待命休息,過了一會兒,二營從後麵趕了上來,接替我們的進攻任務。我們在山上可以看到公路的另一側,友鄰團從另外方向進攻脫浪,也是逐個山頭的進攻。接近中午時,炮群對脫浪前沿進行了五分鍾火力準備,在彌漫的硝煙中,我們看著友軍和二營攻進脫浪。縣城不大,比我們的一些村鎮或許還要小些,但該縣扼守四號公路,再向南便是逐步平緩的丘陵地帶,是山區通往平原的攻防要點。
在部隊開進過程中,傳達了師前指的通報,友鄰團的一位炮連連長臨陣脫逃。(以上情況可參看《炮兵指揮連長的戰地日記》)。
部隊當晚在山上宿營,我就在越軍的工事裏休息,山上不少二、三十公分直徑大樹被炮彈攔腰炸斷,但我宿營的工事完好無損,工事是用十幾厘米直徑的圓木搭的人字架,彎彎曲曲二十幾米,應該是一個排陣地。陣地上散落一些越軍的遺棄物品,包括短柄手榴彈、高射機槍子彈和一些衣物。雖然已經宿營,但並不安靜,八瓦對講機(我們與越軍型號一樣,覆蓋半徑約十公裏左右)中清晰地傳來越軍的講話聲,有時甚至共用一個頻段,這一切顯示越南軍隊就在附近活動,營長曾請翻譯聽,聽不明白,和我軍一樣,其中加了不少密語。半夜,步兵偵察回來,報告班構方向有越軍活動。班構距我駐地不遠,隔一個山頭。營長命令炮火騷擾,於是我們將部隊拉出,遠離宿營地,組織了一次連射擊。第二天開始搜山,山洞較多,一般情況不進去,即便進去也不會很深入。主要是用火焰噴射器對著洞口發射,然後扔幾顆手榴彈。不久傳來消息,友鄰的一位司務長帶炊事班到我防區找糧食,在山洞裏的草垛中搜到兩挺高射機槍,顯然是女兵們潰逃時丟棄的,聽到消息我們很沮喪,氣得營長直罵,於是再次對山洞進行搜查。有的洞內儲存了大米等糧食,但高射機槍是再也沒有發現。此後幾天不停地下雨,我們也不停地變換宿營地,全是露宿,沒有回到越軍工事,因為友鄰部隊抓住越軍特工,地圖上標定了我軍的不少宿營地點,這些越軍工事肯定在標定之列,若要炮火襲擊是很容易的。
營屬82炮連的主要兵器是82迫擊炮和82無座力炮,當年還是騾馬馱載。出境前臨時通知騾馬留下,武器和彈藥全由戰士肩抗手提,雖然增配民兵,其負重仍超過步兵。82無座力炮本是為打坦克配置的(帶的全是穿甲彈),山地作戰無坦克可打,便承擔了消滅土木工事、火力點的任務。山林地障礙多,視野局限,戰士們克服困難用肩抗炮,冒著危險抵近仰射(炮尾有噴火)。營屬炮兵必然要伴隨步兵行動,在山林地作戰中尤為辛苦。所幸我們的戰士訓練有素,熱情高漲,衝鋒在前,無私奉獻,圓滿地完成了上級交給的各項任務。
在以後的幾天裏,雖然多次主動尋找戰機(據情報,有一營越軍在附近遊蕩),由於地域限製,沒有碰到大股越軍,一些散兵遊勇如驚弓之鳥,追都追不上。11日接到北撤回國內的通知,未等回撤又停止,反向南方又推進了幾個山頭,隱蔽設伏。後來知道,友鄰的150師有一個營在撤退時被越軍咬住,我們向南推進是遏製越軍反撲勢頭,同時也是保障友軍側翼安全。14日正式撤回,工兵在後邊布雷,在四號公路上設置了一些障礙。
從隘口入境的時候,吳營長到值勤哨兵處簽字,得知我們是這一方向最後撤回的部隊。
回國後戰評時,一些同誌對脫浪一戰提出看法,認為沒有貫徹我軍迂回穿插,分割包圍,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傳統戰法,戰術實際是將敵人趕走,所以殲敵不多。團首長勃然大怒,拍著桌子說:“我團的任務是保障諒山戰役主攻部隊的側翼安全,阻止越軍主力增援諒山,平推戰術是用最小的代價獲取空間和時間,保存實力準備與增援之敵打大仗打惡仗,這是全局的需要。增援之敵未到,一是敵人的膽怯,二是你們的福氣,要不然,在座的人會有一多半將屍骨留在越南!!!”一席話說得大家心服口服。
1979年指揮攻打脫浪戰鬥的是劉團長、石政委。
在對越作戰期間,我團參加了敵後穿插增援友軍、攻打650高地、攻打脫浪等多次戰鬥,全團犧牲28人,他們的英名已載入史冊。
(我知道,本文不能完整描述脫浪戰鬥的全貌,但我仍然願意用它紀念這次戰鬥,並表示我對當年戰友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