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抗美援朝時中國喀秋莎火箭炮兵師 zt

(2007-08-03 14:14:20) 下一個
抗美援朝時中國喀秋莎火箭炮兵師

2007年03月07日 縱橫雜誌 


中國人民誌願軍喀秋莎火箭炮兵部隊,在朝鮮戰場上戰績輝煌,威震敵膽,可說是廣為人知,但又充滿神奇色彩,深知者寥寥。筆者近日在北京,專訪了當年誌願軍喀秋莎火箭炮兵第21師政委呂琳同誌。拂去曆史塵封,該師的輝煌戰史得以再現。

軍委命名董存瑞等4人為“全國戰鬥英雄”、軍委命令步兵師改裝火箭炮兵師,可謂“雙喜臨門”

炮兵第21師是我軍入朝參戰的惟一一個喀秋莎火箭炮兵師,其前身是四野第48軍143師。這是一支英勇善戰、作風頑強、英雄輩出的部隊。建國初期電影《董存瑞》、《翠崗紅旗》、《戰火中的青春》三部戰鬥故事片的原型,均出自這個師。

1950年9月,軍委召開全國戰鬥英雄代表會議,第143師董存瑞的戰友、特等戰鬥英雄郅順義,全軍惟一的女戰鬥英雄、“新時代花木蘭”郭俊卿,獨膽英雄楊世南等3人,光榮地出席並被命名為“全國戰鬥英雄”;隆化戰鬥中舍身炸碉堡犧牲的班長董存瑞,也被追認為“全國戰鬥英雄”。一個師出4個“全國戰鬥英雄”,這在全軍是少有的,是全師的莫大光榮。10月底,該師奉軍委命令,立即北上,改編為火箭炮兵師,準備赴朝參戰。接受這樣一個重大任務,是更大的光榮。這兩件大事對143師來說,真可謂是“雙喜臨門”。

11月,剛剛結束在贛南粵北剿匪作戰的第143師,由廣東曲江車運北上,到達遼寧阜新集結,改編為火箭炮兵第21師,師長吳榮正、政委劉祿長、副政委呂琳、參謀長劉義榮、政治部副主任薄能貴。

火箭炮團是兩營6連製,這個師原轄的第427、428、429團等3個步兵團,改編為5個炮兵團,即火箭炮兵第201、202、203、207、208團。

剛改裝時,全師萬餘人,僅有幾個幹部懂得山、野炮技術,對火箭炮兵的技戰術一無所知。為此,師裏立即抽調387名軍事幹部到沈陽炮校進行40天的短期培訓,以應改裝急需。

炮兵21師裝備的火炮是蘇聯造M-13火箭炮。炮兵連是4門製,每營12門,每團24門,全師120門。

1951年2月14日,全師以團為單位舉行隆重的授炮典禮,接受剛從蘇聯運來的火炮。

M-13火箭炮是一種多軌式輪式自行火炮,彈徑為132毫米,每輛炮車有一座8聯裝軌式火箭發射架,每條滑軌上下各裝掛1枚火箭彈,每炮共裝16枚,最大射程8500米,發射為電氣點火,數秒鍾內即可全部發射完畢。這種火箭炮彈徑大、彈群密集、發射速度快、殺傷破壞力大、戰場機動性能好。作戰時,以團(或營)為單位齊放射擊,一個團一次齊放發射384枚火箭彈。因其彈群覆蓋麵積很大,故M-13火箭炮部隊主要被用於對大麵積集群目標射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聯衛國戰爭中,蘇軍M-13火箭炮兵配合地麵部隊作戰,發揮了巨大威力,屢屢給德軍予重創。為此,蘇軍戰士用他們心目中的美麗姑娘的化身——“喀秋莎”來讚美、稱呼M-13火箭炮。後來,“喀秋莎”也就成為人們對這種火箭炮的通稱,它的正式名稱反倒鮮為人知了。

軍情緊急,隻經28天改裝訓練、14天動員教育,我們便入朝參戰了。

1951年2月初,第四次戰役打響後,為適應作戰需要,中央軍委於2月7日決定實行輪番作戰鍛煉部隊的方針,並決定加速完成國內火箭炮團等各炮種部隊的擴充和訓練。

2月中旬,軍委炮司命炮兵第21師迅速完成改裝訓練,做好入朝參戰準備,並提出了“短期的、重點的、速成的”訓練方針。隨即又給師裏派來了由有豐富的火箭炮作戰和訓練經驗的蘇聯將軍、軍官和軍士組成的專家組,幫助指導各團的軍事訓練。

