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巡邏在雪域高原無人區的中國軍人 zt

(2007-08-25 14:48:37) 下一個
巡邏在雪域高原無人區的中國軍人

2007年08月25日 新華網


  新華網拉薩8月25日電 (記者顏昊 全曉書 王逸濤) 夜晚,陰雲籠罩著西藏錯那縣上空。在邊境巡邏集結地營區的衛星電話亭裏,羅宏少校和戰友們輪流打電話給家人報平安。他們要馬上開始三晝夜的邊境無人區大巡邏。

  這片連老鷹都不願意多盤旋一會兒的無人區位於喜瑪拉雅山南麓,氧氣含量不足內地的40%,5級大風隨時可遇,最低氣溫會降到零下30多度。

  羅宏指揮的是巡邏第一分隊,也就是先遣隊,必須把沿途的重要情報及時通知大部隊,務必在淩晨6點之前走完30多公裏的山路到達宿營點。23點30分,他們趕在大部隊前半小時出發。

  擔任開路先鋒和偵察任務的第一分隊成員11個人,全部是軍官或士官。能被抽調執行這次邊境巡邏,負重近40公斤、在海拔4200米的地方徒步執行任務,他們誰也不想落在別人的後麵。

  一副綁腿、一根拐杖和一件塑料薄膜做的簡易雨披,是他們行軍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時每人還帶了一瓶西藏軍區總醫院研製的新型抗高原反應藥物紅景天膠囊。

  “報告,前方100米的木橋塌陷!”偵察員常鬆從隊伍的最前方跑回來說。30多公裏的路程,他們要穿越兩個海拔超過5000米的山口,趟過3條冰河,沒有道路可循,也沒有星鬥指引。

  “趕快向‘老鷹’報告,通知工兵準備!”羅宏命令一直保持無線電靜默的通訊員開始工作。盡管是仲夏時節,但缺乏植被的無人區夜晚溫度已經降到10攝氏度以下。汗水流過脖子,經風一吹,羅宏不禁打了個寒顫。11人挽起褲腿,脫掉軍靴趟過娘曲江的這條小支流。

  淩晨5點55分,偵察小分隊到達指定宿營點。二級士官鄭洋溢鬆了口氣,把步槍、帳篷、炊具等一股腦兒攤在地上,遭到分隊長的訓斥:“注意警戒!兩人一組、一小時一班崗!”

  上午10點,鄭洋溢一邊望著一頂頂大部隊的帳篷,一邊收拾裝備並清除小分隊遺留的一些飯渣和垃圾。白天,他們和大部隊都要進行偵察。晚上11點,小分隊繼續前進,他們計劃在6個小時以內到達邊境附近一片開闊的草場,為大部隊展開巡邏掃清障礙。

  又是30公裏,這次連一塊平坦的地麵都很難找,幾乎全是70到80度的懸崖峭壁,這些先遣隊員不僅要保證自己的安全,還要為後續巡邏部隊拴好繩索、做好路標。

  一級士官劉士強前幾天感冒還沒有痊愈,是瞞著自己的連長參加巡邏的。連續晝夜行軍加上攀爬絕壁,體力消耗很快。一不留神腳下一滑,身體向下滑動了好幾米,身上的裝備大部分砸在了跟在他下麵的羅宏身上。

  “挺住!別往下看!”羅宏把劉士強的裝備背在自己身上,奮力拉住不停在空中打晃兒的繩子。已經爬上峭壁的戰友們也死命地拉住另一頭。

  寂靜的高原山穀中,除了蛐蛐兒的叫聲,就聽見這條係著11名解放軍的尼龍繩吱嘎作響。淅淅瀝瀝的小雨開始下起來,不一會兒就是黃豆大小的雨點。

  這段30公裏的雨雪路,花了快9個小時才走完。先遣隊員們搭起簡易帳篷,將攜帶的熟食加熱;又燒了點熱水,換上幹燥的衣服和襪子。他們知道在這樣的環境下執行任務,首先要保證的是自身的生存。

  接下來,他們和大部隊一起準備翻越此次巡邏途中海拔高達5000多米的山口。像刀子一樣的寒風和強烈的高原反應,讓這群長期駐守高原的軍人都難以忍受。

  在風雨夾雜著冰雹肆虐下的山口,一些第一次參加巡邏的戰士被一麵用石塊壘起來的石牆所吸引。

  “聽說這是上個世紀60年代初戍邊的前輩們砌起來的,已經40多年了。”副連長紮西邊巴對我們說,“每次巡邏到這裏,我們都要往上麵放一塊石頭,我想它應該是守衛祖國領土和行使主權的一種見證吧。”

  幾十年來,翻過這個山口的軍人究竟有多少,恐怕誰也說不清了。但銘記著一個又一個無名英雄的石牆可以證明,每一次巡邏,駐守高原的邊防戰士們都風雪無阻地到過這裏。

  沿著山口往下,一馬平川。巡邏部隊踏著無數前輩的足跡,準時到達預定目標。再經過十幾個小時的跋涉,邊境巡邏的所有成員安全返回集結地。

  西藏軍區參謀長張兵告訴記者,隨著國防現代化的發展,駐守西藏的解放軍也正在改變傳統的以人力為主的巡邏控邊方式,邊境巡邏使用更多的新裝備、部署更合理的線路,將使人力得到合理分配,大大提高邊境管控的效率。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