正常情況下,一個步兵團改裝火箭炮團,從組成到形成戰鬥力,至少需要一年時間。那時部隊指戰員文化程度很低,大都是文盲、半文盲,要在短時間內完成訓練任務投入作戰,難度非常大。

師黨委認真討論了軍委炮司關於改裝訓練的方針和要求,確定了各團訓練必須堅持“先技術、後戰術”、“專業為主,一般為輔,操作為重點”、“急用先學、學以致用”的原則,並在蘇聯專家幫助下,製定了“由單個教練開始,經過班、排、連、營教練,爾後團綜合教練,最後進行戰術演習和實彈射擊”的訓練計劃。

2月20日,各團在深入動員的基礎上,開始了熱火朝天的28天突擊大練兵。

改裝訓練是在蘇聯專家指導幫助下進行的。師、團尊重專家的意見,但又不完全依賴專家。專家負責擬定訓練計劃、編寫教材、指導教學,但訓練的組織領導、訓練計劃的實施,則全部由師、團司令部負責。

3月19日,全師各團全部完成了改裝訓練任務,迅速掌握了火箭炮兵的基本技術、戰術。軍事訓練剛結束,全師又立即開展14天的動員教育。

當時,部隊中主要有兩個思想問題,一是少數指戰員認為美軍飛機、坦克、大炮多,還有原子彈,產生怯戰思想;二是部分遼寧籍戰士想家、想回家“享受土改勝利果實”,有些人甚至開了“小差”。

針對這種思想現狀,各團深入開展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仇視、鄙視、蔑視美帝”的動員教育;師黨委還提出了“打響第一炮,為祖國人民爭光”、“向董存瑞、郭俊卿學習,英勇殺敵,爭立國際功”的口號和“邊打邊練,以戰教戰”的要求。動員教育極大地激發了幹部戰士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堅定了敢打必勝的信心,紛紛上書師、團黨委,表示要堅決抗美援朝,殺敵立功。炮兵203團董存瑞生前所在的6連,還上書毛主席、朱總司令,請求早日赴朝參戰。

1951年4月初,炮兵第21師奉軍委令,分批入朝參戰。師長吳榮正、副參謀長王亞夫(後任參謀長)奉命組織師前進指揮所,立即率火箭炮第201團、203團第一批入朝;副政委呂琳(後任政委)、參謀長劉義榮等隨後入朝。

抗美援朝期間,軍委共組建兩個喀秋莎火箭炮兵師,另一個師是留在國內的炮兵第22師。該師所屬的喀秋莎火箭炮兵第205團、第209團,則於1952年後相繼入朝,編入炮兵第21師戰鬥序列。同時編入的,還有軍委炮司直屬的6管火箭炮兵第210團和高射炮兵第19營。因此,炮兵第21師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作戰實力為8個火箭炮團、1個高炮營。

後洞裏戰鬥打響,我軍火箭炮兵首戰告捷

1951年7月,炮21師副政委呂琳到檜倉金礦洞誌願軍總部匯報、請示工作,彭德懷司令員對呂說:“現在誌願軍有了你們這樣最先進的、現代化的喀秋莎火箭炮,美國到目前還沒有。我們要很好地尋找戰機,發揮火箭炮的優勢,出奇不意地、排山倒海般地向敵人進行閃電式襲擊,大量地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最後又強調說:“你們的火箭炮團配屬哪個兵團、哪個軍作戰,都要經過我的批準。”

1951年8月,敵人發動了“有限度的夏季攻勢”,接著又發動了“秋季攻勢”。東線美軍第7師向我27軍陣地發起攻擊,企圖進逼金城;中線美軍騎1師企圖奪取我47軍鐵原至臨津江東之陣地;西線英軍第28旅向漣城攻擊,企圖進占我64軍前沿陣地。我軍為堅守陣地,殲敵有生力量,采取了“堅決反擊,徹底粉碎敵人攻勢”的作戰方針。

喀秋莎火箭炮兵第21師奉誌願軍總部命令,支援東、中、西線步兵作戰,協同粉碎敵人的進攻。火箭炮兵第203團,配屬東線第27軍作戰,反擊美第7師;火箭炮兵第202團,配屬中線第47軍作戰,反擊美騎1師;火箭炮兵第201團配屬西線第64軍作戰,反擊英第28旅。

炮兵第21師這次作戰,是我軍曆史上火箭炮兵作戰的第一仗,能否打好,對此次戰役的勝利、對喀秋莎火箭炮在炮兵作戰中的地位以及對全師的榮譽,都有重大意義。當時,敵人占有空軍和炮兵優勢,我火箭炮部隊目標龐大,怎樣來“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師、團對此進行了充分研究。師黨委根據當時的戰場情況和火箭炮兵部隊作戰特點,提出了“晝間縱深待機,黃昏後開進,夜間占領陣地齊放發射”和“快去、猛打、快回”的戰術,取得了重大戰果,打好了“入朝第一仗”,打出了喀秋莎火箭炮兵的威風,得到步兵的好評。

火箭炮兵入朝第一炮是第203團打響的。該團是董存瑞生前所在團,戰鬥作風勇猛神速。

1951年9月1日,該團奉命支援第27軍79師235團反擊進占我後洞裏陣地的美7師的兩個營。團長孫紀綱、副團長梁尚雲、副政委鐵錚,在敵人占空炮優勢的情況下,采取“炮陣地分散配置,火力全團集中”、“晝間指揮分隊作業,夜間戰炮分隊開進”等戰術和措施,黃昏後率全團從集結地域向東山裏預設陣地開進,遠距離奔襲後洞裏之敵。當晚進入陣地,迅速按觀察所晝間作業的射擊諸元和與步兵預先協同的時間,全團24門喀秋莎火箭炮神不知鬼不覺地突然同時齊放射擊。瞬間,384枚火箭彈如無數條火龍,疾速飛向後洞裏美軍陣地,把美第7師兩個營全部覆蓋在我彈群之下,頓時斃傷敵700餘人,打響了炮兵第21師入朝作戰第一炮,首戰告捷。

隨後,該團在東線又配屬第67軍作戰,團、營兩次齊放射擊,殲敵500餘人,打出了我喀秋莎火箭炮兵的威風,震懾了敵人。一些被打得喪魂落魄的美軍士兵,竟驚呼誌願軍“使用了原子炮”。

再戰添木洞,美騎1師800餘人被殲

1951年10月初,火箭炮兵第202團奉命配屬中線第47軍作戰。這個團步兵時期是第143師入贛後攻打翠崗的主攻團,是電影《翠崗紅旗》中的原型。

第47軍當麵之敵是美軍王牌之一騎兵第1師。名為騎兵師,實際上是一支機械化部隊。該部在“秋季攻勢”中進占我添木洞、正洞陣地後,憑借堅固工事抗擊我軍反擊。我軍攻擊前炮火準備時,他們躲在工事裏。我步兵發起衝擊時,則又鑽出工事來抗擊,使我炮火支援處於“投鼠忌器”的境地。

炮兵第202團打仗機動靈活,戰法多變。團長張福隆、政委王建書、參謀長孟恩捷、政治處主任董鳳梧根據喀秋莎火箭炮兵彈群密集、覆蓋目標麵積大、發射速度快的優勢,與步兵商討,提出采取“誘敵出巢,爾後齊放”的戰法。經軍首長批準組織實施。

反擊戰發起的當晚,炮202團於漣川以北之青木洞等地域占領發射陣地,“守株待兔”。步兵和兄弟炮種部隊按步炮協同計劃,對添木洞美騎1師所部先行炮火準備。頓時,我山、野、榴炮與機槍對敵陣地進行短促猛烈射擊,然後突然停止,吹起衝鋒號,我步兵佯攻,誘敵出巢。當躲在堅固工事內的美軍鑽出工事來對我抗擊時,我炮兵202團全部喀秋莎火箭炮突然齊放發射,將敵人殺傷於工事之外,美騎1師800餘人被殲。隨即,我步兵發起衝鋒,迅速奪回了添木洞陣地。

這次戰鬥,為我喀秋莎火箭炮兵與步兵協同,殲滅憑堅固守之敵創造了一個絕妙的戰例。

11月,喀秋莎火箭炮兵第201團在團長李光前、政委楊秀偕率領下,配屬西線第64軍,於晚笛洞、板橋洞一帶占領陣地,向進占我馬良山、高旺山陣地之敵英軍第28旅連續反擊,先後5次齊放,殲敵近700人。

編入上甘嶺戰役炮兵群,支援步兵作戰,美軍在朝鮮闖上“凡爾登”

1952年10月14日,美第7師、偽2師向五聖山我軍防禦陣地發起猛烈進攻,上甘嶺戰役開始。

五聖山是我中部戰線戰略要地,也是朝鮮中部平康平原的天然屏障。其南麓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是五聖山的前沿要點,麵積僅3.7平方公裏,由我兩個步兵連防守。敵人要奪取五聖山,必須首先奪取這兩個高地。如果敵人奪取了五聖山,在我戰線中央打開一個缺口,就可以進到平康平原,敵人的坦克就可以發揮優勢了。由於其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在這個狹小地區,敵我雙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敵人先後投入兵力6萬餘人、300門火炮、170輛坦克,出動3000多架次飛機,“誌在必得”;我方先後投入兵力4萬餘人、138門火炮、47門高炮,“誌在必守”。

11月5日,上甘嶺戰役第二階段開始,戰役預備隊第12軍接替第15軍部隊投入戰鬥。為保障戰役勝利,誌司增調火箭炮兵第209團,編入由炮兵第7師指揮的戰役炮兵群,我方地麵炮兵達到山、野、榴炮114門,喀秋莎火箭炮24門,以更有力地支援步兵戰鬥。

我火箭炮兵209團以其密集而猛烈的火力,重點打擊敵集結步兵,和向我步兵陣地反撲之敵,有力地支援步兵鞏固597.9高地和奪回537.7高地北山。

11月11日16時,12軍31師92團兩個營在炮兵209團24門火箭炮和兄弟炮兵70門山、野、榴炮及20門迫擊炮強大火力支援下,向537.7高地北山地表之敵發起攻擊,當晚奪回陣地,全殲守敵。次日,敵以一個團兵力反撲,我炮兵火力又予以大量殺傷。

在我陣地失而複得、得而複失、失又複得的反複爭奪戰中,火箭炮209團同兄弟炮兵一道,做到步炮密切協同,隻要步兵一呼叫,我火箭炮兵就機動靈活地以營或連齊放射擊,及時有力地配合步兵消滅敵人。

戰鬥中,上甘嶺我軍陣地死死地拖住了敵人,成了消耗敵人的“肉磨子”。美7師和偽2師傷亡慘重,不得不停止對537.7高地北山的進攻。

上甘嶺戰役曆時43天,以我軍勝利而告終。此役,敵人共發射炮彈190餘萬發、投炸彈5000餘枚,我軍發射炮彈40餘萬發;敵人傷亡25000餘人,我傷亡11000餘人,敵我傷亡比為2.3∶1。美國新聞界評論說:“這次戰役實際上變成了朝鮮戰爭中的‘凡爾登’”。

金城反擊戰,69次齊放射擊,“敵人的陣地燃燒成一片火海,地上騰起的煙塵也是紅的,天上翻滾的雲彩也是紅的”

1952年12月,炮兵21師黨委召開師“戰術研究會”,根據朝鮮戰場上兩年來,敵“炮、空優勢”已減低作用,而我軍則越戰越強的形勢,深感“夜間作戰,打了就走”的戰術已不能適應新的作戰任務,提出了“穩紮、狠打,晚上打、白天打、團打、營連打、連續打,跟隨步兵作戰”的積極進攻的戰術思想,並號召全師部隊構築工事和偽裝,創造火箭炮晝間射擊的有利條件。為全師爾後參加的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做好了思想和戰術準備。

1953年5月,軍委和誌司為了配合停戰談判,並求得停戰後我軍能控製有利陣地,決定對敵人發起夏季反擊戰役,也就是戰史上所講的金城反擊戰。

火箭炮兵第21師在戰役各階段,以強大火力配合6個軍,向敵連續展開反擊,先後進行69次齊放射擊,支援步兵奪取陣地,協同殲敵9萬餘人。

在戰役第一階段中,火箭炮兵第207團等在金城方向,配屬第60、61、67軍,向美軍及偽5師、偽8師發起進攻,先後進行42次團齊放射擊,支援步兵奪取陣地,協同殲敵。

對此,當年誌願軍副司令員洪學智在他所著《抗美援朝戰爭回憶》中,作了這樣的描述:“這次戰役我軍的喀秋莎火箭炮兵部隊炮21師參加了戰鬥。(5月13日)晚上9時,炮21師準時發射,炮火形成無數道火光,像嗚嗚地刮大風似的飛向敵人陣地,紅透了半邊天,幾平方公裏的敵人陣地全部覆蓋,敵人陣地迅速燃燒起來了。然後炮21師馬上轉移,步兵衝上去了。”

在戰役第二階段中,火箭炮兵第207、205團等在金城方向又支援第60、67軍繼續發起進攻。火箭炮兵第208團在開城方向配屬第1、46軍向桂湖洞東北山及196.9高地等地之敵發起進攻,先後進行團齊放射擊14次,協同步兵殲敵。

對6月10日晚的戰鬥,洪學智副司令員這樣記述:“我軍進攻的炮火準備開始,各種火炮齊聲轟鳴。這樣整整打了20分鍾後,我們的喀秋莎火箭炮21師又連著打了兩個齊放,這時其他炮也還在打著。打完後,敵人的陣地燃燒成一片火海,地上騰起的煙塵也是紅的,天上翻滾的雲彩也是紅的。”

火箭炮兵第201團參加了夏季反擊戰役第三階段戰鬥,這也是炮兵第21師在抗美援朝中的最後一仗。7月13日,該團配屬第68軍,支援步兵向金城西南500.0高地和552.8高地一線之敵偽5師、8師、首都師展開進攻。

在這次戰鬥中,火箭炮兵第201團采取前後配置的巧妙戰法:二營在距敵前沿僅2000米處設置陣地,打擊敵縱深內炮兵陣地;一營在距敵前沿5000米處設置陣地,射擊敵前沿陣地,支援步兵進攻。在敵陣地被突破後,又迅速前移,延伸炮火向敵縱深內目標射擊,掩護第204師繼續突擊,活捉了偽首都師副師長林益淳。該團二營在轉移途中,又抓住戰機,以一次齊放射擊,殲滅前來增援的1個坦克營,擊毀坦克23輛。

金城反擊戰役,我軍收複土地178平方公裏,拉直了金城以南的戰線,造成了對中朝方麵極為有利的態勢。

“步兵非常歡迎喀秋莎炮兵師,稱之為‘炮兵之王’”

火箭炮兵第21師入朝作戰曆時兩年半,先後配合12個軍,在兄弟炮兵部隊的支援下,協同步兵進行大、小戰鬥30餘次,殲敵10萬餘人,擊毀敵坦克56輛、汽車230餘台、火炮30餘門、擊落擊傷敵機24架,有力地支援步兵作戰,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博得了誌司首長和步兵的好評。該師當年的戰鬥總結報告寫道:“對反擊目標先以火箭齊放,爾後步兵攻擊,形成了當時反擊作戰的戰術,凡能經火箭齊放之目標,敵勢必失去戰鬥能力,因而步兵能順利攻占之”、“鐵原反擊戰,炮兵202團配屬39軍117師作戰,兩次團齊放,全殲美45師千餘人,當時步兵在山頭上歡呼:‘炮兵萬歲’!”對此,洪學智將軍回憶說:“步兵非常歡迎喀秋莎炮兵師,稱之為炮兵之王。那時他們的車號是‘84’,部隊一見‘84’車號就主動讓路。”

炮兵21師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保持了步兵時期英勇頑強、沉著果敢、刻苦耐勞的戰鬥作風,發揚了董存瑞、郭俊卿、郅順義、楊世南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湧現出2322名人民功臣(其中一等功臣3名、二等功臣66名),占總人數的24%。戰鬥中全師傷亡348人,出現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1953年10月,火箭炮兵第21師勝利完成祖國人民賦予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神聖使命,凱旋歸國。防務由國內之火箭炮兵第22師入朝接替。

炮兵第21師歸國後,隨著我軍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改編為炮兵第11師,現在是第40集團軍炮兵旅。這個軍就是1950年10月25日打響誌願軍抗美援朝“第一槍”的第40軍。(縱橫雜誌) 記者:陳臨莊 蔣一泉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